侯剑华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评价是管理与实践的重要依据,如果评价功能发挥出色,就能对实践活动起到真正的“指挥棒”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新时代科技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评价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再次被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破四唯”“破五唯”相关的系列文件相继出台,评价活动在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的评价实践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创新。然而,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手段与实践需要扎实、系统的评价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和重要依据。我国在评价和决策活动中,重实践、轻理论的局面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评价实践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邱均平等的力作《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1]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出版的,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一部系统论述评价科学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该书从评价科学理论、评价科学方法、评价科学标准、评价科学指标、评价科学事业、教育评价以及评价科学应用等方面系统研究了评价科学的基本问题,试图构建一个具有集成性的、全面、系统的“评价科学”学科体系,对我国新时代积极构建本土的评价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是继2010年邱均平教授等在撰著和出版《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一书的基础上,评价学领域研究的又一新著。如果说“《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一书的出版是从评价实践到评价理论的一次飞跃”[2],那么,《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一书就是从评价理论到评价科学的又一次历史飞跃。
如何正确地看待评价、科学地开展评价、合理地利用评价,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一书是我国新时代第一部从科学理论的高度和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撰著的“评价科学”专著,也是邱均平教授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近20年来从事科学评价活动实践经验的结晶。
该书作者突破了科学评价的单位、专业、学科、行业、机构等实践因素的局限,从系统论的视角切入,围绕评价科学理论、方法、标准、教育、事业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评价科学”学科体系框架,标志着评价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与以往科学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同,该书不仅是对评价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是从学科的视角出发,将评价经验、实践和理论等进行概括、抽象、提炼、上升为评价科学体系,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书中所构建的评价科学理论体系既来源于实践,又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学评价活动需要,体现了评价科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从事科学评价工作的管理人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研究人员,特别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评价等相关领域学者而言,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既有科学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价科学专著。
科学评价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评价活动更是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评价活动从本质上来看是人对评价对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过程,不同的认识主体由于知识水平、社会角色、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通常对评价客体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评价标准问题是维护评价活动客观、有效的重要手段。该书从哲学层面对标准意义和价值的阐释切入,梳理了我国评价科学标准的形成和发展,首次从评价程序标准、评价原则标准、评价方法标准、评价内容标准等方面系统地构建了评价科学标准体系。
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创新价值的主观认同和科学评价的客观标准辩证统一的评价体系。因此,重塑科学评价体系、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切实推动科技评价新理念走向实践,离不开系统、成熟的评价科学标准体系的支撑。
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科学评价活动是多重矛盾集成的综合价值判断过程。例如,科学评价既要保证公平性,又要保证可操作性;既需要大多数达成共识,又需要鼓励非共识;科学评价的主体、目标、类型等具有多样性,又试图寻求评价手段的简单易行等。这些都构成了“难以重塑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科学知识体系逐渐向纵深、复杂方向发展,学科边界日渐模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在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下,科技政策与管理对科学评价的数据基础、方法、原则、导向等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法必须要进行革新,科学评价必须有方法可依,才能满足科学技术及其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一书在构建了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同时,更致力于推动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评价科学方法方面,该书将评价科学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解析为开放环境、大数据背景、科学评价流程与科学评价应用平台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评价科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评价科学应用方法体系构建、评价科学应用技术体系构建与智能科学评价系统设计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实现方式与应用方向,从而系统地构建了评价科学方法的完善体系。该书探讨了借鉴绩效管理中的360度评价方法来解决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过于单一问题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因此,这种对于评价科学方法与标准既有系统论述,又表现出大胆创新的研究,一定能为评价科学方法与应用带来新的启发。
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37号)。随着我国从以数量和质量支撑的科技大国走向以高质量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国,一系列关于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我国对科技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践势在必行。在学术界,科学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创新性的发展。评价科学的教育也愈发受到社会重视,各高校在科学评价相关领域的教育与科研活动逐渐兴起。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评价科学事业的大力支持。
在评价科学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一书对国内外评价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力量、研究基础、学术活动,以及在国家立法、政策、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在突显评价科学应用和实践的广泛性的同时,也为评价科学领域后来者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从科技大国不断迈向科技强国。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也进入从数量和质量评价向价值和贡献评价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使科技评价这项衡量判断创新价值的复杂认识活动与我国当前科技发展阶段与水平相匹配,遵循科学规范的标准和流程,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一书一定能在我国“让科技评价回归价值评估,回归科学”的事业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该书是我国评价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对我国新时代评价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基础、应用实践等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与思考,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评价科学学科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