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恒茂 牛建刚 李仙兰 王睿怀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明晰了方向。但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将技术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德育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1]。如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2]。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已从外延式发展进入内涵式建设期,这一转变对职业教育评价提出新要求,与高职教育类型化发展要求相比,高职教育存在评价方法定势化、评价过程模糊化等不足[3],加快形成与职业教育类型相适应的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显性评价、动态评价等具备可操作性又有实效的新型评价[4]是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改善自身劣势,挖掘潜在优势和发展潜能,引导其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同时通过持续评价发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针对性改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
1.德育素养内容与课程体系融合度不强
高职教育领域普遍存在重技术技能传授,轻德育素养培养的现象。尽管当前思政课、通识课等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但仍存在育德意识不强、育德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由于轻德重技的教育思维定势,没有系统梳理德育素养点,德育素养的培养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多年的经验,在课程中以零散化、随机化方式呈现,没有在教学内容中针对性渗透德育素养点,育德效果差。因此,在专业课程与德育素养的培养上较难找到平衡点,德育素养点系统化融入课程体系不强,甚至没有,这导致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覆盖面不全,整体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2.德育素养体系化建设和思政育人环节协同效应发挥不足
高职教育一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但存在培养形式单一,思政教育元素重复,且德育素养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缺失或不全面等问题。对实习实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各种教育载体中的德育素养没有专门的设计,缺乏信息沟通与统筹协调,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浪费了良好的教育载体对德育素养的育人效果,没有形成德育培养体系化的机制。同时,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学生管理等岗位上各个环节没有针对性进行德育素养培养的思考,对潜在的德育资源挖掘不足,导致思政育人环节协同效应发挥不足,不能达到理想的育德效果。
3.高职德育、技能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效果推动不够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评价对课程、专业建设效果的推动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但是评价的对象仅限于技术技能,而且一般都是以课程为主,对实习实训、校园活动、创新创业等教育载体中的技术技能点没有整体统筹在学生技能培养及评价中。而对课程内德育素养评价浮于表面,对其他教育载体中的德育素养评价流于形式或没有。同时技术技能评价停留在专项能力阶段,如仅进行知识性、操作性等传统评价,对通用能力包括审辩分析、沟通合作、创新思维等少有设计,一般也没有评价,而且存在评价观念滞后、评价方式片面、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阻碍了评价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推动作用。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职业教育学生“德”“技”评价模式尚不健全,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学生差异化的描述不清晰导致。现有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德、技所得,过程性习得评价更是模糊,德技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育人效果未能显性量化,通过评价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推动不够。
“育德强技、多维习得”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并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实施方案与运行机制。为此,将人才培养目标中“德技并修” 指标要素细化为德育6 点和技能6 项,其中德育素养6 个方面为:理想信念、人文情怀、工匠精神、人格健全、协作精神、社会责任;6 项技能要素为:工具应用与软件实操能力、系统思维与审辩分析能力、施工管理与方案执行能力、技术融通与创新创业能力、沟通合作与组织领导能力、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设计的技能要素是应对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从“专门之才”到“完整之人”的诉求,实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德育素养是应对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和内化为思想品格塑造到家国情怀培养需求,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理念的落地。具体实施过程遵循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通过创建的三层级培养体系实现,构建课程、专业、学科(专业群)三层级的人才培养框架。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都有明确的育人要求,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一体推进德育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育人与育才双目标实施,形成了递进式、体系化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层面做好德育培养、技能提升的顶层设计,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分析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过程所需的思政元素,建立起课程分别与德育6 点和技能6 项的对应矩阵。依托教研室和党支部,不断丰富课程德育素养教学手段,在德育对学生技能隐性提升理念基础上进行技能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探索,形成“研究—教学—研究”的课程持续改进建设机制。人才培养过程强化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眼于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
专业层面将课程层面的德育、技能点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由专业负责人统筹负责。强化德育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建设各环节,在突出职业教育特征基础上,统筹协调各门课程中具体化的德育、技能侧重点,协同推进专业实践、校企联合、社会实践等德育培养、技能提升的一体化建设机制。将实践环节与课程层面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着重在实践教育环节融入“以产出为导向”理念,强调实践教学中教育“产出”质量,根据产出结果倒逼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学科(专业群)层面德育培养、技能提升由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负责。以学科(专业群)为背景,在多个专业思政教育基础上,将德育思政教育与实践技能及学生校园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生精神培育,关注社会服务,着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育才育人载体。人才培养过程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将行业产业发展前沿、新技术新工艺、创新文化精神引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上建立“德”与“技”共12 个维度的目标可达、过程可考、效果可量的工作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的精细化描述,同时提炼学生在课内课外具有实践特征的内容,渗透“强技”理念,实现实践技能量化评价模式。共性培养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德育、核心职业能力建立关系,达成矩阵,以人才培体系内课程层面各教学环节实施助力学生德技的习得;个性培养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学团活动、竞赛竞技和生活劳动等德技养成项目,通过德育点与技能点的积分机制,将习得内容记入学生发展测评系统;实践技能按工程教育认证方法建立实践内容与技能6 要素对应矩阵,构建过程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习得。通过共性、个性培养和强技的过程实施,使学生主动投身于自我德技全要素的发展建设过程,健全人格,完善自我,形成持续发展动能。
“育德强技、多维习得”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适应的评价模式是一个整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学生潜在优势和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尤其在德技双评价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如自控能力差、心理波动大、自我效能感较差等,真正落实显性评价、多元评价、协同评价等,即使是所谓的“差生”,也能找到自身在德技不同维度评价方面的闪光点,实现立德树人、适合高效的评价效果。
“育德强技、多维习得”人才培养模式把课下、校外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调查、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纳入评价范围,综合统筹设计“德”与“技”共12 个维度目标的对应关系,在这种多维评价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面对评价维度上的优势,教师通过积极评价去激励学生持续学习获得更大成就;面对劣势,在尊重学生独特人格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反思,拓展积极自我,继续努力提升,实现高职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激发。通过常态化、周期性“德”与“技”多维度指标的提示或预警及不断纠偏、持续改进,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动态改进和提升的闭环,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德”与“技”多维度评价与立德树人的结合。同时“育德强技、多维习得” 人才培养模式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协同、评价形式的多样协同、评价结果的信息协同。评价主体的多元协同是指评价中既尊重教师的评价,又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同学间的互评,不同主体之间的评价分值设不同的权重,学生可以发现不同评价主体对自身的不同评价,其结果更为客观,学生也更易认同。评价形式的多样协同是指丰富评价考核形式,针对传统的期末考试类型,通过分组合作式、工作坊式、现场陈述与答辩式等灵活、多样化的过程评价并赋予权重的形式融入整体考核中,这样的方式既考核了专项技能也实现了通用能力的考核。另外,多次过程考核中可以各有侧重的融入工匠精神、协作精神等德育要素的考核,也实现了人才培养中德育目标的考核。评价结果的信息协同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职业院校学生个人“德”与“技”成长档案,学生发展的状况通过数据画像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持续改进提供针对性信息。同时学团活动、竞赛竞技和生活劳动等内容依据《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发展标准》 纳入学生“德”与“技”对应的评价中。这样系统的协同评价考虑学生个性化成长、差异化发展,得到更具专业性、针对性、整体性的评价,有效地发挥了评价目标全面、评价过程激发、评价结果激励的作用,提高了人才培养效果。
首先,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思路,建立专业课程并分别与6 个维度技能项和6 个维度德育点的课程—技能、课程—德育达成度矩阵,同时把课内实践和实践类课程、实训及其他类实践融合并与6 个维度技能项建立实践—技能矩阵,形成“育德强技、多维习得”的评价基础。
其次,该矩阵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中聚焦专业技能思政元素挖掘,创新性地把矩阵中对应的德育素养点和思政元素结合浓缩为3~4 个过程可考、效果可量的德育目标,同时结合3~4 个技能目标,形成每一门课程德、技量化双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每一个专业以6 项技能要素构成人才横向培养轴,以各有倚重的6 个德育素养为纵向培养轴,夯实并奠定每一位学生在技能和德育方面的共性发展基础,形成了每一个专业的德、技量化双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同时,依据《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发展标准》把学团活动、竞赛竞技和生活劳动等纳入评价范围,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确立“德”“技”发展目标,依托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生发展测评系统,对学生“德”“技”多维习得情况进行全面考量。
最后,依据课程德、技培养矩阵、实践—技能矩阵及形成的实践手册和学生发展测评系统得到学生个人层面全过程整体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推进自我诊改,推动学生德、技一体化全面成长,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自我学习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环节养。依据专业层面的评价结果发现人才培养方面的薄弱维度,针对性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层面对比出不同学科门类技能要素点和德育素养点培养水平差异,为学校发展重点及资源分配等提供决策依据。
1.课程德、技双目标评分标准和达成情况评价及应用
将教学目标(德、技双目标)与毕业要求(德、技分值均达60 分)建立联系。对内容和完成情况逐条细化,制定出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学生发展测评系统上的教师评价及个人数据阶段性画像,适度考虑学生差异后依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对科学严谨的德、技分值。按工程教育认证的方法,分别进行德、技目标达成度计算。依据评价结果,课程层面实行在德、技多维度对比分析,以便发现优势和弱点,这样可以针对问题做出诊断改进,从而不断推进课程的有效改革。
2.学生德、技双目标成长发展评价及应用
依据德与技评分标准评定学生每门课程的德、技实际成绩,每一个德育和技能点得分按课程中德、技分值乘以权重累加形成(权重按课程学分并酌情考虑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给出),这样计算出每一个学生在共性层面,即人才培养方案内的技能和德育成绩,同时依据学生发展测评系统把课程外的全过程习得的个性层面的技能和德育成绩累加,按时间全方位跟踪评价学生德、技培养效果方面的发展变化。
图1 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 名学生分别在前3学期、前5 学期和毕业时的德、技成长发展雷达图。每一学期都形成了每一位同学的德、技目标测评结果,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定位可以实现德、技12 个维度指标在不同学期、不同学年的纵向对比,也可以形成班级、年级到专业的横向对比,方便学生查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分析原因,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学生自我诊断、持续改进、循环提升的目的。
图1 学生德、技成长发展变化图
3.学生实践手册的建立、评价及应用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分专业逐步建立学生实践手册。实践手册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所有关于实践技能的内容纳入其中,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单独开设的各种实习实训课程;二是各教学环节内零散进行的实践类教学内容,包括课上实践、随课程进行的实践等,广义包括理论教学中融入的案例等实践性内容;三是各类岗位证书、1+X 证书等。实施过程也按工程教育认证的方法与技能6 要素对应,从学期时间维度进行动态评价。通过三方面实践技能内容的顶层设计、系统建设,相关教师和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搭建起“实践基础层、能力提高层、综合强化层、专业创新层”逐层递进式的“强技”培养体系。这样形成每一学期的学生实践技能测评结果和以时间为维度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成长发展雷达图,从“强技”角度明确了学生在实践技能每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同时结合毕业时学生德、技全面评价结果,为其选择适合于自身优势发挥的就业方向提供参考。
1.专业德、技目标培养效果多维度分析
依据专业内每一名学生的技能和德育成绩,按照平均原则可以计算每个专业的技能和德育成绩。这样从学校整体统筹出发,可以进行多角度评价。如从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对比每个专业的德、技12 个维度的培养效果,如图2 所示(对比了2017 级学校四个工学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6 个德育素养点中“人文情怀、社会责任” 培养水平较低,“理想信念”培养水平较高,6 项技能要素点培养中“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水平较低,“施工管理与方案执行能力、工具应用与软件实操能力”培养水平较高。站在德、技12 个维度方面可以对比不同专业德、技培养水平差异,“人文情怀”培养水平较高的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协作精神”培养水平较低的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系统思维与审辩分析能力”培养水平较高的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水平较低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以不同学期、不同学年时间为轴,可以对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德、技12 个维度培养薄弱项对比分析,这样针对性发现专业建设中薄弱维度,通过薄弱维度反过来推进课程层面的德、技对应维度目标、内容的优化,针对问题做出有效诊断和改进,从而不断推进课程有效改革。而课程有效改革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不断推进的诊改闭环。同时依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及运行体系,这样动态化的诊断改进不断推进12 个维度标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图2 德、技目标培养效果对比
2.不同学科门类德、技目标培养水平整体分析
对学校专业总体涉及的学科门类进行分类,按照以上方式评价了2017 级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四类学科层面的德、技目标测评结果,工学专业主要在建筑工程与测绘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等,管理学专业主要在建设工程管理学院,艺术学专业主要在艺术设计学院、信息与传媒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在经济管理学院。如工学的6 个德育素养点培养中“人文情怀”整体较低,“理想信念、协作精神”培养水平较高,6 项技能要素点培养中 “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整体较低,“施工管理与方案执行能力”又较高,而且相比其他四类学科培养水平相对不均衡。管理学6 个德育素养点培养中 “协作精神” 整体较低,其他方面较平均,6 项技能要素点培养基本均衡,“工具应用与软件实操能力”相对较低。这从总体上呈现了学校不同学科门类之间在德、技12 个维度的培养水平差异,在结合学科特点基础上,可以为学校统筹不同学科专业发展重点及资源分配等提供有效决策依据(见图3)。
图3 2016 级、2017 级和2018 级德育素养目标增值变化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2016 年9 月份开始,所有专业“育德强技、多维习得”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德、技双评价,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整培养了2016级、2017 级和2018 级三届学生,以建筑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四个专业为例说明成果应用的实效,如图4 所示。
图4 2016 级、2017 级和2018 级4 个专业德、技目标增值变化
从图4 中可以看出,2016 级、2017 级和2018 级的建筑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四个专业学生整体6 个维度技能和6 个维度德育目标增值变化,虽然“施工管理与方案执行能力”和“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技能目标和“理想信念” 德育目标在2017 级到2018 级有所降低,但是对比2016 年指标其仍为增加趋势。总体来说,12 个维度指标从2016 年、2017 年和2018 年总体呈现增值趋势,而且如“沟通合作与组织领导能力”“工匠精神”等多个目标增值显著,这些说明“育德强技、多维习得”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整体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层面的德、技目标值,效果明显。
“育德强技、多维习得”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成长的基本规律,通过建立德、技矩阵和学生实践手册,构建学生成长全周期培养体系,通过对数据多维度应用,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和不同学科门类德、技培养水平整体分析体系,这样使学生发展,课程、专业建设有“标”可依,有“规”可循,既为学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又整体统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服务、人才培养、学生活动、创新创业、综合评价等工作全面革新,以此模式培养出的近3 万毕业生在国家建筑行业和经济社会中努力拼搏,积极奉献,成为建设行业的中坚力量。自实施以来,已从原有1 个二级学院6 个专业的学生实践,推广到全校8 个二级学院46 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对学生发展情况的数据分析,有85%左右的学生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水平逐年提升。麦可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校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增长的同时,德育素养整体增值明显。
2016 年以来,学校完成了46 个专业512 门B 类、C 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 门、立项校级专项研究项目23 项,在校学生在全国、全区各类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2 个,自治区级奖项231 个。过程中催生出众多首创成果,包括:获批自治区首批思政工作“名师工作室”,立项自治区职业教育首个“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首批26 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自治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基地,首届建设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