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河源 517000)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以5G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院校更需要将社会培训作为主战场,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2019 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支持职业院校承担更多的培训任务。2022 年5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探索和实践,一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培训实践主要集中在校内全日制学生培训,如开展师徒制、校企合作办班等模式探索。能够做到面向社会开展社会培训的职业院校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方面存在诸多瓶颈和困境。以5G 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着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大潮,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职业院校要实现社会培训提质培优,必须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政策导向,开拓思维,克服困境,实现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智能化、数字化变革,破解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瓶颈。
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三大职责之一,社会培训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但职业院校目前依然存在发展相对滞后、实力相对薄弱、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当前竞争激烈环境下,职业院校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困境重重。
随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确立,国家对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在校生规模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资源设施有所增加。然而,职业院校校内教育资源设施在满足全日制学生教育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并未对开展社会培训做好充分准备。在对广东省10 所职业院校(大湾区5 所、粤东西北地区5 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10 所高职院校都建有用于社会培训的会议室、报告厅等设施。其中,大湾区5 所学校都建有用于开展社会培训和服务接待的招待所,而粤东西北地区5所职业院校中,3 所院校未建招待所,2 所院校虽建有招待所,但未启用。在利用校内教育资源设施开展社会培训利用率的调查中,2 所学校表示利用率在50%以上,4 所学校表示利用率在10-20%之间,4 所学校表示利用率在10%以下。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培训配套的资源设施不完善等情况。
2021 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为职业院校完善社会培训管理机制划定了规则、指定了方向。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培训管理机制中依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实践和验证。第一,社会培训在职业院校发展中的定位不高,管理机制难于完善。职业院校的主体工作都集中在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上,而社会培训作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扩展的组成部分,只是作为一个补充。第二,职业院校培训团队专业性不强,管理过程粗放。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高效的运作团队,“多方作战”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普遍状态。培训管理的不规范,使得职业院校难以形成统一的社会培训窗口,影响学校整体资源的规划和有效利用。第三,职业院校培训模式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当前,社会培训普遍采用传统授课、讲座、外出考察等模式,传统授课、讲座是属于一对多的培训模式,授课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外出考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学员对考察点只有个大概的认知,无法真正深入地去了解考察点。
社会培训的主要来源有政府单位培训项目(如政府工作人员培训、乡村振兴人才短期专项培训等)、企业员工培训(如新员工岗前培训、员工技术技能再培训等)、社会人员零散培训(如技能证书培训等)。政府单位培训项目一般都由知名度高、师资力量雄厚的本科院校承担。至于企业员工培训,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团队;而中小微企业受自身发展限制、资金限制和员工流动性大等原因,开展员工培训的迫切性不强,它们更注重自身的生产,普遍对员工能力提升和发展不够重视。而社会人员零散培训早已市场化,社会培训机构充斥整个技术技能证书培训市场,职业院校要进入这个市场是较困难的。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培训,涉及到营收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公办院校,各种财务审核制度限制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的灵活性。要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培训市场中开拓属于职业院校的“地盘”,就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建立灵活高效的服务机制。
培训内容是开展社会培训的核心之一,只有内容足够扎实新颖,培训形式丰富多样,培训效果显著,才能吸引更多的培训项目。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普遍不占优势。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培训内容往往都是参考在校生教学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特色性不强且不够创新。教师在准备培训内容时,只是根据培训主题,将其他培训课程或把面向在校生授课的内容进行移植或混接,学员参加培训收获有限。
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师资力量是第一位。随着职业院校生源结构改革和招生扩大,许多职业院校学生容量已经逐步饱和,甚至出现超负荷现象。然而,高职教师队伍的扩充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许多职业院校都因为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导致师资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高职教师必须承担更多的工作量,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培训中。许多职业院校缺乏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培训的激励政策,在开展社会服务上,出现“雷声响,雨点小”的现象。
职业院校的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没有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影响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应的培训质量保障机制,但在培训过程中,受师资水平、学员素质、现场环境、管理服务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许多培训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专业的培训团队,必然使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如何组建专业培训团队、强化培训质量监管机制的落实是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曲折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大的机遇,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职业教育逐步走向与普通教育趋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遵照普通教育的模式。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已经从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域为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契机[1],职业院校要把握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机遇,将社会培训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和试验田,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教育和社会服务模式的束缚,探索社会培训新模式,开发社会适应性更强、培训质量更高、培训效果更优的教育产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依靠“国家大力推动发展,职业院校跟着走,企业看着走”的模式,市场调节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缺乏自主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开展社会培训成为“可有可无”或者完成“指标任务”的工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2],职业院校要以信息化赋能社会培训,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建成新时代全社会参与、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中国经济、科技、社会高速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与企业需求、企业技术、企业文化严重脱节。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打破校企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和“供需差异”等问题,促进职业院校从传统单一技术技能培训转向信息化、多元化、定制化、智能化的现代培训转型,满足企业、社会和受训者等多向需求。
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必然给教育培训带来革命性发展,尤其是5G 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地促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赋能增效(参见图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创新教育服务的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3]。
图1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提质培优
作为实现万物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5G 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便利,为职业院校开展远距离的社会培训和培训现场共享奠定了基础。相较于传统模式,学员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学校现场参加培训,打破了空间限制。对于职业院校而言,5G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培训领域的数字化升级。职业院校不断探索5G 技术领域,如数控技术操作培训场景、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场景、医疗实验模拟培训场景等社会培训的改革创新。5G 技术使社会培训平台可实现的功能更强,对教育应用更具扩展性,社会培训成本将大大降低。学校环境、资源从传统的“独享”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渠道“共享”的沉浸式“教学相长”模式,突破了教育地域限制和资源限制,大大丰富了职业院校社会培训的内容面,满足参训学员的多种需求。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革新成果之一,用户可以通过PC、移动手机等智能设备快速接入数据“云”端,实现随时获取或扩展获得所需的线上服务。云计算以高性能、服务化、弹性伸缩、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当前广泛采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4]。职业院校可以将社会培训过程进行细化分工形成流程化管理,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对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数据采集上传到“云”端,培训管理者、学员等能够快速获取工作指令或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准确反应,保障培训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完成。
大数据是21 世纪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引领时代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在未来教育形态中,大数据必然为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对于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培训过程管理、参训学员管理、教育决策以及评价监督等方面提供便捷,通过信息公开、价值挖掘、综合评判等功能实现培训现代化[5]。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全部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并得出积极有效的信息供决策者参考。对于社会培训领域存在感较弱的职业院校来说,大数据的科学合理应用,为职业院校实现低成本创造高价值带来了机遇。职业院校立足于本土化或行业化特性,建立起本土化或行业化的社会培训服务需求数据库,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设计出高质量的社会培训产品,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营销,打造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品牌。
1995 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首次提及物联网概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步伐加快,物联网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大力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已经为实现物联网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7]。第一,物联网大大丰富了职业院校社会培训的教育资源。物联网时代,利用教育资源获取、传递、分析和应用的便捷性,职业院校可以根据社会培训需求随时随地地获取培训资源。如高压电路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高压电路施工或维护现场与培训课室的实时连接,实现工作环境、实训过程、培训场景、理论教学场景等多元化培训资源的融合。第二,物联网帮助职业院校师资实现多元化扩展。比如一台智能化机械设备可以通过自我演示、操作和信息反馈,成为培训学员的实训“教师”,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培训资源”和“教师”的定位,“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第三,合作式“教师”成为职业院校突破培训师资局限性的重要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下,培训讲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在教学现场随时远程连线 “专家”,开展合作式教学。
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智能的方式对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并做出与人类思维、意识等相适应的反应,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8]。人工智能能够高效地帮助职业院校进行训前调研、过程管理、训后跟踪及学员线上服务等。人工智能能够针对培训项目内容、参训学员个体特征为培训管理者及学员制定培训计划,并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进行预测,对培训过程进行及时分析和有效反馈,为提升社会培训效果提供最优思路和实施方案。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大大提升了培训服务的效率,节约大量管理成本,避免时间、资源等浪费,提升服务参训学员的精准度和培训时效性,及时地全方位地监控培训效果。人工智能将推动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朝着更加系统化、高效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潮,职业院校正迎来新的春天。职业院校必须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机遇,推动传统社会培训模式变革,从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实践等全方位实现创新和重构,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提高社会培训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突破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困境,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开拓出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提质培优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