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分析与实现路径

2023-03-01 05:53翟希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技能理论

翟希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一、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指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年,教育部批准15所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院校。经过三年的办学实践,对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职业性、应用性、高层次性等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1],还是在办学实践领域[2-3]均已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而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特征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进行落实,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4]。

但是,当前对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的探索和分析则不多,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造成了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界定困难、课程设置错位、技术技能培养特征不明确等问题,对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重构和优化完善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对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可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设计[5-7]的经验,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实际,明确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与普通本科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高层次性等特征的实现,促进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在设计、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主导思想,是课程体系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应在价值取向方面突出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并将其贯彻于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的全过程。

其一,职业性价值取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因此,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重职业性的价值取向,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在深度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以产业、行业中职业群、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岗位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保证课程体系的职业教育方向性和辨识度。

其二,应用性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本科要求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一线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应用特点,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有知识理论课程的课时保证,也要强调技术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在课程具体实施时应注意职业、岗位的场景模拟,保障人才培养应用性特征的实现。

其三,研创性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本科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研发、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的层次性,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高阶性,既要避免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雷同,也要避免课程体系设计的简单化、高职化,而要以课程体系的研创性价值取向体现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

其四,适应性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适应性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相适应;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本科层次人才供给结构调整的需求相适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拥有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相适应,强调知识理论掌握和技术技能习得的“一专多能”、“一精多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为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重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课程体系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多门课程进行安排设置,使不同课程要素统一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课程对人才培养功能发挥的综合性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遵循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状况,以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背景,对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设计和重构,形成由通识课程子体系、产业课程子体系、专业课程子体系、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所构成的“三层+实践”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

在图1 所示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子体系、产业课程子体系、专业课程子体系构成了三层递进式的理论性课程,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则为实践性课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呼应对接,注重知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并重,以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以及项目和任务引导的技术技能课程形成理实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明确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征,突出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研创能力的培养。

(一)通识课程子体系

通识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培养本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产业思维逻辑、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课程,主要包括经典(核心)课程和分科课程两类。

经典(核心)课程包含人文艺术课程、思想修养课程和体育健康课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人文艺术课程旨在培养职业教育本科学生所应具备的良好文化素质;思想修养课程则主要关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体现职业教育本科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健康课程则是大学生强健体魄、身心素质提升的重要课程,涉及心理健康、健康管理、体育等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满足职业教育本科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和理论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分科课程的设计主要以模块化课程形式进行,通过跨学科课程的模块化整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以限制性选修方式开设,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分科课程中分别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且必须修习2 门或以上所学专业要求的分科课程。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在选择分科课程时,将数学、物理两门课程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期望、能力目标等要素,选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课程,形成该学生的分科课程学习模块。

(二)产业课程子体系

产业课程子体系是学生产业知识体系认知、产业发展理论架构形成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与普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不同,产业课程子体系的设计在关注产业发展对相应知识理论要求的同时,兼顾知识理论的学科性特征,从而体现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理论学习的扎实性和高层次性。产业课程子体系包含学科基础课程和产业基础课程两个部分,均为必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研创性价值取向实现的重要基础,课程设置需要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和岗位群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与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进行对接,形成2~3门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课程。

产业基础课程是与产业相关专业都必须开设的理论课程,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可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划分的产业大类进行产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产业大类所属职业群、岗位群要求的基本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分解和整合,形成相应的产业基础知识理论模块,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基础课程的开设。

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应的产业大类为装备制造大类,对装备制造大类相关职业群、岗位群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可开设力学、电工电子学、材料学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而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等课程则可作为该专业的产业基础课程。

(三)专业课程子体系

专业课程子体系的设计应注重一定的高阶性和挑战性,将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关注重点,结合行业标准、职业和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理论、能力素质,并形成针对专业领域的课程模块。根据专业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不同,可将专业课程子体系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种类型。

1.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满足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和理论学习需求而开设的课程,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的产业、职业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应以相关职业群、岗位群所需的关键知识、理论及能力要求为依据;其次,要根据专业所属产业的发展实际以及专业知识理论涉及的学科体系和架构,适当增加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为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及研发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2.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含产业拓展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个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所学专业的知识能力要求、兴趣所在、职业期望等因素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性学习,达到一定的选修学分要求。产业拓展课程以产业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关注热点为基础,分析新技术、新技能应用所需的知识理论,并进行分解、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组合,形成相应的知识理论模块,以此为基础开设产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产业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专业方向课程则是根据专业知识、技术技能间的内在关联性,针对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为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本科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三层次递进式划分理论课程,能够让学生明显体会到不同层次课程的难度区别,避免课程体系设计的扁平化[8],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知识理论的学习成效。

(四)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

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包括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和技术技能拓展课程两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学知识理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操作、应用、研发与创新能力。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的设计,首先,应根据职业群、岗位群技术技能的实践特征和操作训练重点进行相应的分解、整合与归并,形成更具课程实施性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其次,根据技术技能训练模块,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背景进行技术技能课程设计,通过一门或多门课程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不仅能够复现专业技术技能操作流程,还具备技术技能灵活应用及革新、创新能力;最后,将技术技能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与通识课程、产业课程、专业课程进行对接,促进学生知识理论学习与技术技能习得的相互印证、共同提高。

1.技术技能基础课程

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是满足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培养需求所开设的课程,学生通过必修的方式进行学习,包含职业技能素养课程、核心技术技能课程。

(1)职业技能素养课程。职业技能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关键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及素质,与通识课程相对接,包括入学专业认知课程、入学讨论课程、军事训练课程、夏季实践课程。其中,入学专业认知课程主要从专业所属的产业大类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入学时就对产业发展情况、专业概况、职业和岗位工作情景及职责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入学讨论课程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开始前所开设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快速熟悉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军事训练课程则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执行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夏季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的专业实践、实习、调研等课程,能够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和体验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实践情况,从而在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成效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2)核心技术技能课程。核心技术技能课程能够让学生具备所学专业要求的基础性、核心性技术技能,包括验证性技术技能课程和熟练性技术技能课程。

验证性技术技能课程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技能的实践验证,与分科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对接,以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时或配套专门的实验课程等形式开设,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为教师操作示范、学生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实现相应知识理论、技术技能的复现和验证。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行业、产业中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有感性的认知和体验。

熟练性技术技能课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操作,并具有一定的熟练度,对接于产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具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特点的实践课程,课程的开设形式主要以实训课为主。通过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重复操作训练,使学生对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深学生对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认识和体悟。在实践中,可结合1+X 证书制度,开设针对性强化训练课程,通过相关证书的获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技术技能的训练成效。

2.技术技能拓展课程

技术技能拓展课程对接于专业课程,是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对学生技术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和拓展,包含专业方向技术技能课程、技术技能研讨课程和综合技术技能课程。

(1)专业方向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方向技术技能课程对接于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所选的专业方向进行相应技术技能课程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的学分。在实践中,应从企业和岗位的实际工作项目、任务出发,以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技能为依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度的技术技能课程,以突出学生在专业方向领域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高水平、专业性特征。

(2)技术技能研讨课程。技术技能研讨课程主要在大学高年级开设,包含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和试验性技术技能课程,学生通过选修的方式学习,并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对于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主要关注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的广度,通过对产业内其他专业相关技术技能的了解与操作,使学生明确和熟悉产业内不同专业领域职业群、岗位群所要求的技术技能状况,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专业角度去认知所学的技术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试验性技术技能课程主要是为满足学生对技术技能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探索需求而开设的课程,以促进职业教育本科人才的研创能力培养。如在经济管理领域,开设经济学试验、管理学试验等课程,在生产制造领域开设工程试验、技术试验等课程。

(3)综合技术技能课程。综合技术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研发创新能力的课程,可结合企业的技术技能创新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在完成真实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际情景中应用的技术技能有所革新和创新。综合技术技能课程可突破当前本科教育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的课程形式,将专利发明、创业经营等应用性、创新性明显的实践内容以课程形式引入课程体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相应的技术技能应用、发明成果及创业发展历程和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述和展示,形成产业特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显著的多维度综合技术技能培养课程。

四、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

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作为保障,虽然教学方法的选择因师而异、因生而异,不同的专业及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区别,但对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而言,教学方法选择及体系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首先,明确教学方法体系建设的理念。根据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知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应用并重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体系,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其次,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优选多种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讲授法主要针对基本知识理论中概念的解释和说明;案例教学法、实验法可用于知识理论的验证,加深学生的认知和记忆;研讨法和头脑风暴法则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进行相应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游戏法以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知识理论学习,激发学生的钻研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研创能力的形成。

再次,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技术技能课程具有技术技能认知、熟练、领悟、研创四个阶段目标,可针对每一阶段的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技术技能的认知阶段目标,可应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技术技能的实践操作;对于技术技能的熟练阶段目标,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实训练习法,让学生进行重复的技能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技术技能的领悟阶段目标,需运用现场教学法、岗位实践法,让教师和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完成技术技能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技术技能的领悟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技术技能的研创阶段目标,则需要运用岗位实践法、双导师法等教学方法,在技术技能实践应用中,启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技术技能革新、创新,促进学生技术技能高层次应用能力的形成。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样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保障,教师应变革当前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线上线下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更为真切地体验技术技能操作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成效。

(二)教材建设

当前,与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实施相配套的教材缺乏,导致部分院校仍然沿用普通本科的专业教材,使教材中知识理论的呈现与课程目标不适配,极大地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成效,因此,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实施中亟需完善的重点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性、突出应用性。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不同,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配套教材,需要为学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专业领域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框架,并对涉及的重点知识理论、技术技能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为学生知识理论基础的形成提供有效支撑。

第二,采用项目、任务导向的教材编写模式。在教材的每一章,以产业领域中职业群、岗位群工作中所出现的常规性项目、任务为起始,将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相应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模块,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材内容的呈现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复习巩固练习,从而形成完整的项目、任务导向的教材编写模式。

第三,注重教材体系建设。制定相应的教材编写规划和标准,对职业教育本科课程教材进行系统性的开发和建设,形成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相匹配的系列教材,保障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呈现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第四,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当前,数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编撰纸质教材的同时,注意数字资源的配套使用,使网络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实施的多渠道教材资源供给。

(三)师资队伍打造

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理论水平、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本科师资队伍的打造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能力要求方面,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预测学生发展动态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理论,熟练地进行技术技能实践操作,并能够为课程的设置和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第二,在知识理论要求方面,可通过定期的进修、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对于新引进教师,学历层次应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以满足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对教师知识理论认知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第三,在技术技能要求方面,应关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选聘两个方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定期的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应用水平;对于兼职教师的选聘,应关注校外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教育领域专家等兼职教师的选聘和管理。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体的比例应高于50%,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

(四)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改革

职业教育本科与普通本科是高等教育中两种并行的人才培养类型,因此,与普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不同,需要从人才培养成效和人才培养特征两个方面突出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评价的重点。

首先,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是对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评价,反映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情况。在评价时,应关注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明确体现人才培养的产业性、职业性特点;是否注重模块化课程的设计,是否注重课程体系中工作项目和任务的可嵌入性;能否促进学生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的掌握、领悟以及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次,人才培养特征评价应体现职业性、应用性、高层次性、适应性、创新性等特征。如在职业性方面,可建立以职业、岗位相关工作标准为基础的评价指标,来衡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应用性评价指标可通过技术技能课程课时数设置以及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反映;高层次性则可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适应性评价指标需要考察课程体系设计是否体现了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价值取向;创新性指标则体现在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创新性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

(五)软硬件环境营造

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实施的软环境打造,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制度中关于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突出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应用性导向;其次,丰富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手段,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尝试与创新,为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建议;最后,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本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积极性,推动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实施的硬件支撑应聚焦于以下方面:关注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理论课程教学场所和实践课程训练场地;及时更新和维护课程实施的相关设备工具,确保教学设备工具的数量以及与产业发展、职业变化的适应程度;加大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教学信息网络,加快智慧教室、虚拟仿真设施的建设进度,为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优良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支撑。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技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