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然
摘要:要想真正展现出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需要我国各个院校能够稳定发展并全面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由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千变万化,在资助工作方面也存在着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在新时代下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参与度低、资助内容不足、贫困认定不正确等。最后具体探讨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提升对策,包括加大社会参与、拓展资助内容、做好认定工作等其他建议,确保存在的问题得以科学解决。以此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
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深入改革和整合,贫困大学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贫困大学生在高等院校中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需要在高校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能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问题,同时也深刻地彰显了社会关怀,对社会教育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社会各界来说是一项关键任务,但在目前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大学生正常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确保公平公正进行,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方位做到精准资助,促进大学生资助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我国在教育层面上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做好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我国教育发展上的根本要素,为专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提供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有效维护高校以及社会稳定,加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需要各类院校认真办理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真正做到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大学。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是我国政府的一大重要责任,直接联系着教育事业的全面稳定发展,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众多大学生可以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
(一)社会参与度低
我国大学生资助资金大多数的来源都是国家财政以及高校资金等。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国资助基金呈上升趋势不断发展,这样一来,对国家以及地方财政管理带来重大压力,特别是对于财政收入比较薄弱的省份来讲,财政问题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经常致使财政收入较大的省份在高校资助上资金要大于省份较低的高校。在资助金额上出现差异,会让学生的流动有所变化,对高校学生结构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配置直接造成威胁。
在大学生资助资金阶段,社会资金的投入较少,并不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相应发达国家比较,社会企业等部门参与度很少,整个社会参与资助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严重匮乏,特别是直接缺少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匹配文件,致使社会企业对信息来源非常陌生,不能全身心的参与到资助环节中。如果能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大学生资助中,就能够最大程度确保资金可持续流转[1]。
(二)资助内容不足
大学生在资助工作层面上,以经济能力为中心,以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进行下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此方式较为简单,但的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在目前资助手段和内容上来看,存在的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求。大学生资助育人内容的缺失,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造成影响,会使学生缺少相应的责任意识。
经济层面困难的学生不但需要生活费和学习费,在社交层面上和心理上也需要予以关注,如果缺乏对家庭经济的学生的正确思想引导,学生就会有“等、靠、要”等情况,缺乏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上进心,容易出现评选阶段积极向上,待结束后又恢复原状的局面。心理方面的教育匮乏会让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想让其他同学了解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资助工作会产生惧怕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应科学合理地从根源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展开资助育人工作。
(三)贫困生认定不准确
创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帮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高校掌握大学生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受到限制,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有关部门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工作并没有计划出相应的标准要求。在开具证明阶段,与大学生的情况出现不匹配的现象,比较随意,甚至会出现随便填写的情况,致使大学生贫困证明非常容易获取,严重情况会有富裕家庭走关系乱开贫困证明的现状。
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贫困信息在系统中,不能第一时间更新与整合,现实状况和系统信息严重不匹配,这一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样也有很多家庭真正貧困的学生不能良好地接受国家资助。
(四)不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就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上来看,将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层面上,并不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引起了严重的心理贫困、就业贫困等现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目前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已达到接近全部大学生的35%[2]。
(五)监管机制不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认定和识别中通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扶贫过程中,经常出现与学生实际现状不符的情况,有很多假贫困以及不愿脱贫的现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需要辅导员进行持续跟踪,做好全面的监管工作。由于辅导员在高校中的事务比较复杂,没有很多的时间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跟踪管理上,不能予以全方位关注。
众多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并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致使学生造假来获取相应补助,占用资助资源,即使通过民主投票等方式进行,但仍存在虚假情况。同时,民主评议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内心伤害,致使有些学生不愿参选到认定工作中。为此,需要对学生的认定工作持续跟踪并建立合理制度,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社会参与
地方政府和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相关对策,积极鼓励社会企业进一步融入到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里,不断引进社会资金,加强资助资金的内生性,确保资助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政府及有关部门计划的文件内容应从多方面进行,比如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企业免税额度以及各个范围等,通过文件具体引导对策,来使社会企业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与此同时,高校可以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为社会企业部门带来众多专业型人才,并在社会企业资助资金的扶持下为大学生创建科学合理的基金会。在此过程中,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来共同管理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资助中应保证透明性,使资金能够合理运转,真正展现出资金的可持续作用。
(二)拓展资助内容
为了能够从根源上达到大学生各种类型的需求,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环节,需要对资助内容不断完善和拓展,展现出良好的资助育人优势,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帮助。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疏導工作,在刚进入到大学时期,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创建学生的专门数据库系统,对心理比较脆弱和存在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召开会议来处理,个人的心理问题需要辅导员实行面对面沟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此阶段,辅导员可以联系班内的心理委员和专业的心理教师创建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和平台。
此外,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下,严格依照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行具有实效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提前做好创业就业规划。学校资助平台可以聘请专业的教师对此类学生展开培训活动,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在进行大学生资助工作层面来讲,要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基本原则,让此类学生全面接受政治教育,积极展现资助育人发挥的作用,要先在思想层面上使学生告别贫困[3]。
(三)做好认定工作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能够得到帮助和支持,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关系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是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环节,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对认定标准有统一的要求,创建阶梯型认定网络,全面优化问责制度,避免出现谎报等情况,确保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资助。高校可以依照现实情况,建立专业的资助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创建完整的贫困大学生档案,以调研等多种模式保证大学生贫困工作顺利开展,把握好资助工作的各个流程具有实效性。
(四)加强心理疏导
应让贫困大学生用正确看法对待贫困这一问题,自身家庭存在的贫困并不是永远的贫困,缺乏自身能力和知识才能才是贫困的真正杀手锏。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加强自信心,认真努力学习,从根源上摆脱贫困。
与此同时,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贫困大学生是高校高等教育中一类关键的群体,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充满正能量的面对遇到的困难。此外,高校应为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等活动,让贫困大学生有较强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可以对社会以及帮助过他们的人有感恩之心,使学生的良好人格得到全面培养。
(五)创建监管体系
高校应创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监管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通过资助工作小组等多方面信息掌握,对学生实际情况完成追踪调查工作,针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应实行批评教育并停止资助。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学生诚信评价制度,设置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个人材料进行掌握和了解。除此之外,高校应对失信的学生计划出解决方法,把学生的诚信档案与各评选活动相结合,剔除掉学生的参选资格。针对违背道德诚信的学生,依照情节严重程度作出处理,并记录到诚信档案中。这样一来,能够制约学生的非诚信行为,保证高校资助工作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4]。
(一)加大学生教育
首先,应为大学贫困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树立健康的校风和班风,为学生带来多种类型的活动,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具有丰富性。与此同时,应展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开展各类团体活动,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以此去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学校园的温暖,减少心理的自卑和烦躁等情绪,具备健康的心理。其次,教育贫困学生应具备合理的消费观念,使资金正常运转。最后,让每位贫困学生具备感恩之心,将大学校园内的各个压力转化为精神动力,勇敢地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把握好学习机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支持国家助学贷款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覆盖多个层面,包括高校所在地贷款以及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采取此模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每个大学生都能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展现出社会公平。助学贷款能够让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免出现其他补助模式让大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但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较差,这样一来,通常会出现拖欠贷款等现象,为助学贷款工作带来严重威胁。时间一长,出现恶性循环,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难以运行。在目前发展状况下,应积极制定良好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做好生源地贷款工作。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要求,优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引进他国先进经验,最大程度拓宽大学生贷款的比例和整体额度。
(三)开拓勤工助学渠道
应积极拓展勤工助学的渠道,学校应在有组织、有计划下完成规划,努力为贫困学生带来更多勤工助学的机会。在现代化知识时代,大学生应积极展现出自身的特长,不应只是劳务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应向智力型逐渐转变。高校应强化对贫困生的整体教育和培训,加大贫困学生的自身技能,并提供丰富的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高校开展助学、助教活动等。除此之外,学校应积极安设外勤助学岗位,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和沟通,保障校企合作能够长期进行,为学生带来更多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能够积极走出校门,以此为发展带来更多机遇[5]。
综上所述,在目前各高校发展过程中,贫困生问题尤为突出,需要经济资助的大学生群体呈上升趋势增长,这样一来,严重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贫困生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实行全方面探索,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从多个层面上扶持贫困大学生,不断完善资助体系,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将贫困工作贯穿于高校的环节中,在全面落实资助育人工作阶段促进大学生良好成长,为日后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奠定重要基础,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筱茜.高校大学生资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新疆A校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成才之路,2022(14):19-21.
[2]马瑞阳.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研究―― 以湖北省七所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0):225-227.
[3]贾曦.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和评估对策研究―― 评《中国高校大学生资助绩效评估研究》[J].人民长江,2020,51(04):232.
[4]曹楠楠.互联网时代下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06):115-119.
[5]钱国军.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领导科学,2021(20):127.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自动化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