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桦,温 玉,高 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津沽地区是近现代武术之乡,民国武术宗师韩慕侠、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等武术大家是津沽地区精武文化发展的缩影,众多习武名家在摸爬滚打中练就了“脱臼复位”的手艺是津沽伤科推拿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1],而精武背景也是津沽地区特色推拿技艺孕育和形成的基础,在津沽伤科推拿形成后,逐渐衍生出脏腑推拿、小儿推拿等特色技艺[2]。津沽推拿作为一项传统的推拿技术,已经经过数代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由王金贵教授融合腹部推拿名家胡秀璋、捏穴疗法名家李墨林、正骨疗法名家叶希贤三位津沽推拿名家及津沽地区特有的小儿腹部推拿、皮部推按等学术理论思想特色手法与理论精髓,并把握优劣,在现有推拿技术的基础之上逐步优化流派特色手法,融会贯通,进行较为系统性的提炼与整合,形成了津沽推拿的三大体系,疗效明确,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3]。津沽推拿流派是对于津沽地区特有的推拿名家经验和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能够在治疗效果方面得到保障,另外有助于诊疗流程的规范化,进而有助于推动、促进推拿技术的持续性进步与发展[4]。
1.1 传承特色 津沽小儿推拿创始人石汉卿自幼跟随少林大师学习正骨推拿手法,精通“少林内功”“点穴疗法”、正骨等独特手法,其时常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疾患,能够借助腹部推拿的作用力对小儿腹部的“有形之脏”产生直接性刺激,佐以推拿对体表核心特定穴同时进行刺激整体调节“无形之脏”,将“有形”与“无形”做到有机性整合。后世胡秀章老先生拜师石汉卿获其传授小儿推拿之法,其传承人陈志华、隋卓琴、王金贵等对津沽小儿推拿的内涵与水平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和提升,用自己的实际临床经验不断丰富着津沽小儿推拿,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继承和提高,进而最终形成了津沽小儿推拿流派[5]。
1.2 理论体系
1.2.1 核心用穴:核心用穴是指将刺激施加于某个在某一方面可起到关键作用的穴位,其主要作用在于“急则治其标”,另外能发挥与中药配伍中“君药”相当的作用[6]。小儿发病迅速、病情转化快、变化多端,且治疗依从性较差,在施治过程中,患儿会因各项外在因素产生不利于配合的负性情绪,主要因素包括整个操作时间漫长、穴位选取不当等问题,在此条件下患儿对整个治疗过程的依从性与配合程度较低,进而整个治疗效果欠佳[7],因此津沽推拿流派临床用穴少而精,并将现代科学研究与古籍有所结合,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儿“核心特定穴”体系,其以“以八纲辨证为纲,以八法为治则”为总领,分为和法、清法、调脏、消法、汗法、温法、下法、补法的常用穴,在临床各项疾病的治疗之中能够结合具体病情变化及进展程度予以针对性的施治,具有简便、便捷等治疗特点[8]。
和法:常用“核心特定穴”含三关、外劳宫、内劳宫、手阴阳、六腑、脊,有调和气血脏腑、平调寒热之效,通过揉内劳宫配合外劳宫、推上三关配合退下六腑,起到调和寒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如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等;以阴阳分推的方式进行调节,有利于对汗症疾病进行改善;以捏脊的手法有利于调理脏腑平衡,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优势[9]。
清法:常用“核心特定穴”包括六腑、小天心、内劳宫、天河水,在临床上各项热证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显著性作用,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以快速手法并结合相关介质,退热效果显著且无碍凉之虞,可清热祛暑、清热凉血、生津除烦[10]。
调脏:其理论基础为“以脏腑辨证为依据,以生克制化为治则”,津沽推拿流派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结合脏腑辨证,认为五脏为人体中心,脏气相通相移,调节五脏之要在于调理“五经”,包括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而在施治时,心火、肝木宜泻不宜补,脾土、肾水宜补不宜泻,而肺经可泻可补,进而进行气血的调和,使得经络得以通畅,正气充足,进而平衡阴阳[11]。
消法:主要用于祛除壅滞,常用“核心特定穴”包括内八卦、五指节、四横纹、肚角,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有消痞化癥、消导食积、消痰祛湿的作用[12]。
汗法:常用“核心特定穴”包括黄蜂入洞、二扇门、膊阳池,多用于高热无汗、外感表证、皮肤病等病症,具有开郁泄热、祛除表邪的作用[13]。
温法:津沽推拿流派将有温补阳气或温阳散寒的穴位操作归为温法,常用“核心特定穴”包括一窝风、三关、外劳宫,主要用于寒证,如虚寒证、表寒证、里寒证等病证的治疗[14]。
下法:津沽推拿流派常用“核心特定穴”包括后溪、七节骨、大肠,主要用于病位在下者如热证、实证等病证的治疗,无形邪气如郁热、气滞、湿浊,有形实邪如宿食、痰浊、水饮等[15]。
补法:津沽推拿流派常用“核心特定穴”包括二人上马、三关、手背,其以补脾土、肺金、肾水为理论基础治疗小儿肺脾肾三脏不足引起的虚证,补血常用手背,补阳常用三关,滋阴常用二人上马[16]。
1.2.2 固护中州:脾胃失调是患儿发病主要的因素,因此固护中州,即调理脾胃是小儿疾患预防和治疗的重点[17],小儿先天体质或实或虚或热或寒,皆可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小儿汗症、小儿抽动症、小儿夜啼等小儿疾病采用培土固金、扶土抑木等方式对于调理脾胃、固本调神均有明显的疗效[18]。
随着小儿年龄增长,其经络系统逐渐成形,3岁后经络生长趋于完善,特定穴作用逐渐衰减,而腹部推拿的临床作用逐渐突显。腹部推拿是“津沽脏腑推拿”的特色手法,起初用于治疗成人脏腑疾病,又经胡秀章先生改良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其中包括层按法、摩腹法等不同的手法,其中的核心理论即为“三脘定三焦”,不同的手法在对任脉、冲脉等穴位作用的基础之上,进行特定性手法的施治,在对患儿三焦五脏的调节方面有显著性的作用[19]。按相应穴位以达到阴阳平衡,疾病自然得以痊愈。中医方面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父精母血),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藏元气,进而称肾为先天之本。由于人体出生后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供养,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强调了脾的重要性,如脾胃功能正常,饮食如常,则全身五脏六腑、气血及经络均得以旺盛[20]。
1.2.3 皮部推按:皮肤是人体第一道屏障,其屏障功能失常可导致病邪由外至内进入经脉,侵袭脏腑,引发疾病;而在脏腑功能出现病症时,机体体表皮肤也会出现变化[21]。皮部推按是将皮部理论与推拿手法相结合,以经络辨证为理论基础的推拿手法,其首先应用于成年人,能够在脏腑、气血、经络等方面的同时作用下反映成人机体内部的脏腑病变情况及严重程度,而津沽推拿流派经皮部推按的理论进行了衍生,不单重视皮部变化与脏腑病变信号的有机性结合,还对患儿十二皮部的经络有所重视,认为小儿经络发育未全,作用于经筋,有舒筋解痉、松解粘连、理筋活血之效,通过经络辨证,归纳患儿临床表现所属经脉,在皮部推按手法辅助下对患儿循行区域穴位进行针对性的按揉并产生刺激,利用外治手法通过皮部经络网联系病变脏腑,并与相应脏腑间呼应,调节相应脏腑功能[22-23]。
2.1 传承特色 津沽伤科推拿道术的辨证关系进一步升华,不仅强调手法的精湛,还强调中医的辨证关系。王金贵教授在整理津沽地区伤科名家经验、手法的基础上,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提出时相性辨证施术思想并总结融合于津沽推拿中,在时相性规律的指导下,其首先将软组织损伤疾病划分为不同的症状及发病阶段,以治本(胡秀章腹部按摩调补肝肾)并治标(李墨林捏穴疗法的“松筋”配合叶希贤正骨按摩的“易骨”)作为基本性原则,贯穿整个标本兼治的思想进行综合性的治疗,进而能够发挥显著性作用,改善病情,利于预后恢复[24]。
2.2 理论体系
2.2.1 时相性辨证施术思想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思路:卫、气、营、血的时序变化和热、温、凉、寒的特性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而卫气营血辨证是津沽伤科推拿时相性辨证体系建立的的理论基础。叶天士根据病邪在人体演变过程中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等进行整理并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由轻到重、由浅而深,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对机体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25]。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衰,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且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推拿与用药一样,需要遵循疾病的病机、证候变化规律进行施治,《推拿代药赋》提及相关内容,说明推拿治疗疾病如同遣方用药一般,手法不能毫无章法,千篇一律。津沽伤科推拿基于时相性辨证根据患者病证症状体征特点采用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3期方案治疗,灵活组合推拿手法,使得推拿治疗伤科疾病的疗效得以稳定[26]。
2.2.2 伤科疾病发生的时相规律: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方式是温热病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机体反应存在特殊性、病邪轻重不同等均导致温热病的证候传变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在对患者病情进行整体性分析之后,并结合具体的分布规律,结合伤科疾病的病情变化特征,总结了筋脉挛急证、筋骨错缝证、经络瘀阻证、瘀血阻滞证的关键病理阶段的证候特点。
筋脉挛急证:患者早期由于风寒湿邪久留经筋,流注经络、血脉,致筋脉挛急收引致痛,此时病位尚轻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肢体酸沉,范围局限,受寒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稍有缓解[27]。
筋骨错缝证:筋脉挛急日久,患者两侧筋肉力量出现差异,力学结构稳定失衡,病变重筋肉发展至筋骨,导致筋骨错位,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脊柱在应力的作用下出现生理曲度异常,由于关节错缝后,筋必出槽,以致牵扯各种“筋";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与神经有关,可产生颈椎病样麻痛症状;如与肌肉有关,可产生酸胀感;如与韧带、筋膜有关,可产生窜胀感,但一般不产生麻木感[28]。
经络瘀阻证:筋骨错缝日久致使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现代医学认为神经、肌肉等软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时作时止、浅感觉减退、肢体麻木,伴随广泛的牵扯感[29]。
瘀血阻滞证:在经过筋脉挛急证、筋骨错缝证、经络瘀阻证后,患者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则疾病范围由局部扩散至整体,迁延不愈,引起血瘀气虚,血瘀滞留不行,气虚推动无力,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关节软组织黏连,疼痛难忍,夜间尤为剧烈,同时伴有周身刺痛,唇、舌色紫暗[30]。
2.2.3 津沽伤科推拿时相性辨证理论的应用:伤科疾病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它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阶段中亦有不同的特点,在治疗中必须贯彻局部与整体兼顾,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医患协作的原则进行辨证、辨病,选择不同的手法与方法施治。另一方面,在各个阶段中亦有不同的特点,在治疗中必须贯彻局部与整体兼顾,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医患协作的原则进行辨证、辨病,选择不同的手法与方法进行施治,直接加速机体血液循环,调理脏腑之间的功能,增进新陈代谢,促使损伤组织的修复。
筋骨错缝阶段:患者存在筋脉挛急、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治疗过程中需注重整复手法,强调筋骨同等重要,在软组织放松类推拿手法的基黏础上,选用旋提、斜扳法、摇法等手法,使得软坚散结、疏通狭窄、剥离黏连、机体功能得以恢复。
筋脉挛急阶段:患者未出现较为明显的机体疼痛症状,然而需要将肌肉的平衡状态进行重新建立,通过弹拨难以渗透深层肌肉的黏连,因此应选用拔伸和理筋等手法。
经络瘀阻阶段:此阶段患者证候停留时间最长,因此是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治疗阶段,患者机体疼痛虽有缓解,但深部肌肉仍然板滞僵硬,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因此手法以松筋类为主,并酌情增加弹拨法。
瘀血阻滞阶段:患者机体内部有瘀血存在,导致血流不通畅,或者因气滞、内寒、外伤等因素引起,施用重手法会引起患者症状加重,因此临床治疗的前提为治标,注重放松。
3.1 传承特色 推拿治疗脏腑疾病是推拿发展史的主线,津沽脏腑推拿起源于古法腹部按摩,流派的创始人为脏腑推拿大师安纯如,后逐渐融入传统腧募配穴、脏腑图点穴法等穴位理论,经胡秀章、刘希增、陈志华、隋卓琴、王金贵等薪火传承,使得津沽脏腑推拿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和壮大。现今津沽脏腑推拿学术带头人王金贵教授在原有腹部推拿传统理论基础上,根据穴位的双向性及穴位的配伍作用,重视手法操作时间、频率、力度的不同形成的补泻关系,结合中药方剂“君、臣、佐、使”配伍应用,提出了脏腑推拿术式组合的创新概念。
3.2 理论体系及应用
3.2.1 通脉调气: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的关系。津沽脏腑推拿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奇经八脉的调整,“调冲通脉”理论为其基本指导理论之一,其治疗核心为冲、任、督、带四脉。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其为三焦原气之所出,乃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源,其与任脉、督脉共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中医学中,背部的俞穴是人体脏腑之气输注之处,腹部的募穴为人体脏腑之气汇聚之所,冲为血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效[31]。任脉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进而临床上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督脉与各阳经均有联系,其与阳维脉会于风府、哑门,与手足三阳经会于大椎,为阳气汇聚之处,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统领全身阳气。带脉主要功能是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带脉穴具有通调气血的功效。带脉是人体最短但非常重要的经络。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脉的主要功能是健脾利湿,调经止带,所以如果对代脉进行相关的刺激治疗,效果会更好。比如带脉可以对人体有一定的减肥作用。此外,代脉对人体有治疗肝胆疾病的作用,疏通代脉对女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津沽脏腑推拿中冲脉的调理主要采用手法为层按法,操作者通过手法产生的不同压力作用在伏冲之脉获得热流涌动下肢甚或扩散至腹部及全身的得气感,进而调节全身气血;人有奇经八脉,任脉主阴,督脉主阳,阴阳是人体运动变化之本,一旦打通任督二脉,必将全身上下气血充盈,百病自消。任脉有“阴脉之海”之称,被誉为承载人体的生命之根。任脉不通,则气机不畅,可能导致三焦代谢紊乱。冲脉称为血海,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可调节诸经气血,还能调理生殖器官,以及肝肾和胃的功能。冲脉是人体的奇经八脉当中之一,而冲脉不通就容易诱发一些身体疾病,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同时还可以引起一些并发症等,而冲脉不通的调理方法有很多种[32]。津沽脏腑推拿的一大重点即为任脉上的上、中、下三脘穴,任脉关乎生命的本源。任脉上得养生要穴也有很好的功效,通过层按法三脘穴可起到疏通任脉的重要性作用;捺法也是调节任脉的又一重要手法,中指放在需要按摩的位置,腕关节左右的旋转。捺的时候手法一定要柔和,按手印的力度即可,频率没有限制,以调畅气机、补虚泻实。捺扫法是津沽脏腑推拿首创的重要手法,为捺法与扫散法的结合,其以拇指做捺调手法,其余4指随着拇指的运动做自由的摇摆扫散,促进脏腑运转气化正常,将腹部及任脉的气分调理通顺后,在推拿手法的辅助作用下可恢复脏腑机能,使得阴阳得以恢复至平衡状态,进而起到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恢复的作用。拨按法为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是津沽脏腑推拿的重要手法,用拇指的指腹部或其他部位,在身体表面与肌肉纤维的方向做垂直用力的动作,具有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综合性的作用,有胆经疏泄气机的作用,促使水气调和,归于三焦,气顺下行,气血通畅,则疼痛能消,痞证得解。临床上可将其应用于肩周炎、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之中。
3.2.2 气街四海: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街即经气循行的径路,循行营卫的经脉不通时则气街开通实现经脉循行的完整,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街分为头、胸、腹、胫,其中头气街联系脑与头面,胸气街沟通胸部脏腑与背俞穴,腹气街连接腹部脏腑与背俞穴,胫气街分布于气冲、承山及踝部之间,其中腹气街是津沽脏腑推拿的重点,其以腹部脏腑为中心,将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与外,灌渗诸经,又可将体表经络气血通过气街直达于内,濡养脏腑,因此腹气街是腹部三脏(肝、肾、脾)及六腑与经脉横向联系的捷径;同时腹气街所止之部位,都有“背俞”,津沽脏腑推通过气街可将背俞穴和腹部腧穴与各脏腑更明确、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调整腹部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脏腑推拿通过对血海(冲脉)、水谷之海(脾胃)、气海(膻中)进行刺激,调整脏腑经脉气血输布,可对精神、情志起到调节作用[33]。
学术流派纷呈是中医突出特征之一,津沽推拿流派作为全国享有盛誉的推拿流派,自创始至今,随着后人薪火相传,不断对前人经验和理论进行整理总结、开拓创新,使其得以永葆青春,以襄后人。以往各行各业诸多流派学术技艺或因师父逝世、或因后裔转行等,由于缺少完整的文字材料,对学术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为保护津沽地区及我国各地推拿及不同医学学术流派的多样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后人和继承者对津沽推拿流派理论和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整理和研讨,及时对第一手文献资料及素材进行整理以促进津沽地区推拿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津沽推拿流派在我国医学推拿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