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燕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贵州遵义 563000)
阅读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在新时期,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当前学生的阅读水平仍然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理念和阅读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不应局限于课堂,还要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所以,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发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吸引学生从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对教材中阅读内容的讲述,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烦琐的分析,使学生心生厌烦,产生抵触情绪。而且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许多基础性的阅读作业,学生只要参考教材就能完成,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及时、不全面,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通常只是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然后就成为旁观者,不去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进行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效果。
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将提前制作好的思维导图、电子课件、导学案、阅读练习等全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根本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最终使学生对阅读失去信心。语文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训练,导致有些学生依旧按照错误的方法阅读,最后事倍功半。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较少,也没有为学生提供线上阅读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受阻,无法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
通常情况下,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学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体会、阅读素养并没有过多关注,这就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不懂得灵活运用阅读的方法。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不专心,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手材料,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语文教师要借助教材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阅读,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坚定阅读的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在大千世界中探索丰富的文学知识,获取优秀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的内容上进行延伸。现行的语文统编教材在编排上进行了极大的创新,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当学完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同作者的不同文章或书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感受作者笔下的精彩故事,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文章,尤其是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等方面的文章,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教师可以从文章的类型上进行延伸。在小学阶段,阅读的文章通常以记叙文为主,还包括一些现代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所以,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不同文章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
最后,教师可以从校本教材上进行延伸。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教师应积极创编校本阅读教材,保证学生获得充足的语言训练,采用灵活的方法展开阅读。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校本教材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按照单元主题进行划分,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欲望,带领学生在书籍中漫游。教师还要制作电子版校本阅读教材,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开展阅读,极大地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感受语言文字的精髓,掌握多元化的阅读技巧。
由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阅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导致阅读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喜欢上阅读,从阅读中积累知识,语文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让他们轻松地掌握阅读的技巧,实现阅读方法的有效迁移。而且教师要把阅读方法与能力训练融合到一起,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应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低年级的小学生主要以阅读勾画、做阅读摘记、阅读卡片为主,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还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阅读感知力;中年级的小学生主要以编提纲、作批注为主,点评原文的纰漏,实现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高年级小学生主要以写体会、再创作为主,对原文进行续写、扩写、缩写等创作,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与粗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拿到一篇文章后先不要着急阅读,应先认真观察文章的题目、结构等,获取粗略的印象。然后利用工具书对文章的字词进行梳理,利用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后,学生要按照自然段顺序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发现疑难问题,学生要及时提出,师生进行沟通讨论,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
小学生处于思维成长的初级阶段,他们在阅读中容易出现困惑和迷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做阅读计划表,规定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任务等,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阅读后要在班级群里进行打卡,形成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语文阅读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增加学生阅读的实效性,激发学生长久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应做好长效性的规划,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广泛自主地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开展读书“采蜜卡”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增强语文活动的效果。学生每阅读完一篇文章,都要做一张“采蜜卡”,需要书写文章里的重点词汇、优美句子,再绘制一张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画,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教师定期对学生制作的“采蜜卡”进行汇总和评分,然后颁发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学生参与阅读,营造比学赶超的好学风。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书香致远”的征文活动,每月制定一个征文主题,要求学生按照主题参加征文评选,将自己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除此以外,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将阅读的目光放长远,定期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碰撞思维,激发情感,唤起“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等栏目,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等形式,增加整本书阅读的情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宽思维的边界,受到熏陶和感染。为了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深入程度,教师要建立整本书阅读档案,留存阅读的资料,诸如读书笔记、文学创作等,便于分析学生的认读能力、鉴赏能力等,真正让学生从“阅读”到“悦读”,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从而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
阅读是无止境的,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取之不尽。要想在阅读中获得有效积累,就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学习理念,做到课内与课外并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使阅读转变为悦读。但是,如今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是他们阅读的渠道很有限,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无法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地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宽课内课外阅读渠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让学生学会语用移情,延展学习空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公众号,使课外阅读可以延伸到无限的空间中,让学生与阅读为伴,和智慧同行,享受成功阅读的惊喜与乐趣。阅读公众号里有名篇推荐、专家时评、网上书城、读书问答等,能够实现学生线上阅读的需求,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为线下阅读提供补充和帮助。另外,教师也要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布阅读信息、分享阅读成果、提供自编题集等,为语文教学打开一面新的窗户。教师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将学生反馈的问题梳理出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还可以从阅读APP 中挑选优质资源,开拓更广阔的读书空间,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APP 可以自定义添加多种书源,并且每一款书都配有免费的有声阅读,可以释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同时,阅读APP 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阅读界面,更好地进行翻页阅读,为学生提供美观的阅读模式,获得赏心悦目的感觉。
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阅读资源库,打造公共数字资源,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赓续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真谛。在进行素材收集时,可以向社会征集阅读的音频和视频资源,寻找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与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共生,选择富有“儿童化”的语文资源,提升深度和广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应合理使用阅读资源库,便于学生深层探究和体验,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需要优化阅读评价机制,遵循学生的阅读情感,给学生做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有效检验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成果,逐步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与修养。
在评价方式上,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口头评价,评价语言随意,缺乏生动性和新鲜感,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让学生迷失阅读的方向。而且教师只是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阅读的细节,造成优等生的阅读激情下降,也使学困生出现逃避阅读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语言评价,采用口头评价和线上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坚定学生阅读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在口头评价时,要注重语言的艺术,多采用鼓励、赏识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在线上评价时,教师要合理运用大数据、教学系统、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工具,吸引专业人士参与评价,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另外,教师要注重评价的长效性和常态化,让阅读评价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拓宽评价主体,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在阅读时充满动力,生成更多的知识和素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阅读。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阅读之星”评选活动,每学年评选出班级的阅读之星,鼓励学生以书为友,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大显身手,弘扬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阅读理念。在评选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打分,无论是学生的阅读成果,还是学生的阅读体验,都要进行量化评比,引入学生自评、家长点评等方式,督促学生积极进取,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学校还要加强对阅读之星的表彰,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校园橱窗等方式进行公开展示,以此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拥有快乐积极的人生。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不仅要加强课内阅读的讲解和完善,还要开发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阅读体验,创造充满书香的阅读氛围,带动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