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凌茜
(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我们正在经历全球化的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迅速,语言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培养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滴灌,是当前翻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项目驱动的翻译教学符合“情境化”探究式教学理念[1],通过将真实或模拟项目融入教学过程,结合教学要求将项目的各环节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群是指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2],课程群有助于贯通各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从而达到互相渗透、补充而优化整体教育资源的目的。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课群”概念以来,学者就课程群建设的内涵与功能、课程整合与协调、调整培养方案指导性等方面展开讨论[3-4],却极少探讨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群教学模式。口译和笔译教学实践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也有诸多共通点,建构口译和笔译核心课程的课程群,有助于打通口笔译课程的关联,实现口笔译核心课程紧密联系和相互借鉴。本研究探索构建语言服务驱动的本科口笔译课程群教学模式及实践,基于模拟语言服务项目对标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课程群知识点框架联动、学生翻译能力发展档案项目式管理、地方文化思政引领等方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本科翻译课程群由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口译和笔译核心课程组成,主要分为理论研究、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行业知识四个模块。以英语为例,具体包括翻译概论、英语口译、英语笔译、视译、应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口译工作坊等课程。“翻译概论”主要讲授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和前沿,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框架;“英语口译”“英语笔译”“视译”注重习得和训练口笔译技能;“应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口译工作坊”则通过大量真实或模拟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非文学翻译、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翻译项目协同、口译现场应变等应用能力。这三个课程模块主要围绕口笔译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是课程群结构的核心,同时课程群具有开放的结构,行业知识模块包括领域知识、行业规范、行业道德等,可动态补充更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如文化、经贸、科技、医疗等。
语言服务是指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5]。近年来语言服务发展迅速,其外延也不断拓宽,在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服务项目驱动的课程群教学,以语言服务项目为主线,将项目各环节融入、贯穿教学过程,通过统筹协同课程群中不同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形成连贯的工作流程,共同完成项目和课程群教学目标。建构语言服务项目驱动的本科翻译课程群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语言服务项目驱动的本科翻译课程群体系
图1 显示语言服务项目驱动理论研究、翻译技能、实践应用、行业知识四个模块,其中理论研究模块驱动翻译概论课程注重翻译服务的指导性原则和翻译策略;翻译技能模块驱动口译、笔译和视译课程培养项目所需的口笔译知识和技能;实践应用模块驱动应用翻译、口译工作坊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根据项目任务和实施阶段要求,培养翻译项目管理、译者协同多轮审校、陪同口译等实践能力;行业知识模块根据语言服务项目领域专门知识需求,驱动动态补充和更新经贸、科技、医疗等课程,包括领域知识、行业规范、行业道德等方面。此外,项目驱动打造课程群共同体,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群的思政教育目标。
以某本科大学与地方政府公示语翻译服务项目为借鉴开展模拟语言服务项目驱动的本科翻译课程群教学模式实践,将初译、审校、实地调研、现场导览口译等环节融入课程群教学,分析口笔译课程框架联动、项目式管理教学以及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策略。
根据地方文化翻译和传播特征、项目公示语标识相关的文字文本和口头文本特征以及口笔译相关课程特点,组织翻译概论、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视译、应用翻译、口译工作坊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口笔译课程组教师建立课程群,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整合口笔译理论、译前准备策略、笔译原则和基础技巧、口译即时应对策略等教学知识点,形成针对该项目的知识点框架。以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语式概念为例,理论概念对于公示语翻译的情景语境、交际各方角色关系和意图以及话语风格再现有指导意义,可结合公示语标识蕴含的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口笔译训练侧重点等渗透和贯穿课程群系列课程教学。
例1:
中文:小心地滑
译文1:Caution/Wet Floor
译文2:CAUTION/Wet Floor(建筑物内);CAUTION/Slippery(景区等)
例1 的译文2 中“CAUTION”使用大写,起到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照顾读者阅读的具体情境;区分建筑物内和景区两类情景,提供“Wet Floor”“Slippery”两种解释,供具体情景使用。该例译文涉及的理论概念和实践技能可在翻译概论课中讲解语域和语场理论;在汉英翻译策略技能训练环节强调考虑受众需求的翻译技巧以及公示语的英语书写规范;在实践应用课程中结合实地调研考察具体公示语出现的场景以分析和评估译文的有效性;相关口译课程则可在陪同口译实践实训中根据“小心地滑”的具体场景进行口头补充解释。
首先,依据项目内容将参训学生分为公示语翻译组和校译组,具体分为语料搜集、翻译/校译准备、分组初译/审校、小组审核、公示语翻译实地检查、现场导览口译、译后反馈等环节,由课程群教师共同指导,分步骤、分组实施项目式管理。学生共同学习翻译概论等理论性课程以及口笔译课程技能模块,分组进行笔译、口译实践和应用性课程项目式学习。根据本科学生学情分析和能力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发展,建立学生个人翻译能力发展档案,参照PACTE 翻译能力框架[6]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笔译能力指标,注重学生在译前准备、译中实践和译后反馈环节的翻译质量和评价记录,为跟踪评测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情况提供数据。在学生个人翻译档案的基础上建立翻译项目小组管理档案,实施翻译教学的项目式管理。
除此之外,笔译环节进行模拟三审三校,根据教学班学生的翻译能力情况分配初稿和校译的轮次,由教师联系翻译概论课程的相关理论进行指导以及译文定稿。在模拟景点导览口译活动时使用笔译审校素材进行译前准备,打通连贯口笔译教学环节和知识点。
通过组织学生自行查阅研读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以及邀请民俗专家解读等方式,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如历史文化名人、历史街区建筑文化等,帮助学生理解标牌简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基于翻译传播学框架指导学生进行福州地方文化特色英译实践。在口笔译实践中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名人品德修养等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品德培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例2:
中文:鼓岭旅游度假区
译文1:Guling Tourist Resort
译文2:Kuliang Tourist Resort
译文3:Guling(Kuliang)Tourist Resort
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位于福州市东郊,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鼓岭遍布异国风格的度假别墅,皆为晚清以来在华的外国友人所建,当时普遍使用威妥玛拼音,鼓岭拼作“Kuliang”,至今鼓岭还留有许多“Kuliang”的标识牌。2012 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时提及加德纳先生的鼓岭故事:加德纳先生幼年时每年都到鼓岭避暑,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Kuliang”,他去世后加德纳夫人寻访“Kuliang”,在习近平主席的邀请下访问鼓岭,成为一段佳话。在鼓岭双语标识校译项目中,使用汉语拼音“Guling”(译文1)或威妥玛拼音“Kuliang”(译文2)还是汉语拼音加威妥玛拼音(译文3),引发讨论。威妥玛拼音“Kuliang”蕴含着丰富的国际交流历史沉淀,但是由于汉语拼音方案发布后已废止威妥玛拼音,“Kuliang”的拼写方法已不在中国和国际交流中使用。译文3使用汉语拼音加威妥玛拼音是一个折中的做法。这个译例反映了在语言服务项目中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在分析译例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笔译稿、专家审校稿以及现场导览口译双语语音转写稿,可建立地方文化翻译教学和实践案例库,并对案例进行分类,标注思政教育融合点、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通过分析讨论和评价学生实际参与的真实案例引导价值判断,提高人文素养,将育才、育人、育德有机统一起来,创新实施以思政育人为核心的课程群教学模式。
本研究探索语言服务项目驱动下的本科翻译课程群教学模式,在“情境化”探究式教学理念下将模拟语言服务项目的笔译审校、现场导览口译、实地调研等环节融入课程群教学。研究发现:语言服务项目驱动下的本科翻译课程群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理论研究、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行业知识四个模块,通过打通口笔译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结合课堂授课和模拟项目实践,驱动更新口笔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翻译项目管理和陪同口译实践能力以及相关领域专门知识。本科翻译课程群关注本科学生能力发展特征,通过建立学生个人翻译能力发展档案进行项目式管理教学,同时以地方特色文化译介为依托,创新实施思政育人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为本科翻译课程群建设提供借鉴,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将真实语言服务项目引入课程群教学,探索校企合作、项目成果导向的课程群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