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引领,寓教于乐

2023-02-28 07:09朱瑾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趣味化教学对策小学数学

朱瑾

摘 要:近年来,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升数学教学成效,教师应多使用趣味性强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致的驱使下,事半功倍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在各类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亲身实践對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一定的知识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让数学知识真正回归于生活,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2-0207-03

小学生年龄尚小,在学习、生活中,更习惯以形象思维认知事物,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多学习位于时代前沿的教育理论,从互联网渠道中,搜集趣味、生动的教学素材,利用其制作精美的课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数学知识,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同时,趣味化教学模式有助于营造愉悦、活跃的学习氛围,进而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平等、和谐,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从而显著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1.创设生活情境,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际生活、回归于实际生活、服务于实际生活的学科,而对小学生而言,贴近生活的素材无疑都是形象、生动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亲近感。为此,教师可采用生活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助力趣味性教学生成,有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开展生活观察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应用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学生给予直观的学习素材,指导学生结合课堂中学过的知识,观察、记录生活,感受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发觉生活中蕴藏的数量问题,从而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指导学生观察教室,看看各类清扫工具是以怎样的规律摆放的,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意识。在班集体中,对清扫工具的使用及整理,多是由学生负责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讲清楚各类清扫工具的摆放位置,同时也能较为流畅地说明清扫工具的摆放理由,比如通过观察,有的学生说:“在教室角落中的清扫工具是以大小顺序进行摆放的,而在储物柜上放置的清扫工具,则是以‘物品的类型’这一分类标准进行摆放的。”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已经有了基本分类意识,由此也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一讲我们应如何分类物品,学生经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分类标准不同,物品的分类结果是各有不一的,不能一概而论。之后,笔者再鼓励学生应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分类自己桌面上的学习用品,由此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2)借助生活实物演示,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其数量知识都是实际生活从提炼出来的,体现着事物运行的规律,而所有的几何知识,又都与生活中的空间形态息息相关。近年来,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已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认识到了“数学教学应当回归于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贴近于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中,教师应多使用实物类素材,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感受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以此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出标注了升、毫升单位的物体,思考这些单位是用来表达什么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再为学生出示一些涉及“升”“毫升”知识的实物,如调料瓶、饮料瓶等,引导学生猜测,用纸杯装水,向这样的瓶子中倒水,要倒多少杯才能倒完,引导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计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末尾,笔者运用教材中“动手做”环节,指导学生使用塑料瓶、纸、笔自制“量器”,并为自己的量器附上使用说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非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实用性很强。此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针对数学学科形成更为强烈的学习热情,这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与发展。

2.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参与热情,为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投其所好”,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喜好特征,设计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浓厚的游戏兴致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地完成数学学习,活跃教学氛围,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具体可从如下两个教学环节入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1)在课前导入阶段,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

课前导入阶段中,学生尚未从课间休息的余韵中回复过来,学习状态不佳,此种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有利于放松学生的情绪,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铺垫。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笔者就在导入环节中,与学生们玩“摆一摆”的游戏。笔者先指导学生选派小组代表来到讲台上,代表小组成员参与竞赛游戏,由笔者为大家准备道具,如书本、文具盒、橡皮擦、汽车模型等,之后,笔者操作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这些物品从某一角度上看去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要求讲台前的学生,将自己手中的学习物品摆成多媒体屏幕中呈现出来的样子,要求从台下同学的角度看过去,物品与多媒体中呈现的图片是一模一样的,比赛哪一名学生摆得又快又对。在开始这一游戏活动前,学生常会想当然地认为“观察、摆放物体”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进而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但在经历这一游戏环节后,学生认识到:正确观察、摆放物体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可见,在导入环节中,指导学生开展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有着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问题解决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游戏

问题教学环节,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这一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也有着良好的教学成效,这是因为在面对数学习题时,学生的思维是较为发散的,此时教师可使用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指导学生尽快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若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给予一系列的习题,要求学生完成计算,很多学生都会形成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是因为乘法计算的步骤是较为枯燥、乏味的,长期为学生布置这种千篇一律的数学题,容易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为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并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环节中,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的新鲜感。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这堂课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炸弹游戏”,提前为学生准备运算卡,并在讲桌上放置一枚闹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本次活动,轮流抽取运算卡,结合课堂学过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计算,当闹钟响起时,“炸弹”就会爆炸,尚未算出算式的学生,或计算结果不对的学生会受到“惩罚”。这一游戏有着一定的趣味性、刺激性与挑战性,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学生普遍有着良好的反馈。经过这一游戏环节,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运算速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3.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经典的“生活教育理论”,能够为教师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启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形成活跃、自主的思维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深化数学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数学新课标要求广大数学教师,需将自主、合作、探究视作开展课程活动的基本方式,这对中、低年级课堂的数学教学尤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通过组织探究式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其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一课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通过“量一量”“测一测”,感受“厘米与米”的基础概念,形成一定的测量意识,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具体而言,笔者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直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将相应的数据记录下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在教室中巡回观察,不时为学生给予一定的点拨,指导学生抓住细节观察事物,形成更为深刻的数学认识。比如,笔者会启示学生总结测量工具的结构特点,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共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结束时,笔者再邀请几名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发言,向全班同学分享本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累的经验,在课堂中营造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巧妙融入故事资源,构建寓教于乐数学课堂

客观上来讲,故事资源在中、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为宝贵的应用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是较为抽象的,但学生可借助故事,更为直观地理解各类数学概念的具体意义,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数学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因此,为学生讲述这些故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了解,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构建“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一般来讲,在选择数学故事时,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资源进行应用,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以及数学绘本故事,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为学生讲述这些故事,也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二年级加减法时,笔者为学生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上小学时,有一天,数学老师想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1+2+3+4+5+6+7+8+9+10=?由于学生才接触加法没多久,老师认为这道题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可能快速算完,但当他刚讲完题目没多久,高斯就已经算出了答案,且是正确的,即55,老师吓了一跳,于是便问他是如何计算的,高斯答道:‘1与10的和是11,2与9的和是11,3与8的和是11……因此这道题的算式也就是11+11+11+11+11,得55。’老师与同学听了高斯的算法后,纷纷对高斯投去了赞许的目光,高斯从小就在数学方面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他长大后,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这一故事有着极为突出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使用这类寓教于乐的故事资源,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趣味教学法有着极为宝贵的实践价值。为最大化发挥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切实提升数学教学成效,教师在平时应与学生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学生引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指导学生借助这些素材,事半功倍地完成知识学习,體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与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实现途径[J].理科爱好者,2022(03).

[2]王雷.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92).

[3]陈萍萍.趣味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妙趣横生[J].家长,2021(25).

[4]张亚平.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08).

猜你喜欢
趣味化教学对策小学数学
浅谈幼儿园舞蹈表演趣味化教学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一次对文言知识的创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