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
摘 要:建构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游戏存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忽视了游戏中的幼儿游戏性体验,为了搭建而去游戏,有着“游戏的外壳”没有“游戏的灵魂”。本文从解析影响幼儿游戏性体验的因素入手,并从游戏的自主性、愉悦性、胜任感三方面的体验出发,提出提升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策略。
关键词:建构游戏;提升幼儿;游戏性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2-0070-04
1.影响幼儿游戏性体验的因素
《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喜悦、愉快地获得发展是幼儿教师孜孜不懈追求的目标。建构游戏一直以来被幼儿所喜爱,但由于教师对游戏的误解、支持策略不足,以及急功近利,许多幼儿园的游戏已不是幼儿所喜欢的“真”游戏。近几年通过对游戏指导策略、实践的研究,建构游戏被充分运用到幼儿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们对结构游戏与教学活动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已达到共识,结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但是,在活动中教师常常把建构游戏作为工具或媒介,也就是注重建构游戏的工具价值,忽略了它精神层面的本体价值,在游戏中进行单一精确的技能训练,或明确的分工,缺乏对幼儿建构活动中游戏精神层面的思考,为了搭建而去游戏,而忽视了游戏当中的幼儿游戏性体验。
(1)内容单一,影响幼儿的游戏兴趣性体验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选择搭建幼儿园、公园、房子、桥、等这些常见的主题,这些主题虽然经典,但长期建构过于单一,不一定符合幼儿当前的搭建经验和兴趣。影响幼儿高涨且持续的兴趣性体验。
例如,大班建构游戏《桥》。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你们一起来搭建《桥》。
幼儿1:又是桥。
幼儿2:我不想搭了……
幼兒3:这个没意思。
当游戏的内容不是幼儿所喜爱时,幼儿的兴奋度、参与度就会下降,幼儿游戏的兴趣随之消失。只有当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选择游戏,才能使其兴趣性、自主性得到提高。
(2)难度不恰当,影响幼儿的游戏愉悦性体验
游戏是一种快乐且自主的活动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它带给幼儿快乐和满足,并让幼儿为之着迷。但许多教师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急于游戏目标达成,常在不知不觉中常常忽略游戏带来的快乐而一味地追求目标,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到不快乐。
例如,小班建构游戏《动物园》。
小朋友建构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长颈鹿、小狐狸、小老虎、小鱼……
教师:这么多的小动物住在一起太挤了,现在请小朋友们合作,给这些小动物建个家,把这些小动物分类住在不同的家里。(一些小朋友无动于衷依然忙着自己的搭建,一些小朋友两眼茫然地望着教师)
教师:我们一起合作建个小动物的家。(教师再次强调)(小朋友依然忙着自己的搭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并非小朋友不遵守游戏规则,而是小班小朋友还没形成给小动物分类的知识经验以及合作的搭建经验。任务太难,无法调动每个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强行让幼儿完成目标,就导致了孩子在游戏中感到不快乐。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的发展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3)过多干涉,影响幼儿的游戏自主性体验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往往没有把选择的权利给予幼儿,习惯于大包大揽。我们是否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搭建公园,公园里都有些什么?(亭子、小桥……)好,第一组的小朋友搭亭子、第二组的小朋友搭小桥……现在请小朋友按照之前的计划,去搭你喜欢的东西吧!”从这段游戏的引入我们可以看出,游戏的选择权被教师紧紧抓在手中:今天要建构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建?用什么来建?和谁一起建?怎么建?……教师心中都有一本清晰的账目,一切要按程序进行,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而且在游戏之前就搭建好活动内容的基本构架,孩子只是按照既定的形状去完成基本的任务。并没有自由决定“我喜欢和谁玩”“怎么玩”的权利和过程。这种过多干涉活动内容影响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缺失活动的主动性,导致了游戏自由自主精神的缺失。
(4)指导不当,影响幼儿的游戏胜任感体验
既想给孩子“自由”但又怕“乱”,在游戏中不停给幼儿“指导”,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是许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的真实写照。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教师问孩子“你搭的是什么?”,当孩子回答“房子”,教师就会问“窗户在哪?我们给它搭个窗吧”“房子怎么没有门啊,也应该建个门”等问题,导致幼儿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或担心自己做不好遭到教师的批评,而不敢大胆创作,影响幼儿的胜任感体验。再如,建构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预设了游戏的主题,目标,脑海里更多是一种搭建好的美丽“作品”,为了实现这个美丽的建构作品,忽略孩子的现有水平,不能耐心等待,不留给幼儿尝试、探索的机会,看到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马上进行干预,甚至自己动手,和孩子合成作品,美其名曰“共同合作”。为达成游戏目标,过度要求建构作品的真实性而影响了孩子在建构活动中的愉悦性和胜任感,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幼儿的情感体验。
2.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品质
(1)能够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幼儿了解世界的基本条件,观察能力提升有助于幼儿了解周围的环境。观察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建构游戏开展之前,教师要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熟悉其基本特点,再进行开展建构游戏。另外,幼儿还要通过观察进行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所以,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观察和发展幼儿的品质。
(2)能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在构建游戏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如材料不足、同伴争抢材料、房屋倒塌、车轮脱落等。通常情况下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会先向教师求助,而教师会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语言引导、分享环节与幼儿共同探讨、小组活动开展研究、让幼儿课后与家长共同寻找资料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3)能够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力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较适宜于在幼儿的游戏中进行学习素质的培养。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不断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建构自己的作品,从而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时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最丰富的,在这一阶段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在建构游戏场景中,教师通过丰富的代入性和生活化的游戏场景,使幼儿能够在自己的想象中直观重现自己的生活,而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而建构游戏材料的多样化、建构情境的生活化等,都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4)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建构游戏是一种由幼儿自主使用不同的游戏材料,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建构游戏的材料种类繁多,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建构游戏过程与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实践,创造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建筑作品。通过不断探索与游戏,以及在游戏过程中的充分的互动与沟通,让幼儿能够在建构游戏中,让幼儿的学习感、游戏感和成就感得到全面的提升。建构游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建构游戏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最基本的情感和学习需要。
3.提升幼儿游戏性体验的有效策略
(1)尊重幼儿选择,归还选择权利
在建构活动中,孩子是活动体验者,因此,尊重幼儿的真实意愿,把选择权全部交还给幼儿,是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关注到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决定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而不是教师规定幼儿必须玩什么,为孩子营造自主自愿的互动空间,给予足够的自由,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经验。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有限,所以建构游戏的实施与幼儿发挥主体性是分不開的,而教师要注重在设计建构游戏中融入幼儿的自主选择权利,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遇,并充分利用机会,充分观察儿童在简欧游戏的早期行为,引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权利,真正让幼儿积极参与建构游戏。为了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建构游戏中,发挥其优势,体验到建构游戏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幼儿的各种游戏兴趣,提升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提升。
例如,中班主题建构活动“绶溪公园”。这个内容来自幼儿园春游之后,孩子提出来的建构内容,它是孩子感兴趣的和熟悉的。绶溪公园是孩子们常常来玩耍的地方,加上春游期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使孩子在游玩过程中充分感知绶溪公园,对绶溪公园的整体布局也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建构的愿望。确定这个主题后,至于在活动当中孩子想要构建公园的什么?用什么来建构?想和谁一起建构?就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自己进行游戏,使孩子在整个建构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提高活动的参与性,真正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我们只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选择游戏时,其兴趣性、自主性才能得以提高;也只有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
(2)解读幼儿心理,欣赏游戏行为
循序渐进是幼儿的游戏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尊重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不急于求成。
第一,幼儿对建构材料的探索,经历“先搭后想——边想边搭——先想后搭”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先做后想”,是指幼儿在建构中,没有计划,无意识、无目的地进行建构,无意中搭建的作品引发了幼儿的某种想象,觉得它像什么就是什么;所谓“边想边做”,是指幼儿开始建构的时候,有自己的计划,但因为搭建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完成搭建的任务,于是在搭建的过程中改变计划,边做边想,最后建成什么就是什么了;“先想后搭”,是指幼儿在建构中有自己的计划,并为实现自己的计划自始至终去搭建,虽然有时会因为搭建技问题常常搭建得不满意,需要不断修正甚至重新再来。基于幼儿游戏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游戏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盲目到有目的,从简单到复杂这一过程;让幼儿从经历“个体自由建构——小组主题建构——大集体建构”的游戏体验。所以,当幼儿在建构偏离主题时,应允许幼儿暂时停止主题建构,等待他们发现游戏的乐趣后,有参与的欲望时,在让他们主动加入。这样能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因此,在教师建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地要求幼儿“坚持完成建构任务”。
第二,由于每个幼儿个性特征、各方面经验等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优势,有着属于自己的游戏历程,教师应尊重幼儿,不能按统一标准要求幼儿。如,在中班的建构活动中,部分幼儿因在小班时只玩过简单的积塑拼插,从未体验过将一堆材料垒高建围墙和将大块积木拼在一起加宽成为马路这样的拼搭经验。导致本应在小班阶段出现的“加宽”“垒高”现象。这时,我们的教师要先满足幼儿这样的游戏需求,再在适当的时候将游戏进行推进。
第三,想象和虚构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特征。幼儿常常在“真”与“假”的空间来回穿梭,幼儿把自己想象或一些不敢公开的真实情感、情绪,以“嬉戏”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儿童的活力。例如,在搭建“绶溪公园”的过程中,幼儿在预定的计划中搭建了延寿桥、大榕树……这时有个幼儿在大榕树底下搭建了舞台,第一个拼舞台的是琪琪,他把一样长的积木横向放在一起,然后站上去唱歌;接着他的好朋友也跟着拼了个舞台,和他进行擂台赛,两个小朋友玩得非常开心。也因为幼儿的兴趣,渐渐地,舞台有了好多新形象,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从最简单的单人小舞台,到了两人在自己的舞台和对面的小孩进行擂台赛,最后到了集体大舞台,内容丰富,还添加了舞台背景,孩子们站上去既能唱又能跳,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对自己建构的舞台,感受到更多的游戏乐趣。之后,他们之后又拼了观众席,并邀请好朋友观看自己表演节目,整个过程乐在其中。
在游戏中,幼儿作为环境和材料的主人,他们的搭建是为了能够进行自己的游戏。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应静静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游戏的发展规律,允许孩子在建构活动中有自己主张和表现。
(3)适时跟进指导,提升游戏水平
当幼儿的游戏水平由低往高发展时,会遇到主题的经验、空间布局、技能、大小比例等问题,有些问题幼儿能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幼儿无法解决,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快乐和自由还给幼儿,让幼儿满足简单的重复与操作,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适时给予跟进指导,让幼儿去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和胜任感,领略游戏的精彩,提升他们的游戏水平。例如,幼儿用“交叉连接”建构立交桥多次失败后,没有得到有力的引导、支持,最终还是选择原来“架空桥式”的方法,大大影响幼儿塑造物体的形象性和丰富性,慢慢地,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和追求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如果教师介入给予适时指导,“我们可不可以再来一次”“尝试下,下面的柱子我们可不可用大一些的,什么办法时下面的柱子能够稳?”……由此生成探究性课程《立体的稳固性》《什么东西容易倒》等,使幼儿的游戏热点围绕高质量的游戏进行。
在游戏中,教师应当好参与者、支持者。游戏前,要引导孩子丰富与建构活动有关的经验,仔细地观察要构建的事物,感知它们的形状、结构、特点,体验建构材料的特性;了解、掌握幼儿的基本建构技能、合作建构能力等。例如,在建构过程中,很多小朋友对拼旋转木马感兴趣,我建议家长带孩子一起到游乐园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旋转木马。之后和幼儿交流:“你在哪里有见过旋转木马?你喜欢旋转木马吗?旋转木马由哪些部分组成?可以选择哪些材料怎样搭建旋转木马呢?”等。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以谈话的形式,借助布局图、音像资料、搭建问题等引发幼儿进行讨论,共同梳理已有经验,归纳建构物体的结构,讨论构建方案,启发幼儿探究学习建构的技能。例如,在去后黄参观古民居回来,笔者和幼儿借着照片,共同分享对古民居结构的理解,对古民居的斜屋顶最后大家得出可以用拼旋转木马上方“大伞”的方法来拼斜屋顶。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幼儿,多观察,多倾听,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自己制定行为规则的空间,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充分激发孩子主动探索的兴趣,给予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幼儿,能及时发现阻碍幼儿游戏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在分享交流时,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说说自己在建构过程中的快乐与创造;谈谈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引发幼儿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分享交流中拓展和提升幼儿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教师也可以问题设疑,为一下次游戏的开展服务。例如,桥的主题建构活动中,孩子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桥时,他就会大胆走上桥,并邀请同伴一起来走一走,向同伴讲述自己桥的牢固性等,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励搭建者修出更多更好玩的“作品”,同时满足了搭建者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教师就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发现搭建存在的问题,并且鼓励幼儿下次做出调整。
(4)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价
幼儿具有不同的特征,他们在建构游戏中的体验与收获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重视并运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結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给予幼儿鼓励与赞扬,并及时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评价主体,如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以确保评价的全面、公正、客观,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并肯定其结果。例如,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幼儿的游戏构建中,教师将会依据幼儿的表现和幼儿对游戏的创造性评价其行为。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激励模式,如小红花等,以激励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多元化和多样化评价,可以清晰地了解幼儿的建构游戏效果,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在主题建构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尽量满足幼儿自主探究、情感交流、分享表达的需要,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感到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并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潇,史昂.通过有主题的游戏培养大班幼儿计划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师,2020(02).
[2]陈国琴.让幼儿畅游在游戏的天空中[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