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02-27 05:40刘吉俊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口语大学英语

刘吉俊

(玉溪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一、导 论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以语言为载体,弘扬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①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受众面广,修读时间长,能实现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另外,作为语言文化类通识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在立德树人,特别是在辩证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其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成为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热点。然而,大部分研究成果聚焦于课程思政的输入研究,输出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结合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现状,通过实践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环节,探索如何推进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协同育人目标。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主要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②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50-351.。POA 的原型是输出驱动假设(output- driven hypothesis),主张输出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①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在教学过程中,其强调“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做事”②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POA 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化、全人教育”为教学理念,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为教学假设。包含三个核心环节:一是驱动环节(motivating),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促成环节(enabling),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听读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等信息,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三是评价环节(assessing),即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或类似的新任务,教师做出即时评价和补救性教学③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由此可见,“评价是学习的强化和深入阶段,通过后期的评价来优化、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④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POA 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型教学法,强调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取代“先输入后输出”的传统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地方高校英语听说课程中“重听力、轻口语”的教学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用分离”“哑巴英语”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受经济、地域、资源和环境等限制,办学的综合实力较弱,无法全方位与重点大学相抗衡。为实现较好发展,地方高校必须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扶持重点学科,有时候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和照顾不周的情况。鉴于此,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的综合环境较为复杂特殊。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但整体偏低,缺乏英语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教学能力不高,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有限;作为条件保障,软硬件的教学投入不足,语言实验室数量不够,设备老化,无法实现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实训和场景化教学。

1.重技能,轻育人。地方高校的学生英语语言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是教学的根本。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应考虑的问题,与大学英语教师风马牛不相及。另外,在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学时均缩减的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将影响教学进度,得不偿失。可见,教师更多强调的是大学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所包含的育人功能和优势。

2.重输入,轻输出。通常,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流程较传统。听力主要是教师先播放音视频材料,学生完成相应练习,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讲解关键词句;口语主要是根据教学单元的主题,给出话题,提供相关句型或表达,学生展示,教师适当点评。正如文秋芳教授指出:在听说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学用分离现象严重⑤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学生对枯燥的听说训练没有学习热情,口语交流也不能得到针对性地评价和反馈,导致学生内生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对于音视频材料中涉及的西方国家语言和文化,大部分教师也仅限于简单介绍,并未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更没有挖掘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3.重成绩,轻反馈。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主要以听力理解的正确率和口语表达的呈现效果评定学生的成绩,评价方法和评价维度比较单一。虽然部分教师在布置口语交流任务之前,会提供一定的任务背景、语言表达句型、词汇等帮助,但教师评分后,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哪些部分做得好,哪些部分需改进并不是十分清楚。反之,学生是否改进,改进后的效果如何,教师在评分之后也不得而知。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止于成绩评定,对学生的持续改进学习没有帮助。

三、POA 理念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听说课是地方高校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笔者所在院校结合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形成“以大部分学生为主,兼顾不同学习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改革,大学英语听说课作为通识必修课,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每学期2 学分,周学时2 节。自2019 级开始,非英语专业和非艺体类专业新生入学时必须参加大学英语分类定级考试。根据分级考试成绩和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以及专业集群特点,把学生编入A 级班和B 级班;艺体类学生不参加分级考试,按自然班编入D 级班。各级别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各有针对性,以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本次授课对象为入学后被编入A 级班的2021 级文科专业大一新生,授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入学时全班共49 人,其中20 人在一年级上学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相关激励政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大学英语课程。因此,大一下学期上课人数为29 人,包括女生28 人,男生1 人。该班学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A 级班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基本在100 分及以上,英语阅读能力稍好,但英语听力、口语和书面产出能力相对较弱。第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虽然有少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他们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思维活跃,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带有一定挑战性的英语学习任务。第三,思辨能力较弱。少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但大部分学生在语言材料的批判性思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英语与学科结合学习的能力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来看,本学期上课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持续学习动力不足。

本教学案例设计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的第五单元,主题为“Urban pulse”——城市脉动。本课时涉及第五单元中的Listening 和Speaking for Communication 部分。听说材料中关于城市生活优缺点的词汇和句型相对较多,听力材料主要为表格填写,口语材料以主题讨论为主。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每单元安排三次课,每次课2 课时,共计6 课时,本次课设计为第五单元第3 课时,分配时间为45 分钟,课型为听说技能训练与成果展示课。本节课的总产出任务是1 分钟口语陈述,推荐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并阐述理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20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结合笔者所在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教学旨在通过话题讨论、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情景会话、话题陈述、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训练等方式,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做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基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和思政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是通过听力和口语任务,听懂并学会使用阐述城市生活优缺点的相关表达;通过同伴互助和小组讨论活动,进一步掌握和使用表达优缺点的句型。能力目标是通过课前和课中的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表达毕业后选择就业城市的优缺点;能够用相关表达推荐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思政目标是能够通过对城市生活优缺点的讨论,辩证看待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够进行城市间的客观比较,学会分析利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勇担时代使命,毕业后到祖国需要的基层锻炼自己,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思路

课程依托U 校园和学习通双平台,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和角色,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完成英语听力和口语产出任务。教师通过课前任务布置、课中教学实施、课后拓展提升三大教学环节;依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提出持续整改意见,课上课下形成闭环的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方法包括任务法、同伴互助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和讨论—展示法等。具体教学设计思路见下图:

图1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图

(四)教学流程

产出导向法理念下的教学流程分为三个步骤: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在整个流程中,教师是中介,起着引领(guide)、设计(design)和支架(scaffolding)的作用。在驱动环节,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布置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输出任务,并把输出任务再分解为更易完成的多个子任务,学生想要完成任务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在促成环节,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材料,例如词汇、句型、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帮助,在评价方面,教师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外,还要组织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并关注评价的反馈和反馈后的改进。

1.驱动。驱动环节是POA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或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①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POA 驱动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尝试完成产出任务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②文秋芳.“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J].外语教学研究前沿,2020,3(2):4-11,90.。笔者结合授课对象实际,在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清单,详细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交际场景和产出任务。并明确要求学生在本单元课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推荐一座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提交3 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并计入过程性考核成绩。虽然学生对“城市”这一主题并不陌生,但是要围绕“最适宜居住”这一中心展开,并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想要表达和实际能够表达之间存在的鸿沟时,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2.促成。课前准备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China Daily 平台上阅读英语文章“I moved back to enjoy life”(我回到家乡享受生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愿意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同时,在学习通发布学案,列举相关的英语表达和背景知识,减少课堂听力环节学生的焦虑感。教师在促成环节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根据产出任务,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学习,助力学生的听力输入和口语产出。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为了促成学生完成产出总任务,将其化解为3 个子任务,任务难度由易到难。每项任务的准备包括听力材料的输入以及语言表达的产出工具箱,最终实现口语产出的促成。

子任务1:谈论城市生活的优缺点。笔者给出的潜在交际情景:假如你在北京上大学,寒假回家时,跟自己即将高考的表妹谈论城市生活的优缺点。根据任务,教师提供目标词汇vibrant,entertainment,green transport,congested,tube,crime 等。在词汇输入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sharing 部分的听力练习,包括填空题、匹配题、判断题等,帮助学生发展听力策略和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表达利弊的评述性语言(evaluative language),包括评述性形容词great,fantastic,impressive,profitable,productive,terrible,irresponsible,unsatisfactory 和评述性句型 “The good thing/advantage is...”“The problem/disadvantage/downside/limitation is...”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形容词和句型描述自己的家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来自同一省份或同一城市的同学组成团队,围坐一起,谈论在家乡生活的优缺点,并选出代表对团队成员的讨论做总结,以3 分钟的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呈现,以音频的形式上传“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通过活动,让学生以同伴互助的形式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乡土热情和家乡情怀,树立好好学习、增强本领,投身建设家乡的远大目标。

子任务2:阐述就业地点的选择及理由。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进行听力输入,听关于三座城市优缺点的采访音频,并完成练习。然后,教师设置场景任务:假设你是一名在上海高校上学的云南籍大四学生,毕业之际,一位到中国留学的外国朋友询问你: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的小城市,并陈述理由(Where do you want to find a job after graduation? Big city or hometown,and why?),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学习通平台。

在尝试完成交际活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说:“大城市就业岗位多,更有利于找到心仪的工作”“大城市交通方便、医疗卫生条件好、教育资源优”“小地方亲戚多,人情味浓”“小地方生活成本低,就业压力更小”等等。这些表达涉及一些学生不了解的英语词汇和句型,所以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英语表达知识储备不够,有些想法不能很好的用英语陈述,从而形成对知识的饥渴状态,急需通过老师和同伴的帮助,跨越知识盲区,实现顺畅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在学生产生知识渴望的前提下,教师说明本节听说课的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由此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紧迫感,达到驱动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倡导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子任务3:针对最宜居的城市相关话题展开辩论。浏览教材提及的5 座城市的指标数据,教师设置场景:假设你的一个外国朋友打算到这5 座城市中的某个城市定居,你和你的中国朋友就这某个城市的各项指标数据(包括失业率、房价、人口增长率、空气质量、交通、气候等)展开辩论,讨论是否是最宜居的城市,以供你的外国朋友参考。在此任务中,笔者会先播放学习强国慕课《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视频:Topic discussion:Livable Cities and Unlivable Cities.让学生掌握推荐宜居城市所必需的语言形式,学生通过进行仿说过渡到能举一反三将语言表达用于此次任务的产出。最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3 分钟的微视频向外国朋友推荐一座中国最宜居的城市,并上传学习通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要深化环保意识,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评价。POA 理念下,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在课中任务促成环节,每一个任务完成后,教师都会给予即时评价,确保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区别性①孙曙光.师生合作评价的辩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9,42(3):419-430.。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即时评价,帮助学生吸收并内化思政元素。在评价单元产出任务时,可采用延时评价。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将产出成果上传学习通,教师利用平台功能实现互评。

本单元的产出任务设计遵循难度递进的原则,从谈论优缺点的句型,到陈述选择就业地点的理由,再到进行最宜居城市相关话题的辩论,循序渐进。针对单元口语产出任务的3 分钟微视频,笔者设计了三个维度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时,发放口语活动的自评用表和互评用表,并逐一讲解评价指标,使学生明确应重点围绕哪些方面输出任务。小组成员基于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反思任务完成情况,并讨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评价表上,以供完成下一个单元任务时参考。

同时,利用学习通平台的功能设置学生进行互评,并提供口语输出评价表,要求学生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口头报告,适当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评价,根据评分表的评价指标打分并给出评语。这样,学生可以仔细观摩其他同学的产出任务,吸收精华,发现不足,以此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效果。

教师评价时同样采用口语输出评价表,一方面可以对照教师与学生在相同评价指标下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发现学生口语表达方面的共同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笔者在总结和点评任务完成情况时,指出各小组完成任务时的不足,并给出解决方案以供参考。让学生们学有所获,且明确改进的方向。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任务的难度,反哺教学。

(五)教学反思

为了解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增强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语言产出能力,笔者在学生的产出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本单元学习后的个人反思。

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发现,首先,在设置驱动任务时,根据思政元素提供的交际场景越真实、越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的意愿。任务难易应适中,但有一定的挑战性,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但任务量不宜过多,得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演练、呈现、反思和改进,真正实现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APP、网络资源等手段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语言脚手架,减少学生任务产出时的制约因素并内化思政元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新要求,为顺应改革趋势,进行创新实践势在必行。产出导向法作为符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念,为广大尝试教学改革的教师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论支撑,其驱动环节的任务设置、促成环节的脚手架搭建、评价环节的多元主体和多维指标都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与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口语大学英语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