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溪科举考略

2023-02-27 05:40:48高柳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元江通海澄江

高柳莎

(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云南 玉溪 653100)

科举是我国自隋唐以来施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据史料记载,云南自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冬始行科举①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二册·十六卷·历代贡举征辟表》。,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玉溪士子参加科举的记载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本文依据《新纂云南通志》之《历代贡举徵辟表》所录籍贯,对明清时期今澄江府所辖、河阳、阳宗、江川、新兴、宁州、通海、河西、嶍峨、新平、元江、易门共11 地文举士进行梳理,对玉溪科举的基本情况、在云南的地位、分布特点等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影响科举的因素,以期探寻科举制度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明清玉溪科举情况

明代,今玉溪分属澄江府、临安府、元江军民府、云南府,其中:河阳县(今澄江市)、阳宗县(今澄江阳宗一带)、江川县、新兴州(今红塔区)属澄江府,宁州(今华宁县)、通海县、河西县(今通海河西一带)、嶍峨县(今峨山县)、新平县、新化州(今新平县西部)属临安府,奉化州(今元江县)属元江军民府,易门县属云南府。清沿明制,今玉溪分属澄江府、临安府、元江直隶州、云南府。河阳县(1669 年阳宗县并入)、江川县、新兴州属澄江府,宁州、通海县、河西县、嶍峨县属临安府,元江县、新平县(1665 年新化州并入)属元江直隶州,易门县属云南府。

(一)明清玉溪科举基本情况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明永乐癸未科(1403)应天府乡试中,华宁人张文礼、王遴考中举人,这是玉溪士子第一次在科举中崭露头角。第二年永乐甲申科(1404)会试,张文礼考取进士,“临安甲科自文礼始”①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八册·二百四卷·名贤传二》。,是玉溪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永乐辛卯科(1411)云南本土举行乡试,取中28 名,玉溪中6 名。明代玉溪考取进士23 名,举人269 名。清代,云南于顺治庚子科(1660)开乡试,取中54 名,玉溪取中澄江赵士麟等12 人。康熙甲辰科(1664)会试,云南独取中赵士麟,为清代云南进士第一人。清代玉溪考取进士86 名,举人814 名。明清玉溪有进士、举人1 192 人,其中进士109 人、举人1 083 人。

(二)明清玉溪科举在云南的地位

明清时期,云南设23 个府厅州,各府厅州之间的科举水平差距很大。中举人数以千位计的有云南府、临安府、大理府3 家;以百位计的有楚雄府、澄江府、永昌府等8 家;以十位计的有景东、东川府、元江等11 家;最少的镇边仅有1 人中举。

明清玉溪共有进士、举人1 192 名。云南府、临安府、澄江府、元江四府州共有进士、举人5 272 名,玉溪占22.62%;云南共有进士、举人9 398 名②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3.,玉溪占12.69%。玉溪各县进士、举人数在时云南89 府州县排名:通海县12、河西县18、澄江县9、华宁县20、新兴州24、峨山县29、江川县36、元江县35、易门县44、新平县71③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5-288.。可以看出,明清玉溪科举在云南处于中上水平。

二、明清玉溪科举特点

(一)分布特点

1.时间分布。玉溪明代有进士23 名,清代有86 名,清代是明代的3.7 倍;玉溪明代有举人269 名,清代有814 名,清代是明代的3 倍。云南同比分别是2 倍、2.6 倍④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3.。清代玉溪的中举人数显著增加,科举水平发展较快,且超过云南的同期发展速度。但由于基础较差,基数较小,总体数量并不大。

表1 明清玉溪各县进士、举人数

2.区域分布。明清玉溪进士、举人的区域分布相对集中。1 192 名进士、举人,仅通海就有402 名,占33.69%;澄江286 名,占23.97%。最少的新平仅13 名,占1.09%,差距极大。其余各县分别是:华宁县126 名占10.56%,红塔区106 名占8.88%,峨山县83 名占6.96%,元江县67 名占5.61%,江川区63 名占5.28%,易门县47 名占3.94%。

3.民族分布。明清玉溪已考的除汉族外的其他民族进士3 人,举人27 人。其中:进士3 人,均为回族:马汝为(清,元江)、合揆(清,河西)、马良臣(清,通海)①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5-136.。彝族举人4 人:普苏(明,宁州)、海安澜(清,通海)、普中选(清,河阳)、金宝(清,河阳)②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7-128.。白族举人2 人:师古(清,河阳)、师薪传(清,河西)③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48-350.。傣族举人2 人:刀廷襄(清,澄江)、刀卫(清,河阳)④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1.。回族举人19 人:合政(明,河西)、马玉(明,通海)、丁子英(明,通海)、马化龙(清,河阳)、马汝为(清,元江)、马汝明(清,元江)、马汝翼(清,元江⑤《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其籍贯为嶍峨,《滇南碑传集·马悔斋先生传略》所记为元江。)、合揆(清,河西)、马开纕(清,河阳)、马孟侯(清,元江)、马步青(清,通海)、束本春(清,新兴)、束本立(清,新兴)、合鸣岐(清,河西)、束本淳(清,新兴)、纳凤书(清,河西)、束本敦(清,新兴)、马良臣(清,通海)、马元俊(清,通海)⑥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6-139.。

从明清玉溪进士、举人名册来看,除以上人员外,尚有未考证的马姓11 人、速姓1 人、帖姓1 人、旃姓2 人。结合今天玉溪民族姓氏来看,大概率为少数民族姓氏。

4.科举家族分布。为便于比较,玉溪科举家族标准依据刘明坤著《明清云南科举研究》中云南科举家族标准,以一家族有2 人以上中举人即视为科举家族,以父子、兄弟为认定依据。明清云南共有科举家族341 户⑦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0.,玉溪有47 户⑧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2-318,331-332.,占13.78%。其中双进士家族5 户,进士家族18 户,四代中举家族1 户,三代中举4 户。科举家族的分布仍是以澄江、通海居多。双进士家族5 户:明代华宁的张西铭家族,父子进士。清代通海的董玘家族,祖孙进士。清代澄江陈纶家族,祖孙2 进士2 举人。清代通海的曾思沂家族,兄弟进士。清代峨山的董汝翼家族,兄弟进士。四代中举的1 户:清代澄江李发甲家族,1进士4 举人。三代中举的4 户:明代澄江杨树声家族3 举人;清代澄江陈纶家族2 进士2 举人;清代澄江郭晋家族1 进士2 举人;清代通海李九成家族1 进士3 举人。

(二)不平衡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明清玉溪进士、举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1.发展的不平衡和分布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一是历史发展不平衡。玉溪各县清代比明代都发展较快,但明代进士数第一的华宁相比其他县发展放缓,华宁清代进士人数仅比明代增加1 名,而通海、澄江分别增加了14 名,红塔、江川分别增加了8 名,峨山、易门、元江从无到有,分别是11 名、5 名、3 名,新平没有进士。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湖周边的澄江、通海、华宁、江川进士、举人有877 人,占玉溪进士、举人数的73.51%,三湖以外的其余5 县区仅占26.49%。三是民族发展不平衡。已考的少数民族举人27 人,占玉溪举人数的2.49%,分别是回、彝、白、傣4 个民族,而同为世居民族的哈尼、蒙古、苗、拉祜4 个民族没记录。在27 名少数民族举人中,回族19 人,占70.37%。3 名进士也是回族。

分布不平衡。一是时间分布不平衡。明清两代玉溪的进士、举人时间分布差异比较大,明代有进士、举人292 名,清代有901 名,清代是明代的3 倍多。即便是同朝,也存在各个时期、各科之间不平衡的现象。明代云南举行乡试81 科,玉溪有7 科无人取中,且各科取中人数也不一,最多的9 人,少至1 人。会试共76 科,玉溪取中19 科,从嘉靖壬辰科(1562)至万历乙未科(1595)连续12 科无人取中。清代云南97 科乡试,玉溪取中人数少则1 人,多则15 人;咸丰5 科会试,玉溪仅有2 人考取,同治6 科会试无一人考取。二是地区分布不平衡。明清玉溪各县的进士、举人,最多是通海,最少是新平,通海有进士28 名、举人374 名,而新平仅在清代有举人13 名。通海占玉溪进士、举人数的33.72%,澄江占玉溪进士、举人数的23.99%,其余7 县之和不及两县之和。

2.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向治所驻地集中、向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好的地区集中、向教育基础好的地区集中。向治所驻地集中。进士、举人数量比较多的通海、澄江、华宁,都是治所驻地。华宁,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毋单县于今天华宁盘溪,隶牂柯郡①华宁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49.。澄江历史上曾是路、府、郡县治地②澄江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1.。通海自南诏即为治所驻地③通海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6。凡治所驻地,一般都是政治、商贸、文化、信息汇集之地,有着相对其他地区更加优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向自然条件好、交通条件好的地区集中。科举发达的通海、澄江都是地处坝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相对富裕。距离昆明较近,交通便宜,商贾云集,信息灵通。相对于元江、新平等地,开发、开放程度更高,受到的外来影响更深。经济、交通条件好,进学赴考才有基础。

向教育基础好的地区集中。明洪武十七年(1384),诏命云南增设学校,县设书院、乡设乡塾④马曜.云南简史[M].新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125.。玉溪先后建有易门文昌书院,河阳澄心书院、桂香书院、点苍书院、玉笋书院,元江北池书院等⑤肖雄.明清云南书院与边疆文化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2-26.。清代鄂尔泰普遍开设学堂,各县书院、府州县学陆续开设,在明代的基础上,文教氛围更加浓厚。明清时期,玉溪约有书院37 所⑥肖雄.明清云南书院与边疆文化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3-26.,义学若干。

三、明清玉溪科举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前述我们可以看出,玉溪的科举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的诸多影响,集中起来主要是以下5 个方面:

1.中央政权的管理。汉代以来,玉溪各县逐渐归入中央版图。华宁在公元前111 年、澄江在公元前109 年的西汉时期即纳入管理,并为治所驻地。明清中央政权的管理更加深入,通海、澄江几经变化,但基本都是府治所在地。治所驻地是一地的中心,汇集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种资源,人流、物流、信息较为集中,优势明显。以元江、新平为例,虽然同为民族地区,但元江科举发展水平较新平好,这与元江自元代以来就为治所驻地,政区相对稳定有一定关系。新平同时期的政区及隶属调整频繁,明万历十九年(1591)才设县治在今平甸乡旧城村,至康熙四年(1665)其政区才基本稳定⑦新平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2.。因此,纳入中央政权管理的时间和级别与科举发展关系重大,对括科举的影响和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2.边疆政策的影响。明清的边疆政策,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玉溪科举发展。一是移民屯田,加速了科举文化对边疆科举的影响。从玉溪各县来看,凡是进士、举人较多的地区,都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屯垦之地。如澄江、红塔区自元代即是屯垦之地。明洪武三年(1370 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 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50 年的迁民活动,玉溪各县均有大量移民迁入,明清玉溪进士举人的祖籍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如张文礼先世陕西凤翔人。赵士麟,“其先居金陵,明永乐初有为澂江府教授者,始以其族来迁”⑧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八册·一百九十五卷·列传七·赵士麟传》。。周於礼,“先世居江苏之上元县,明初徙滇新兴州,再徙嶍峨”⑨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八册·一百九十六卷·列传八·傅为詝周于礼传》。。大规模的移民给玉溪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和观念。从江南等地迁来的移民,虽然历经几代,但对科举的重视仍然保留下来。

二是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提升了边疆教育的普及率。根据明初确定的“三江(元江、怒江、澜沧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的改土归(设)流方针①马曜.云南简史[M].新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93.,澄江、临安等六府设流官,元江、丽江等十三府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设流官的地区,推行内地管理模式,教育文化进入相对开放的状态,这也是明清澄江、通海、华宁等地科举人数始终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元江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才实行改土归流②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11.,相对在明代就设流官的地区而言,明显封闭落后。长期处于土司的统治之下,教育资源被土司贵族垄断,普通民众基本接触不到,这也是元江、新平中举人数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科考政策的调整,调动了士子进学赴考的积极性。云南开乡试之前,必须前往应天府就试,如中举人,需在应天府等待下年的会试,所以赴京赶考不仅是时间的耗费、路途的遥远艰辛,还有巨大的开销。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水举人万贞元自建水赴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将其途中经历绘成《公车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云南士子千里赴考的艰苦历程。明永乐九年(1411)在云南本土首举乡试,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对元江等不与州县同城的“应饬调所属最近之州县赴府考试”③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六册·一百三十三卷·学制考三·学额》。。虽会试必须进京,但就近乡试很大程度上解缓了玉溪士子赴考之难。清代乡试名额虽然加加减减,但总体增加,中举几率也得到提高,激励更多的士子进学赶考。

3.政局影响。从明清两代来看,政局的稳定与否,对科举影响极大。如,明代在云南本土举行乡试是在永乐九年辛卯科(1411),这已是明朝立朝43 年之后的第12 科。清代云南乡试是到立朝16 年的顺治庚子科(1660)才开,此时清朝已经开科9 科。到了咸同年间,战乱频繁,许多书院、学宫毁于兵燹,民无安宁、生活困苦,玉溪士子在20 余年间仅有2 人考取进士。不能正常学习或不能正常参加科举,玉溪士子错过了朝廷的选拔,失去了进阶发展的机会。

4.教育基础影响。各地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当地科举的发展影响很大。玉溪设官学的记载,最早溯至元代的澄江、河西,明代从洪武年间始建书院,各县先后设学。新平设学较晚,《新纂云南通志》载“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李元芬建庙庑,议设学,不果,诸生仍寄元江府学。”“清康熙三十一年设学置官”④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六册·一百三十二卷·学制考二·学宫》。。明清时期,朝廷根据一地的科举水平、人口、经济、教育基础、学风浓厚等情况,确定各县的学额,规定生员人数:府学40 人,州学30 人,县学20 人。清代“科举必由学校”,然入学有定额,“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认为大、中、小学”⑤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入学,是获得进身和入仕的第一道门槛。教育基础好的县,学额多;学额多的县,相应考取的进士、举人也较多。新平无进士、举人少与设官学晚、学额少有一定的关系。

表2 明清玉溪各县学额和科举人数

5.优秀科举人才的影响。明清玉溪的中举之人,大都具有励精图治、报效家国的抱负,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的品质,著书修典、教化育人的作为。这些科举中的优秀人才,既是科举制度下家庭乃至家族重视教育的结果,又是激励家庭(族)后人积极向学的动因,还是带动一地向学之风的榜样。张文礼,志载“不习吏事,乞就学职,授云南府教授,勤于课士,乞归,居乡训徒,名士皆出其门下”①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八册·卷二百四·名贤传二·张文礼》。。张文礼对家族和地方的带动影响极大,明代华宁有8 名进士,居玉溪各县之首,张氏家族就有4 人,后人赞誉“张氏,滇望族,一门四进士三御史”②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八册·卷一百八十九·列传一·张海缪宗周传》。。“好官可用”刘大绅,“为人清方明敏,尤洁廉自刻,政崇温和”③参见:龙云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八册·卷一百九十七·列传九·刘大绅传》。,解官归乡进掌五华书院,以经史诗古文教授诸生,倡导诗学,培养了著名的“五华五子”,对当时的教育和清中后期云南诗坛有着重要影响。陈表,红塔区第一位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并受命为钦差大臣。回乡后,看到因未设置州学,士子赴考须到晋宁、峨山,十分不便,即上疏呈请设立州学,结束了红塔区没有官学的历史,红塔区的教育水平也由此得到了大大提高。还有“忠言直谏”王元翰、“天下清官最”张法孔、“绝学名儒”葛中选、“风云学士”雷跃龙、“赵天官”赵士麟,等等,他们以自身的成就和德行,激励地方民众重教修学、正德修身。

科举制度从明永乐元年(140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玉溪历经近600 年。玉溪各县区的科举发展情况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折射出政治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民族融合等等状况。同时,科举制度推动了更加深入的交流融合,对地方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虽然最终隐入历史,但科举制度影响下形成的诸如尚学崇教等良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为一方的文化特质,其影响深刻、长远。

猜你喜欢
元江通海澄江
春播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云南元江红军小学六(3)恩来中队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 07:31:10
通海古城缀记
云南画报(2021年1期)2021-06-11 06:05:10
澄江松元太平花灯发展研究
澄江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成效·问题·对策
创造(2020年12期)2020-03-17 08:59:12
浅析元江县红河流域特色农业经济带建设
种子科技(2018年8期)2018-09-10 02:21:52
我家通海
民族音乐(2018年3期)2018-07-19 00:54:58
透过大众媒介的私人交往——以《通海新报》私人启事为例
第二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