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琼
摘 要:从元江红河流域资源及区位优势角度,阐述了元江热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特色农业经济带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元江;红河流域;特色农业;存在问题;对策
1 自然资源情况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是云南省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陆路必经之地。其海拔1 200 m以下国土面积966.0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54%,其中耕地面积1.68万hm2、园地面积4 666.7 hm2、林地面积4万hm2。元江红河流域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纬度低海拔干热河谷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8 ℃,全年总积温(≥10 ℃)为8 700 ℃,年降水量8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1.7 h,是我国少有的干热河谷区特色区域之一,素有“云南火炉”之称。由于谷区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开发特色产业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生产周期短、成熟上市时间早,比如元江芒果比广西早成熟20 d左右,比四川攀枝花早成熟60 d左右;元江冰糖橙比江西、湖南早成熟15~20 d,具有充足的时间差。二是品质好,在长日照、低湿度环境下产出的芒果、柑橘具有皮薄、光滑、颜色鲜艳、糖分积累多的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三是经济效益高,中上等管理水平的芒果产值可达5 000~6 000元/667 m2,柑橘产值可达7 000~8 000元/667 m2,青枣产值可达8 000~12 000元/667 m2。
2 热区开发现状
2.1 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供给侧市场的变化,元江红河干热河谷区芒果、柑橘、火龙果、青枣、芦荟、茉莉花等特色高效产业快速发展,改写了以甘蔗为主导产业的历史,热区产业规模达1.77万hm2。
2.1.1 青枣产业
元江青枣于1999年开始引进种植,2017年种植面积达1 040 hm2,产量 45 240 t,产值16 919.8万元,主要品种有天蜜、高朗一号、蜜枣等,分布在澧江街道、红河街道、曼来镇和甘庄街道。
2.1.2 芒果产业
元江芒果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以前种植的品种都是本地大核芒,后开始引种三年芒、大头芒、马切苏、象牙芒等作商品栽培。目前,元江县芒果种植面积8 333.3 hm2,主栽品种是台农1号、贵妃(金凤凰)、三年芒、帕拉英达、凯特等,分布在甘庄街道、澧江街道、红河街道、曼来镇等乡镇、街道,成熟期为每年的5—8月。2017年产量达10.064万t,产值49 472万元。
2.1.3 火龙果产业
元江县火龙果于2000年从海南引入试验种植,通过16年发展,2017年火龙果种植面积1 000 hm2,产量16 242 t,产值8 614.8万元,主要品种为红心火龙果系列,分布在澧江街道、红河街道、曼来镇、甘庄街道。
2.1.4 芦荟产业
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注册资本9 890万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设有分支机构。依托规模化的芦荟种植基地、先进的芦荟加工提取技术,为下游的食品、饮料、化妆品、医药保健品企业提供各种规格、各种技术指标的芦荟工业原料。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有芦荟丁、芦荟汁、烘干粉、冻干粉、喷干粉五大类40多个品种。2017年芦荟种植面积733.3 hm2,鲜叶加工60 465.76 t,实现工业产值22 070.6万元、农业产值2 467.1万元,总产值24 038.4万元。
2.1.5 热带花卉产业
元江是有名的天然温室,非常适宜花卉生产,尤其是热带、反季节花卉,可以节省塑料大棚、增温设备等设施成本,生产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主要品种有鹤望兰、红掌、晚香玉、剑兰等。2017年,花卉种植面积达1 166.7 hm2,花卉销售收入16 248.61万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1.6 茉莉花产业
2017年,元江县茉莉花种植面积达520 hm2,产值30 130.8万元。拥有玉元、红河、兴亚、金辉、三星、南疆、飘香、凤凰8个茉莉花茶加工企业,形成了4 500多种植户和年加工能力1万t花茶的新兴产业。
2.2 龙头企业培育情况
元江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8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荟种植加工基地、云南省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加工基地、全国第二大和云南省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加工基地。2017年全县龙头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68 27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2 645万元,利润可达4 243万元,上缴税收2 445万元,出口创汇4 284万元,从业人员4 044人。
3 存在问题
3.1 水利设施差
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现象依然存在,海拔1 200 m以下土地有效灌溉率仅为13.29%。二是水网建设滞后,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水利部门负责主干渠水动脉的建设,而到田间地头的静脉水网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大部分依靠群众自筹,节水灌溉覆盖面小,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三是现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取水建筑物不完善,计量水设施不配套,干支渠沿线渗漏严重,干渠建筑物完好率仅为45%,渠系建筑物完好率仅为40%,加之水源和灌溉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坡耕地种植和灌溉条件较差,难以保证全县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坝区农业的有效灌溉。
3.2 交通条件差
一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公路建设项目争取难、地方配套难,申报数与计划下达数差距较大,交通路网建设底子薄;二是热区范围内公路通畅水平低、通達能力差;三是由于元江县地形地貌原因,热区范围施工条件差,加之管养经费不足,导致热区内已有公路有效使用率低;四是热区公路(特别是乡村公路)通达能力不足,导致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3.3 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化涉及千家万户,而农民素质却参差不齐,粗放式经营、广种薄收,使农产品的产值和品质不高。另外,农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科学种植和互联网运用方面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使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仍停留在相对落后的层面。
3.4 科技应用率低
元江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有专业技术人员220余人,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只注重产前服务,产中、产后跟不上,尤其是与科研院校和专家院士的技术合作交流不够,农业综合科技成果应用率低,全县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55%,高产出、高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匮乏。
3.5 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差,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由于农民驾驭市场能力有限,销售领域完全由市场操纵,优势特色农产品价格也随行就市。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外地商贩上门收购,很多时候价格也是由外地商贩决定,种植户对外地市场行情和价格及市场供求变化信息缺乏了解,造成种植户增产不增收。
4 对策及措施
4.1 推广应用先进的热区产业发展科学技术
4.1.1 朱院士的科技成果应用
应用朱有勇院士在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方面获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发生危害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红河谷热区绿色经济建设带中推广,从而实现热区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特色化、科技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4.1.2 节水高效农业
一是大力倡导农艺节水。在调减高耗水作物的同时,通过调整作物熟制、发展间套作等方式,改善耕作制度;推广利用坡改台地、秸秆覆盖等技术,改进耕作技术。二是推进节水工程。以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为重点,推进精准灌溉、微喷灌、滴灌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三是发展生理节水。引进推广国内外具有耐旱性、抗逆性强、高产量、高效益的作物和品种。
4.1.3 測土配方施肥
以元江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为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元江呈达智能配肥有限公司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土壤测试、配方设计、校正试验、配方加工、示范推广等环节,应用榕风牌测土配方控释肥技术,确定施肥的种类,提高肥料利用率,延长供肥时间及肥料的养分释放速度,达到肥料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肥规律高度吻合,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目标。
4.1.4 病虫害统防统治
根据朱有勇院士“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防治”理念,结合红河谷气候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特点,按照建立一批示范区、集成一套适用技术、培育一批实施主体和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目标,从实现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和农业高产稳产入手,使化学农药用量下降2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为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样板。
4.2 完善水利设施
围绕元江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保障水安全的基本思路,结合元江县水利“十三五”规划,围绕海拔1 200 m以下绿色经济带建设,结合深化水利改革、重点工程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对已连片种植地块、种植示范区进行水源重点保障。合理布局并有序安排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尤其是进一步加快“五小”水利、农业高效节水等民生水利建设步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充分用好全县的水资源。针对元江县当前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通过工程建设、制度建设和强化管理,补足目前水利发展的“短板”。
4.3 完善交通设施
截至2017年,元江县海拔1 200 m以下热区范围内,涉及过境道路(37.3 km)、县道(83 km)、乡道(98.7 km)、村道(991 km)共计1 210 km,其中已硬化219 km、未硬化991 km(村道),共需投资72 442.1万元,硬化率18.1%;机耕路360 km,其中已硬化31.2 km、未硬化328.8 km,共需投资24 035万元,硬化率8.7%。
4.4 高标准农田建设
围绕元江县红河流域绿色经济带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全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并修建完善机耕路、浇灌沟渠、水池坝塘、管网等配套工程。达到田成方、土成型、路相通、渠相连、无污染、产量高、耕作层20 cm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加0.5%以上,保证灌溉率达到90%的标准,建设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4.5 强化品牌效应
元江县现有注册品牌62个,其中“万绿、钰钿”2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元江“民特”认定为玉溪市知名商标,但品牌多、小、散、弱的问题突出,优质产品、知名品牌短缺,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建设红河谷绿色经济带为契机,由政府统一组织打造 “元江”为标志的农业大品牌,注入“元江”品牌文化元素,扩大“元江”品牌宣传,开拓“元江”产品市场,把 “元江”打造成享受健康生活的大品牌、大文化、大市场。
4.6 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性组织,要在加工、销售、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加强管理,重点培养一批当地营销人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销售策略,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使其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4.7 加快市场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搭建
①整合现有农产品流通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尽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络。②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网络平台的维护与宣传,搭建与消费者的沟通桥梁,可在国内知名购物网站申请官方旗舰店,推广和销售元江特色农产品。③可与省内或国内的大型销售公司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④配合线上销售,积极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配送体系,解决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保质期过短、产品易腐等相关问题。
(收稿日期: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