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在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青年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要求:“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可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广大青年的劳动实践。加强青年劳动教育研究,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列宁立足本国国情,将青年劳动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力手段,系统阐发了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当前,国内学界主要围绕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展开研究,而着眼于青年这一群体,深入梳理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要义、归纳其特点,国内学者还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从青年劳动教育的立场、途径、形式、目标等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继而阐释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青年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通过系统分析俄国现实情况和准确把握青年特征,形成了对青年劳动教育根本立场、基本途径、实现形式和目标旨归等方面丰富而深刻的核心要义。
古往今来,“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明晰青年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厘清青年劳动教育和政治立场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开展青年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2]442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明了青年一代的伟大历史使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就负起了帮助党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2]336使命是方向引领,而具化到实际中,实践是途径遵循。青年要以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的要求为行动指南,通过“把自己的训练、培养和教育中的每一步骤同参加全体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总斗争联系起来”[2]342,才能使青年一代树立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崇高意识,把全部精力贡献给社会公共事业。反观资产阶级教育,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无非是对99%受教会控制和私有制等等压迫的群众的欺骗”[2]442。实际上,在资产阶级国家,“机构愈重要就愈不能摆脱资本和资本的政治”[2]442,“一切资产阶级国家的教育同政治机构的联系都非常密切”[2]442,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从俄国教育实际来看,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沿袭了这种虚伪的教育思想,试图继续蒙蔽国内教育事业,把俄国的教育推向与社会主义相背离的道路。为了应对国内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形势,必须将青年教育与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保证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列宁明确了“不能不联系政治”的青年劳动教育根本立场,为俄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底色提供了理论根基。
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要求,则需依托多元化的途径来实现。列宁认识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对马克思“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3]230等理论进行辩证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461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使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成员”[5]412,实现了创新超越。教育与生产劳动二者具有重要的关切意义,教育一旦与生产劳动相割裂,实际上就会生发为脱离实践基点的空中楼阁,表征特点为形式性和虚幻性;如果生产劳动离开了现代教育所蕴含的知识基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社会劳动的工作效率,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降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列宁在探索“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劳动教育途径中,提出了著名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成为“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6]151。共产主义的实现呼唤广大青年力量的补充,必须重视青年劳动教育在青年教育中的地位,突破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藩篱。而落实到实际中,则要求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生产应用,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正如列宁所强调:“只懂得什么是电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2]336“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2]337教育的重心往往和国家建设目标相契合,青年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立“要在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立足于电力的现代技术基础上”[2]336,培养把电应用于工业与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劳动人才,这为青年劳动教育指明了培养方向。由此可见,“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作为青年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为促进青年增长共产主义知识、发展共产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保证。
青年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的。加强青年劳动教育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要有制度的革新。因此,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在制度层面予以确立。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将综合技术教育写入党纲:“对未满17 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5]412综合技术教育是青年劳动教育的具体实现形式,未来教育必定是每个人的教育。实现青年劳动教育普遍化和长效化,立足客观实际是前提。列宁通过《关于综合技术教育》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关于综合技术教育不能用这种写法:讲得很抽象,针对遥远的未来,而不考虑当前的、迫切的、糟糕的现实情况。”[7]228综合技术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新手段、新形式、新内容都是共产党人面临的革新对象,要清晰地认识,果断地变革。加强综合技术教育,创新教育场域是关键。综合技术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关注实践技能提升,都体现了对青年劳动教育目标的坚定贯彻和努力实现。如同列宁所提出的,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观工厂等生产现场,使学生对电气化的基础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劳动知识与技能,促进了综合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综合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光荣使命,承载着培育青年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历史责任。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要求青年广泛掌握各学科最为普通的知识,了解电、机械工业用电和化学工业用电等基本概念,熟知农艺学等学科原理来储备综合技术教育知识;实践层面要求青年能借助工程师、农艺专家的指导,加强实地实验和园林实习,提升日常训练强度,培养业务能力精湛的手艺人。列宁以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来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一方面使青年的劳动技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俄国经济状况好转,逐步向着建设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前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8]295,而青年劳动教育既是现实的人的实现途径,也是现实的人的实践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青年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列宁在谈及青年劳动教育目标旨归时特别强调,青年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5]412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价值指向是“培养人的品格”[9]422。社会犹如一个有机体,个人则是这个有机体中的细胞。“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13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前提条件。列宁之所以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是因为“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2]330,其目标是麻痹、控制青年,试图通过教育手段训练出受资本驱动、随利益使然的青年,所造就的结果是阻碍青年独立意志的发扬,抹杀青年捍卫自由的权利,使他们在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下丧失自主意识。列宁将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目标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密切关联起来,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2]29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青年被资本无情地奴役、残酷地压榨,只能片面畸形地发展,那么到共产主义社会,青年在摆脱剥削之后就会具备独立平等的“人”的一般属性,成为建设共产主义的青年一代。从劳动的本质来审视人的价值,劳动作为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依据,能够充分体现人的根本需求,证实其作为主体的价值性地位。正如列宁所强调的,要对青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青年具备社会主义教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有组织地深入城乡之中,带动人民通过真正的自由劳动来建立新的劳动生活秩序,促使青年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发展。列宁对青年应具备的特质进行了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涵盖有学识、有教养、守纪律、善劳动这四种品质。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清晰界定了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核心职责,为新一代共产党人指明了青年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开启了对青年教育的全新认识。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立足于现实条件,与国家发展建设相适应,具有鲜明的特征。
任何思想的孕育,都离不开当时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境遇。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2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立足于落后的国民教育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十月革命前,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干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教会也拥有对学校的管治权,因而很多青年难以接受中学和本科学段教育。截至1917 年,俄国80%的人口分布于落后的农村地区,即便城市人民也很少识字。列宁对此发出慨叹:“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这说明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11]360文盲一度成为俄国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巨大障碍,而“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2]344。鉴于此,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首先在上层建筑层面对教育工作予以确立,建立了管理全国教育工作的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阐明了关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任务。尽管国家政策向教育领域倾斜,但在社会层面落实仍旧困难重重。国内各类社会思潮纵横,由于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青年思想防线崩塌,产生了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错误思想。而新生政权建设离不开广大青年的劳动实践。因此,列宁大刀阔斧进行变革,于1918 年1 月签署将教会与国家、学校分离的条例,这有助于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清除教会反动思想对青年一代的不良影响。1919 年12 月,出台扫除文盲令,全国组织建设了数以万计的扫盲站,致力于提高青年群体的学习热情,增长知识才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人才。尽管前期列宁已经在国民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旧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劳动教育尚且缺位。因此,加强青年群体识字工作、弥补劳动教育缺位现象、重塑青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刻不容缓。基于此,列宁号召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下沉基层,向农民灌输先进思想、传递知识文化、输送生产技术,初步形成了知识群体下移与劳动实践过程相统一的青年劳动教育模式雏形。列宁调动一切力量以求改变俄国落后的国民教育基础,充分反映了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极具时代性。
劳动教育以劳动自身为实践活动进行,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9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根据个人素质形成规律,列宁指出苏维埃青年的“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2]342,明确知识与实践要融会贯通,做到知行合一。立足青年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如果没有实际本领,任何学校、任何大学都是一钱不值的”[7]79,指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青年的实际劳动技能,服务于为社会生产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着眼青年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列宁呼吁青年要“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13]295。青年劳动教育的贯彻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引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教育人民委员部作为苏俄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组织,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列宁要求青年组织要重视实践,拓宽实践路线,号召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菜园事务,广泛开展集体工厂学习、协助清扫环境卫生等工作。列宁专门向参加彼得格勒“青年周”活动的青年同志致信表达敬意并助力鼓劲,让青年能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参与社会工作中锤炼品格、锻造能力。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注重青年思想引领与现实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揭示了育人的科学性,对团结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投入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青年成长成才和共产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学领域普遍关注的核心精髓与原则导向。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不是单纯的实践活动范本,其思想丰富、作用突出,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正如列宁所言:“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338这一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生动回答了“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问题,具有强烈的育人性。同时列宁认为要“把道德教育同日常劳动联系起来,培养青年重视有益于全社会的劳动”[14]Ⅺ,表明开展青年劳动教育要以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为任务指向,使青年在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其自觉自愿为社会公共事业而奉献,成为时代所需的新一代人。这与资产阶级伪善的道德形成了鲜明对照。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文化派”大肆宣扬道德虚无主义,对文化领域的成果全盘否定。同时,将道德与人本身对立起来,认为道德是在精神层面奴役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列宁对道德虚无主义思潮展开了强烈批判,并旗帜鲜明地指出,“道德是为摧毁剥削者的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2]340,绝非否定一切道德,只是“否定从超人类和超阶级的概念中引出的这一切道德”[2]338,即资产阶级宣传的伪善的道德。道德本身所包含的阶级性与历史性是服务于某一阶级的关键特性,资产阶级的道德实质上内含着对广大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深层剥削。而共产主义道德始终从人本身出发,“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2]338,其实质是把无产阶级和劳动者从异化的劳动关系中解放出来。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从人的外在行为到内在品质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目标的规范和要求,具有培根铸魂的育人特性。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使命。自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抽象的“人类”就具化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执政党贯彻落实的政治实践。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格,具有深刻的价值性。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列宁特别强调要根据青年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当然,国家政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具体实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在战争中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俄国迫切需要大批年轻人才来稳定国内动荡的局面,恢复残破的经济环境。1921 年2 月,根据俄国的现实状况,为了适应电气化进程,应对“‘国家的贫困和破产’所引起的一种实际的需要”[7]331,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提出“暂时把从普通综合技术教育转到职业综合技术教育的年龄从17 岁降低到15 岁”[7]331。尽管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仍旧贯穿其中。降低学龄标准,其目标并不在于使青年过早地进入片面、狭窄、单一的劳动分工中,而是结合国家的现实需求,把青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结合起来而作出的国家性指令。在列宁看来,青年是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体性力量,号召青年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注重对青年进行劳动教育,以提升青年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使青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提高;主张青年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以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使青年在具体劳动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自豪感。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在具体内容和目标旨归上都彰显了劳动教育“为了谁”的人民本色,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宗旨,以青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国家大局发展为中心。总之,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凸显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教育为了人民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负责的价值特性。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发展,是发展经典理论的重要内容,实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自觉劳动情怀、培育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实践旨归,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始终追寻的方向。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则要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阶段性的劳动教育目标,这也是对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价值特性的积极呼应和坚定遵循。列宁根据不同学段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儿童尽管年龄较小,但是仍旧需要掌握缝衣服、做玩具、洗衣服、擦地板等初级劳动技能。较之儿童,青年劳动知识、技能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因而需开展全面综合性的劳动教育,并把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在青年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国情、党情、民情,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青年劳动教育目标。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重视青年成长,关心青年发展,为青年劳动教育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进一步落实、细化青年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遵循。新的历史征程应根据教育目标,充分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纵向上保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连续性,横向上确保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贯通性,以促进不同教育阶段个体劳动观的形成。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以启蒙劳动意识为中心,通过学习日常生活自理知识,做好个人清洁卫生,适当分担简单家务,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感受劳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显著提高,较小学阶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这一阶段注重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开设劳动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与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在高中阶段,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帮助学生选择服务性岗位,培养职业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大学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渐趋定型,因而劳动教育必须从培养艰苦奋斗品质、提升劳动素养方面入手,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和实训活动,为其投身社会、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教育事业关切社会多领域、各方面,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必须真抓实干,汇聚强大教育合力。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始终突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统一,其科学性的体现有赖于各教育主体的强有力支持和切实贯彻实施。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主体既包含个体意义上的主体,如劳动教育工作者,又涵括组织意义上的主体,如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教育人民委员部。他多次对各教育主体的具体工作开展作出指导,明确根本目标是培养符合无产阶级要求、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青年,并表达了全员育人的主体合力构想。
青年劳动教育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呈现多维立体化特征。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社会要强化对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34,充分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形成统一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良性互动,具体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共识,发挥育人合力。当前,我国劳动教育面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遭遇协同育人信任困境、沟通困境、合作困境,使得育人共识尚未形成,职责分工尚不明确,协同育人尚难开展。为切实突破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必须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家校社畅通交流、高效协作。二是明确家校社各自的劳动教育培养责任目标。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明确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家长要带头表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衣食住行中贯穿劳动实践,引导子女积极参加劳动锻炼。深化学校劳动教育,学校要切实履行好劳动教育的主体职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规律,设计科学的劳动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劳动实践。强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方面多渠道汇聚社会面劳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集学工、学农、生活技能、红色文化、科技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社会劳动教育基地;鼓励青年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利用企业实习、志愿服务、乡村调研等项目提升劳动技能品质,弘扬劳动精神,增长精神财富。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保证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能接受良好的劳动实践教育。三是建立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新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开放、互联、共通的信息化渠道,设置劳动教育板块,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驱动,家校社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新场域。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最初是为了加快俄国经济、政治发展而形成的。十月革命之前,由于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暗流交互,劳动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指向为单纯的生产或谋生的手段,形成表面和劳动者相关而实际却对立于劳动者自身的力量,构成异化劳动的状态。列宁认识到异化劳动背离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为带动青年通过真正的自由劳动来建立新的劳动生活秩序,拓宽青年劳动教育途径,他提出教育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这为俄国培养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大任的新生力量提供了重要形式,也为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
面临当今时代的巨大变化和迅猛发展,时代赋予青年的要求愈加广泛,青年的劳动需求也日益呈现多样化特征。青年劳动教育的形式方法如果跟不上时代变革要求,就难以满足青年的实际需求,进而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时代应在丰富青年劳动教育形式、创新青年劳动教育方法上下功夫。其一,要丰富青年劳动教育形式。既要注重传统体力劳动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导向,引导青年通过参加体力劳动达到强身健体、磨砺意志的效果,又要关注青年劳动教育的新变化和新内涵,在时代潮流中充分挖掘拓展新兴的劳动途径,重视社会公益劳动、体育竞技劳动等新形式,切实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其二,要创新青年劳动教育方法。新时代对青年群体提出了新要求。青年不仅要热爱劳动、擅长劳动,而且要与时俱进、懂得技能、敢于创新。青年劳动教育也要推陈出新,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方法。因此,要继续运用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以保证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践转化,同时综合运用典型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和感染教育法,以劳动榜样进行价值引领,兼用正向激励与负向惩罚,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不断提高青年的劳动自觉意识和创新创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勤劳肯干的理念和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青年劳动教育以育人效果为衡量标准。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立德树人的育人特性,始终将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作为核心指征,把育人成效作为检验青年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他在探索“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劳动教育途径时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渐进性与现实性,对于养成不以劳动条件为标准、不以劳动报酬为依据的劳动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青年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高尚而伟大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通过劳动锻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具备优良的劳动素质是青年劳动教育育人成效的切实体现。
映射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涌现出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扎根乡村办教育的“桂梅妈妈”等系列的先进代表,他们生动诠释了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甘于奉献社会、崇尚劳动光荣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新时代对青年劳动态度的培养是我国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广大青年劳动素质能力亟待提升的内在需要。培养崇高的劳动情怀和劳动态度,事关青年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当前我国青年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要注重育人成效,具体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育人效果评价。结合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等指标,综合自评、他评、智慧平台劳动素养监测等多种评价方式,构建以育人效果为导向,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作用,加强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展示,树立劳动模范典型,以提升青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以劳动教育助推专业教育,实现教育效果长效化。在培养青年自觉的劳动意识、厚植崇高的劳动情怀、坚定高度的劳动信念的基础上,帮助青年认识、热爱本专业,提升青年专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持续带动青年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的提升,成为青年实现价值、展示风采、感受快乐的重要方式,真正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15]的育人目的。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核心要义,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育人性和价值性。重温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能够为我国开展青年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当前,我国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为引领,辩证运用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原理与方法,明确青年劳动教育的阶段目标,汇聚青年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丰富青年劳动教育的形式方法,注重青年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