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伟 兰日旭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高等学校是开展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新时代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2018年,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支持建设100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经过三年的建设,工作室的建设效果如何,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成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有必要加以总结和深入研究。
“双带头人”工作室设立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建设和完善,形成了一些好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充分凸显其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示范作用。鲍万松等结合党中央和教育部对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要求,提出“一室多窗”的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模式,意在强化工作室的思想引领、党建研究和服务中心工作等职能[2]。章棋等从工作室的顶层设计、支部书记的示范性、支部成员的范围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双带头人”工作室组织育人的优势[3]。鲁春阳等提出“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建设路径在于明晰职责定位、开展分类培训和制定激励机制[4]。黄小萧等提出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与中心工作相融合,持续助力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室创新性举措研究发展来探索工作室建设的新途径[5]。徐迎寿等认为要科学设定“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体系,积极探索支部“4个1”配置模式,实施“组织生活质量提升计划”,开展“三岗三促三培养”实践,多样化探索工作室建设新途径[6]。赵军龙等总结了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3-8-2-3”建设思路[7]。王智等认为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考核评估、激励奖惩以及培训机制上进行完善[8]。现有研究基本是以案例形式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效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各自特色比较鲜明,但是缺乏全局视野,没有从全国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状况出发进行模式完善、经验总结,推广性与普遍适用性稍显欠缺。本文在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基础上,结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做法与经验,着眼实效的取得、经验的推广、长效机制的建立等目标,对“双带头人”工作室如何建立、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成效如何继续提升和完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体制机制,推广运用优秀支部书记工作方法,促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2018年6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面向全国高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支持建设100个“双带头人”工作室。首批“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建立,成为解决高校基层党建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榜样和示范。
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包括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清华大学机械系摩擦学所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共100家。从首批100家工作室分布来看,排名前5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18家)、上海(9家)、湖北(9家)、江苏(8家)、陕西(6家),共计50家,占工作室总数的一半。这些省份,也是我国重点高校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工作室和重点高校的分布基本相匹配。按各省份分配来看,绝大部分工作室都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占总数的88%,非省会城市非直辖市仅占12%,非省会城市非直辖市一般都只有一个高校的一个工作室,只有大连(3个)、青岛(2个)略有不同;从地域分布来看,南北方约各占一半,北方48家,南方52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最多,共30家,华南地区最少,为6家;从学科分布来看,工学和理学最多,分别是33家和26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历史和哲学最少,分别是2家和1家,从中可以看出理工科的优势,这也与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分布基本一致。
经过三年的建设,100家“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成效明显,为全国高校基层党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高校基层党建中的难题,成为其他教师党支部的榜样和示范。
一是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带头人”工作室教师党支部书记真正成为“学术带头人”和“党建带头人”。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带头履行好党支部书记基本职责的同时,能够把工作重点聚焦到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中心工作上来。教师党支部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这个重点,把严肃规范开展党支部政治生活摆在突出位置,支部建设进一步规范。同时,各工作室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相互结合、有机融合,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是部分“双带头人”工作室结合所在高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形成了可示范、可推广的工作机制体制。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薄膜“双带头人”工作室开展有针对性试点研究工作,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推进过程中,基于“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党支部逐渐形成了“一体一保障四维度”的有效工作模式[9]。云南财经大学“双带头人”工作室开展了基层党建工作师生“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创云山“同行工作室”强化“双带头人”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双带头人”工作室以党建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党建、学术和教学三融合作为工作室的特色工作。新疆大学电气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形成了“10字”工作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实施“党建强基”工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党员专家的“领头羊”作用。
三是工作室理论水平显著增强,示范效应彰显,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样板和榜样。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严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增强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发扬优良传统,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四史学习”为抓手,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创新党建方式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勇于自我革命,努力争创先进,有效地提升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工作法,成为高校基层党建的样板和榜样。
首批建设的100家“双带头人”工作室成效显著,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是其中之一。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有力地实现了党建与主业的“双融合”“双促进”,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提升了基层党建实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1.充分发挥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
教师党支部书记发挥头雁效应,创新基层党支部建设,让高水平党建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10]。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启动以来,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选优配强,充分发挥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党支部书记以做学术的严谨踏实精神在党务工作上真抓实干,积极进取,在党建创新上做实事、有实效,深受广大师生认可和好评。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党支部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强化支部组织领导,提升支部组织力,规范支部制度建设,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建设,推动支部党员理论学习制度化。
在支部建设中,教师党支部书记始终以党建引领为工作抓手,以支部党员为核心组建经济史教学团队,以集体授课形式在学校首推课程思政,把思政内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成效。以此为载体的中外经济关系史课程获评北京高校重点优质本科课程。同时,教师党支部通过支部书记这个学科带头人,以工作室为平台联合不同学科教师共同举办经典读书会,以学生问题为导向,读讲评结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术能力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受学生推崇。
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一直以“多做一点、更进一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干活我先、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当好“排头兵”,做好“领头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立典型示范,极大地提高了支部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增强了经济史学系教师全员育人的自觉性,提升了经济史学科的影响力。
2.以“三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党建与主业的“双融合”“双促进”
“三大工程”是指“磐石工程”“润泽工程”和“引航工程”,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对支部各项工作的认真梳理和科学概括。“双带头人”工作室成立后,以“三大工程”为抓手,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建立起了效果明显、独具特色的支部工作体制机制。
在“磐石工程”建设上,工作室始终把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这个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支部党员的党性觉悟。工作室将集中理论学习、主题党日学习、支部共建、红色文化参观学习和支部成员传帮带等有机融合,先后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党章党史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延安精神主题学习、赴陕西延安山东临沂革命老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实地研学等。与甘肃省宕昌县理川镇蔡家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经济会计系联合教工党支部开展共建,进行对口支援,服务边疆建设;与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共建,传承支部文化,培育青年英才。同时,工作室加强了与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工作室严格“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严格规范谈心谈话制度,加强支部党员与支部委员的沟通、支部党员相互之间的沟通。通过学习,广大党员深刻领悟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将所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树立起“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工作理念。
在“润泽工程”建设方面,工作室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耕读学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教师党支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力军,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党支部站到了育人第一线。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始终将育人作为中心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支部教师为教学团队开设的中外经济关系史、1500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等课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拓展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同时,支部将“耕读学堂”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载体,在师生之间搭建课堂外教书育人和互动交流平台,以新颖的课程设计、开放的授课方式,寓教于行,加强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结合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开展经典读书会活动。通过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让学生既通过广泛阅读,扎扎实实掌握专业知识,又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同学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通过课程思政、“耕读学堂”和经典读书会,在党建引领下,涵盖“时时、处处、人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效果得以实现。
在“引航工程”建设上,工作室紧紧围绕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在社会服务方面,工作室开展“一带一路”年度报告的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一带一路:全方位的战略》《“一带一路”沿线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及监管》等多项研究成果。工作室在总结支部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自觉宣传支部的优秀做法,应邀给甘肃省陇南市首批全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银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团体和单位做党建报告,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以工作室成员为核心组建经济史学术团队,在三年内出版著作12部,成功申请科研项目国社科3项、自科2项、教育部哲社科1项、北京市哲社科2项,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力。
通过组织生活会、课程思政、“耕读学堂”、经典读书会、支部共建等一系列活动,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三大工程”有声有色,形成了涵盖“时时、处处、人人”的党建引领育人模式。
3.用党建引领创新思维助推各项活动的开展
作为对高校党建如何创新,如何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工作的回应,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用“党建引领”创新思维,助推主业活动有机融入到党建活动之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耕读学堂”已成为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创新。早在2016年11月23日,“耕读学堂”已走进中国钱币博物馆。工作室成立后,在博物馆,授课教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货币发展和中国经济关系的思考成果。从货币制度是否能决定近代中国的转型,到现代货币发行因考虑成本逐渐用一元硬币取代一元纸币的政策是否可行,老师们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见解,鼓励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继续深入思考。2020年10月27日,“耕读学堂”走进中国工商银行智慧银行旗舰店,师生们一起感受了充满科技感的银行服务。在智慧银行,授课教师一边分享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优势,一边向同学们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强国之路,从“扁担银行”“马背银行”再到“智慧银行”,同学们感受到建党百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耕读学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用党建引领教学,将师者的“传道授业”融入到户外课堂的体验与互动中,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耕读学堂”通过带领同学们走进财经行业一线,了解社会发展前沿,增强了大家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行业专家和专业老师的现场讲解,同学们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新的认识,开创了党建与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
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党建引领,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培养模式,将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支部把探索高校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作为突破口,推进学生党建与教师党建的协同,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效果。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胜利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2]。随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该意见指出,“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在此情况下,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向学院党委建议,在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中建立党组织,设立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2020年10月12日,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成立,成为经济学院第一个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的学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做好支部党建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上的优势,积极组织大家参加“耕读学堂”、经典读书会、学术论坛、名家讲坛等活动。新入学的本专业研究生在此引领下,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成立伊始,便得到了“双带头人”工作室的指导和帮助,把两者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的“传、帮、带”指导下,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结合的重要性。为此,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向教工党支部学习,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讨论,逐渐形成了党建和学术科研“双融合”“双促进”的互动模式。
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和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通过红色传承,发挥了党建和主业双融合的示范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支部协作和共建体系,也为高校师生党支部的“传、帮、带”提供了示范。
经过三年的建设,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支部建设、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卓有成效,形成了一套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示范可推广的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做法。
一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支部建设上,要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师党支部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层组织,也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战斗堡垒。高等学校的教师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每名党员的优势和活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旗帜和引领作用。
二是形成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协助和共建。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和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通过良性互动,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也极大加强了党支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共同学习和相互促进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典范。
三是独具特色的“三大工程”。以“磐石工程”“润泽工程”和“引航工程”为主体的“三大工程”,涵盖了教工党支部的主要工作,将三项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了系统工程建设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三大工程”的内容,高校党建既栩栩如生,又效果明显和独具特色。
四是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升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关键在于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正所谓“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关键,也是推动“双融合”“双促进”的关键。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上带动系和教学团队,在支部党建、社会服务上引领党支部和全体党员,为各项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建设实践来看,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按照教育部的建设目标和上级党组织的建设要求,结合支部实际和专业特点,不断摸索创新,形成了上述机制体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抓好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的关键,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三年的建设,从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中来看,“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在建设中摸索出的“双融合”“双促进”模式可操作性强、成效显著,又具有比较强的可示范性和可推广性。以其为范例,能够有针对性地弥补当前各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实效。
一是有助于强化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履职能力。首先,一些“双带头人”胜任力不够,主要表现为理论水平不高、大局意识不强,或学界认可度较低、工作质效较差,或奉献精神欠缺、服务意识淡薄,其结果是“双带头人”缺少信任度和支持度,党支部欠缺“主心骨”,工作难推进。其次,有些“双带头人”凝聚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工作能推进但全靠“带头人”、他人能参与但普遍被动、任务能落实但缺乏组织力,其结果是工作欠缺集体智慧、形式大于内容、进展创新缓慢。最后,个别“双带头人”战斗力不足,对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标准不高、自律不严,对变局新局、风险考验准备不够、定力不足,未能在党内外起到榜样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13]。 推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党建与主业相融合的模式与做法,能有效解决当前一些支部书记重主业、轻党建,重专业、轻育人等突出问题,促使其很好地履职、担责,发挥支部书记应有的作用。
二是有助于健全高校对于教师党支部书记的监督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监督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高校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相互融合和共同提升中责任重大,但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宣传推广不到位的高校,“双带头人”影响力的发挥还很有限。第二,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及支部班子成员工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待遇保障不到位[14]。“双融合”“双促进”模式的实施能推动与促使各党支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采用易执行、可推广的方式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业务工作能力。要充分尊重和认可教师党支部书记及班子成员的党务工作,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提高党支部书记履职积极性;要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明确“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科学制定岗位目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充分挖掘和提高“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推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稳步实施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快速发展壮大。
三是有助于形成对“双带头人”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对“双带头人”的考核评估主要包括党建和业务两个部分。党务工作的考核指标以难以量化的“软”指标为主,而科研、教学考核用的往往是“硬”指标,且科研、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待遇与职称评审等切身利益,因此许多党务工作与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教学科研而轻党务,并未真正起到“双带头人”的作用[15]。“双融合”“双促进”模式既考核“双带头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与素养,也考核其思想素质、党性修养和模范带头作用等,解决了过去存在的考核中“两张皮”或者“一头轻、一头重”等问题,实现了二者并重,形成了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充分调动“双带头人”的积极性,实现党建与主业的同向发展、相互促进。
四是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的示范作用。教育部推出和建立“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是为了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体制机制,通过推广运用优秀支部书记工作方法,促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承担着结合本校实际、本专业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积累有益经验的重任。尽管“双带头人”工作室已经产生了一批好的可示范可推广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部分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并未彰显或并不明显,没有形成有特色、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党建与主业实现“双融合”“双促进”的模式与机制,弥补了以往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中的不足,既能调动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和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又能激发支部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并将政策的理解和落实与专业课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忽视任何一方,有助于充分发挥一些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目前尚未发挥出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