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成美品德”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

2023-02-27 09:02袁超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
教育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品德课程标准道德

袁超 | 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2022年9月正式实施。新版的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改进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对教与学的指导。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新版课程方案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新课程突出强调素养导向,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准确理解和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聚集核心素养,扎实推进课程规划与创新实践,积极开展新课标下“成美品德”的课程建设,学校从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课程实施、改进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整体化建构,完善课程体系

怡园小学地处广州市东部山水相连、港城一体的经济开发区——黄埔,与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一江之隔。学校“一校三区”实行集团化办学、一体化管理,学校建构“怡养德育”“怡乐智育”“怡身体育”“怡心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强化身心健康、品行优良、才智多元、审美高雅四个核心素养,以实现“培养具有黄埔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怡美少年”为育人目标。学校注重整体化建构,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性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性课程,体现出课程结构全面性、针对性和多元性。结合办学理念,提出“怡美教育”哲学,形成“生命如歌·追梦美好”的课程理念,构建“如歌式课程”体系,创设健康园、品行园、才智园、审美园四个课程模块,形成“成美品德”“醇美语文”“智美数学”“卓美英语”“创美科学”“行美实践”等十个学科课程群。其中“成美品德”课程,遵循课程基本定位,以素养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向着美好生长、养成美好品德。

一体化设计,优化课程设置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统称为“道德与法治”,体现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是此次新课程方案突出呈现的一大特点和亮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从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与人类文明等方面不断拓展教育主题,构建出一个动态生成、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为贯彻一体化课程设置理念,怡园小学“成美品德”课程围绕学生健康成长,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伟大祖国”“走向世界”五个维度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引导学生融入丰富完整的道德生活,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课程系统。这种一体化课程还体现在幼小及中小衔接,即体现在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和对六年级学生的小升初指导上。近年来,我们开发设计的“入学礼”课程、“毕业礼”课程,在有效引导小学新生进行入学适应、引导毕业生进行小升初过渡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我们还开设跨学科课程,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教育情境,建立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项目和任务,提升学习素养和能力。

素养性导向,推动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为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育人目标,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将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体现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需要组织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涵盖思想政治、道德、法治、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各个方面,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社会要求紧密相关,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社会要求和学科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价值,“成美品德”课程通过“1+X”课程群建设不断拓展优化,持续进行着有益探索。《国旗教育》课程推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化;《我们的节日》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过好中国节,每年开展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重温长征艰难路 践行时代新精神》课程带动党史学习教育,借助“5G+VR”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2021年在全区率先开展“VR智慧思政课堂”示范项目;《走进黄埔军校》课程,带领学生实地走进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研学实践,2022年入选广州市“红棉树下”周末思政课堂。

成长性表现,改进课程评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怎样更好地让课程评价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中一直积极进行着改进探索。

学校“成美品德”课程特别重视学生养成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德行品行。在评价手段的运用中,我们突出强化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长表现,关注学生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素养发展和学业进步。近几年,我们坚持开展表现性评价,比如由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文明中队”流动红旗每周评比,由学校少工委组织开展的“红领巾奖章”争章评价,每年一度的“四礼”(入学礼、入队礼、成童礼、毕业礼),“四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成长记录评价,等等。“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是学校少先队开展教育活动和评价激励的重要载体。全校少先队员每人一份争章手册,有基础章(红星章、红旗章、火炬章),特色章(怡身章、怡心章、至美章、英才章),星级章(一星至五星五个星级)等。通过多彩多姿的达标争章活动,引领和激励着少先队员们从小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怎样更好地让课程评价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我们今后在课程建设中更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方面,我们结合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等评价环节,从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个方面,评价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表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课程评价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环节,有效地发挥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等功能。

猜你喜欢
品德课程标准道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