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杏林 策划 | 王立欣
刘军
“入高职,我们的学生有清晰的发展规划;进企业,我们的学生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刘军说,“参军入伍,我们的学生能很快适应部队的节奏。”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坐落于有“草原钢城”“兵工之城”之称的包头市。多年来,学校从“赏识”二字出发,秉持“赏识教育、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和“知行合一、明德强技”的校训,坚持多元培养,强化国防教育,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培养德技并修、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也为国防建设输送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地两用后备力量。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它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技能培养,”刘军说,“技能的培养只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不够的,必须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实践情境。”
为避免纸上谈兵,学校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创新“1+N”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一个专业需N个企业合作共建),以共建实训基地为抓手,开展资金投入、设备参与、技术支持、师资培训等N种合作方式,形成共享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同时,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定位,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招生与就业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拥有较为充足的机械设备、厂房资源。为提高硬件设施的利用率、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学校将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先进的工艺、技术进入课堂,让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与专业指导,让学生们不出校园即能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步伐。
2018年,学校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生产实训基地,内含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实训基地、海尔物联网智能家居学院、天津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弘瑞3D打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12个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切实把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融入学校教学、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岗位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促进传统专业向智能制造专业群转型升级,实现教学实践向生产实训的转变。
为完善“引企入校”合作体系,学校自2019年开始,与一机集团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合作,建立了“三线一平台”实训基地。即以学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和焊接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进一步融入企业技术、生产、文化和人力资源,建成“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数控技术生产线”和“焊接技术生产线”;以学校“中德创新创客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智能制造专业公共实训平台”。学校这一行动旨在深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升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在“引校入企”方面,学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入企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在企业开辟融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基地。比如,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并提供样车、汽车工艺等相关资源供学生使用;一机集团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也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集生产场地、教学环境和技能大师工作区域为一体的企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从校内理论学习与教学模拟实践,到企业入校指导进行生产性、真实性学习,再到进入企业进行‘实战’训练,这‘三步走’战略为学生淬炼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军说。
2022年6月22日,大国工匠“卢仁峰义务教学基地”在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挂牌。有“独臂焊侠”之称的卢仁峰以其卓越的贡献成为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学校的邀请下,他走进学校实训基地,走进焊接专业课堂,为学生讲解焊接技术难点,并将企业实践经验、行业发展要求等内容倾囊相授,近距离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宋殿琛、赵晶、张学海等40多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作为特聘专家,组建由国家技能大师、高校专家教授和校内名师组成的“三合一”优质师资队伍,并建立了“国家技能大师教学实习实训站”和“名师工作坊”,引入先进的技术、资源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提供更多技能提升的机会。
“专家和技能大师们参与教学不仅仅造福了学生,同样也惠及了学校教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刘军认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技能大师传授实践经验、解读实践问题的同时,教师们也随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同时,特聘专家们把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带入课堂,与学校的课程任务和教学要求相融合,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推动了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促进了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结合,提升了“双师”队伍建设水平,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职业学校“双师”教师数量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
此外,学校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实施行动教学模式改革,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活页教材,分解工作任务,更新知识、工艺、技术,让每个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实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专家、工匠的指导下,各专业的教师们进行企业调研,并将调研报告与人才培养相联系,重构基于真实任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焊接专业课程“平位置焊接低碳钢板对接接头打底焊”、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课程“真空式子午线论坛拆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机械制图——绘制轴承座三视图”等,均以企业典型任务为抓手,从传统的“讲授—示范—实操”三段式课堂向“实战”模式转变,吸引学生投入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中。
“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是高职院校对我校学生最多的评价,”刘军说,“进入高职院校后,我校学生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状态。”
为深化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高职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为未来做好规划和准备,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合作,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育人方法、课程设置、递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规划,以避免高职院校教学阶段的重复培养,帮助学生做好长远规划。
目前,学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分别被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为“3+2”一体化培养特色专业,为后者输送了大量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优质生源。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负责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着力开展“厂史厂情教育”,定期组织学生进企业,沉浸式感受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同时,学生们还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大国工匠、技术专家的亲自指导,近距离受到职业素养的熏陶。
2022年初,24岁的焊接专业毕业生蔡春波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参加工作的两年间,他完成多项公司级科研试制项目焊接任务,多项工艺、方法申请专利。“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就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因为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改变你的命运。”蔡春波说。
蔡春波并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第一位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的毕业生,2021年,毕业生高磊就已获得这一荣誉,并于2022年获得“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企业成为技术骨干,走上各级技能大赛的舞台绽放光彩。”刘军说,“昨天的校园小工匠,正在成长为今天的国家大工匠。”
“中职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人才。多年来,我校坚持把国防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刘军说。
包头兵工企业众多,兵工文化与学校国防教育相融合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坚持“双转化”原则,一方面将国防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引入课程体系,并将其与职业技能的提高相结合,着力培养有国防情结、有理想信念、有文化基础、有专业技能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致力于退役兵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校企合作平台优势,助力退役士兵完成从士兵到蓝领工人的职业转化。
本着“以军养德、以军促智、以军健体”的指导思想,学校推动国防教育基地进校园、国防教材进课堂,将军事训练、国防理念引入教学,将军事管理相关条例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发展注入“强心针”。同时,“兵源基地进校园、兵工文化进课堂”措施也有助于学校实现“德技兼修,身心健康”的培养目标。
从宿舍整齐的“豆腐块”到操场上军容齐整的跑操队伍,从激情洋溢的国防演讲到不怕苦不怕累的军体训练,国防教育已经渗入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系统的国防教育,学校已成为包头军分区兵员培养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数年间,学校向军队输送了大量高技能、高素养的优质兵源。
在退役士兵职业转化方面,学校专门为退役士兵开设机电、机械等专业的培训班,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开课前,教师们与退役士兵充分交流,了解其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针对性设计培训方案。此外,学校还与兵工企业合作,共同对退役士兵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行业、紧跟需求、提高技能,为其就业开辟新出路。作为自治区和包头市退役军人培训示范基地,学校帮助了大量退役士兵转变为优秀的技术工人。
“坚守是职教人的本分,奋斗是职教人的秉性,赏识是职教人的情怀。”刘军提到,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不足、中职学校办学定位不清晰、中高职贯通培养渠道不畅、现代职业学校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中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坚守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升学与就业的类型定位,在实践中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战型人才培养,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