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领跑高标准 低碳助力高质量

2023-02-26 02:27本刊编辑部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标准化绿色体系

本刊编辑部

2023年3月30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的指导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标准化大会绿色低碳标准化会议暨第八届绿色生产与消费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有关政府部门领导、科研院所、学协会、产业界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巡视员付文飙,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宿忠民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主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致辞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展现全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和信心。充分阐释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表现出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央层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重大论题,部署重点工作。各地方各有关部门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完整1+N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和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和政策,明确推进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二是攻坚任务扎实推进,大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实施煤电基础节能降碳改造,树立能效标杆,推动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进城乡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的来看,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三是技术能力不断增强,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双碳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绿色低碳交易体系,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基础和制度保障更加简洁有力。

党的二十大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明确部署,为做好双碳工作提供了四项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流、增长,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生态碳汇、绿色金融,以及生产消费流通等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和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实际支撑双碳工作的国家标准已有800多项、行业标准700多项。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能效标准的技术指标正在更新、部分双碳标委会需要进一步强化等。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对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双碳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也已明确,希望专家学者紧密围绕绿色低碳标准建设目标要求,加快能源生产、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企业和产品碳排放核算等领域标准,持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抓好标准体系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加快完善标准化相关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巡视员付文飙致辞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积极推进双碳领域标准化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好坚实的标准化支撑。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我们联合发改委等9部门印发了实施方案,为双碳标准化工作制定了时间表和施工图、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推进形成双碳国际标准转化清单和孵化清单,提升国内外一致性程度。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落实举措。聚焦钢铁、水泥、化工、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稳步推进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持续开展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能耗限额提升,及重点用能产品的能效升级工作。

在积极参与30余项国际标准制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欧标准化工作组,东北亚合作会议,金砖国家碳達峰、碳中和标准化研讨会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和多双边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国际合作。

三是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工作质效。积极培育双碳领域团体标准,已经发布的团体标准有363项,涉及汽车、钢铁、太阳能、循环经济等60多个领域。以76项团体标准为基础提出国际标准提案。29个省市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地方标准1350余项。其中,节能降碳增效和能源绿色转型的标准分别达到700多项和150多项。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在节能、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消费品等领域有320多家企业、600多项标准被评为领跑者。

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全面落实好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双碳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标准化工作,发挥好技术支撑、创新引领和国际合作等重要作用。

一要瞄定实施方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统筹推进,着力打造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参与的双碳标准化工作格局,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标准更新升级,确保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要积极推动双碳国际标准制定与合作交流,基于我国在碳捕集与封存等领域技术优势,推动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推动在金砖国家、东北亚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对话,加强双边合作机制下的双碳交流。

三要持续增加双碳先进团体标准的供给,推动社会团体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对接重大工程和贸易,推动以先进团体标准为基础的提案,为各领域绿色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标准支撑。

四要强化双碳标准实施工作,要在强化国家标准实施评价的基础上,引导企业积极制定和执行更高水平的绿色低碳标准,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对标达标活动,加入双碳领域标准领跑者行列。

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形势下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后期,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异常艰巨,面临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

第一,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战略是实现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战略通过从绿色低碳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和管理标准化五个方面进行的布局,推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绿色低碳能源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核心,能源结构需要更加合理,同时要兼顾绿色转型发展与保障能源安全,需加快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等领域标准制修订,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绿色低碳经济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中国正处在综合实力跃升期,发展方式转型期,绿色低碳经济对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绿色低碳经济标准化需要开展高耗能产业标准提档升级行动,全方位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工作,以此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第四,绿色低碳社会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支撑,绿色低碳社会标准化可以从绿色思维、绿色理念上改造城市生活,打造绿色低碳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绿色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绿色低碳环境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目的。绿色低碳环境标准化需要健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完善污染防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标准,以标准化助力构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打造优良的居民生活环境。

最后,绿色低碳管理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效保障,绿色低碳标准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绿色金融等绿色低碳管理标准化作用,保障我国绿色低碳顺利转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宿忠民致辞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碳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主要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近年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绿色低碳标准化方面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一是发挥标准化的智库作用。我院支撑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节能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标准。

二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参与中国工程院2035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围绕能源、水资源双控,碳排放交易,产业链循环利用,环保设施等重大需求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攻关。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制定ISO14100《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项目、活动和资产环境准则指南》、ISO17741《项目节能测量、计量和验证通则》等国际标准。承担ISO/ TC207、绿色金融联合工作组召集人等15个关键岗位。

四是做好政府的助手。支撑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成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梳理双碳国家标准1800余项、行业标准2300余项、地方标准1900余项、国际标准2800余项。持续推动能效标识制度不断完善,备案企业2600多家、产品型号314万多个、检测实验室1700多家,据测算能效标识制度平均每年可节电超过1700亿千瓦时。支撑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了21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承担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机构,推动重点领域扩大至240项,已联合发布近500项领跑者评价团体标准,累計发布涵盖1900多家企业、3100多项标准的领跑者榜单。

下一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双碳工作部署要求,在各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标准化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是落实双碳标准体系建设重点任务,重点支持支撑开展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有关双碳标准强基行动、百项节能提升行动、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等重点任务。

二是加快推进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加快研制一批重点领域节能标准,稳步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耗限额要求,持续提高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的水平,不断扩大能效标准覆盖的范围。

三是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不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制造标准,加快统一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支撑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标准化建设工作。

四是持续开展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标准研制,推动领跑者制度进一步落实,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健全二元标准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宪庚

我报告的题目是《健全二元标准体系 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个项目是工程院的战略项目,名为《2035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社会发展全局,重点研究标准化如何支撑紧急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重大任务的落地实施。

通过研究,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绿色低碳标准缺乏顶层设计,部分领域关键标准缺失,政府主导与市场制定的标准发展不协同。

二是绿色低碳标准与科技互动机制尚未成形,标准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绿色低碳标准实施效果有待提升,监管有效性不足。

四是綠色低碳国内国际标准协同水平有待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体推进的模式还不成熟。

五是在基础领域尚未建立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缺乏配套的标准规则。

下面介绍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项目首先研究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二元标准体系,统一指导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发展。研究提出了多层次、全覆盖、多维度的碳达峰、碳中和二元标准体系框架。包括碳减排等四个板块,全面支撑能源、公约、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林草、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同层面主体的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标准体系的第一个板块是基础通用板块,主要是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碳监测核算核查、低碳管理及评价三个部分。

标准体系第二板块是碳减排板块,主要包括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兴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生产和服务过程,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标准。

碳清除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路径,二元标准体系超前部署了碳清除板块即标准体系的第三板块,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碳捕集和储存等重点标准。

第四个板块市场化机制,主要包括绿色经营、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标准。

研究的第二部分是重点分析政府颁布标准任务。绿色低碳转型二元标准体系建设中,政府颁布标准主要是强基础、严底线。强基础是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政府颁布标准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碳排放核算核查、温室气体减排、碳排放强度、产品碳足迹、节能、协同降碳、低碳管理及评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低碳技术等11个方面。

研究的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工作任务。在构建绿色低碳转型的二元标准体系过程中,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任务是提升质量和促进有效应用。

在提质量方面,重点是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动发展。首先分析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围绕零碳电力能源技术、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燃料原料与过程替代技术、CCUS碳汇和负碳技术、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需求。

在推动市场制度制定标准有效推广应用方面,需要促进高质量绿色低碳团体标准的有效运用,完善绿色低碳团体标准推广运用机制。

绿色低碳转型二元标准体系建设的最后一个重点任务是国际国内一体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这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稳步推进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措施。根据政策、技术进步、产业标准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比如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也包括碳排放监测、数据验证、质量保证、碳足迹等碳排放基础领域。

研究还提出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基础作用,积极应对绿色低碳贸易壁垒的工作建议。下一步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完善碳市场及其标准体系,形成显性碳价。

二是先进绿色低碳标准引导企业加速脱碳。

三是加快补齐重点行业和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短板。

四是提升重点产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重点标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主动与国际接轨。

五是开展绿色低碳产品标识、碳排放数据库、碳排放基础研究,确保数据安全。

六是在绿色产品评价国际标准中,增加低碳属性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完善应对手段。

最后,针对二元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六项政策建议:

第一是我国应尽快建立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

第二是建立多层次、全覆盖、多维度双碳二元标准体系。

第三是推动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第四是健全绿色低碳前置性标准制定实施监督评价地方管理机制。

第五是加快提升重点领域绿色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

最后一条建议是加快推进统一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制度。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 王赟松

2月6日,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强国征程上做出一项重大的质量部署。可以说在我们改革开放史,在整个质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我们质量人也是巨大的鼓舞。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分为四大板块,1.5万字,32条。为了实现质量强国,要完成八大任务、七大工程。重点任务简单概括为三大体系: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治理体系。七大工程主要使纲要更具可操作性。

我们下面要做几项工作,希望大家能够关心质量,也支持质量。

一个是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提升行动是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一个核心内容。为此,去年10月18部门印发了质量提升方案,我们下一步将按照纲要和行动方案,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质量提升行动当中来。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质量基础建设。我们正在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并制定相关政策,希望能够推动无形资产尽快增值、做大做强。同时开展质量基础能力指数监测,联合国工发组织此前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质量基础设施报告》,报告称中国的质量基础设施已经是全球第二,第一是德国,第三是美国。我们正在建立高效质量课程和设施来推动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个方面是财税政策。质量发展这么多年,国家投入非常大,但是真正面向企业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江苏的质量贷,对中小企业、质量好的企业,政府去担保贷款。我们正在协调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把质量要素纳入优质优价的采购行列。还有质量精密性统计分析,引导要素向质量精英产业集聚。我们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更优质的要素投入质量,使我们的质量更高。

数说高质量:“领跑者”年度报告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 林翎

2018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这项制度的实施,是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次发布在100个领域开启企标领跑者制度。2021年、2022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标准计量实施方案,以及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进一步提高工程服务质量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和关于新时代品牌推进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陆续发布,从中都可以看到推进实施领跑者制度的要求。

为此我们研制了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标准,其中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一是基础指标,涉及产品要满足最基本的安全、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这是底线。二是核心指标,是每一类产品或者服务与质量相关的性能和功能要求,核心指标分成五个等级,五星级就是行业标杆。三是创新指标,反应各类产品特殊的功能。以电动汽车为例。基础指标给出了人员触电、功能安全等要求;核心指标给出了动力要求,含百公里加速、续航里程、电能能量消耗等,核心指标分为三个水平,购车时只要问几个指标是什么层级,就会明白买的是什么水平的车。创新指标则给出了续航里程衰减要求、能量消耗率、30分钟充电效能等,有了这些指标,买车的时候一看就知道了。

通过这套标准,一方面指导各个行业和产品编制标准,另外,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重要依据。第三对标领跑者提高质量。目前这套标准已经发布了500多项,汇集了国内顶尖研究机构、检测机构、认证机构、龙头企业一起参与,500多项标准集聚了54家社会团体、120家评估机构、2411家企业。

2021年开始我们启动了服务领域标准制定,涉及到物流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养老服务、物业服务,还有汽车维修、汽车救援等。

2022年,有33家央企、78項标准进入榜单;民营企业中有361个产品类别的723家企业、1072个企业标准进入榜单。上榜企业中有超过60%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说明先进技术才会产生先进标准,才会有先进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从去年开始研究在绿色低碳领域实施领跑者,首次与阿里进行合作。141类涉及绿色低碳指标领跑者的标准纳入了阿里的采信库,涉及到39类绿色低碳领跑者。

2023年,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加速推进领跑者标准研制,希望能够覆盖更多的产品。二、加快扩大领跑者的认证范围,现在正在向新能源汽车、家电和商用智能领域拓展。三、加大推动绿色政策的支持力度。四、启动绿色低碳领域领跑者。五、构建媒体宣传生态圈,帮助领跑者企业宣传产品和技术。最后是探索创新市场化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来推动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

塑料污染治理需大视野大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我们要看塑料污染防治工作必须从历史角度来看。

20世纪70年代,在城市垃圾焚烧气体里面发现了污染,塑料焚烧成为社会的公敌,因此也成了这个世界难题。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有些地方开始尝试可降解式塑料袋,但因为技术不成熟,可降解成本比较高,可降解塑料袋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在2015年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一起为重要议题。2018年我国已经开始了塑料管制,包括垃圾分类,那个时候塑料袋的使用和废弃就少多了,很多就进入到了垃圾回收系统。

2018年至2019年,中央包括国家发改委出台很多文件,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的治理,提出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

未来来看可降解塑料制品还是有空间。

按照碳中和要求,206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煤炭、石油这些消费比重会大幅下降,那时作为煤化工、石油化工的产品,塑料袋的生产也会得到大幅的缩减。我们现在虽然强调加强不可再生塑料袋的回收,但是从长远上来看,我们必须加强可降解塑料袋的研制,做好基础性储备。可降解塑料袋在2030年以后肯定会得到大幅增长。在这个时期我们建议实事求是、稳中求进。但是重点还是要加强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利用。

促进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和几个部门也强调这一点。要处理好四个问题。

第一是在回收环节,虽然塑料制品可再回收,但是回收成本太高,要把补贴和收取的费用专门用于增强再回收的积极性。

第二,增强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与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未实现有效链接。我们现在买的塑料袋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可降解哪个是不可降解,最后在家庭回收装垃圾一丢就在丢在一起了。目前我们管理上要跟上,首先标准要跟上。

第三,在回收环节,缺乏专门的回收体系,特别注意要把可降解塑料袋和不可降解塑料袋区分开。

第四,提升效益,要加强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从绿色、循环、低碳三个方面提高综合绩效。

欧盟碳关税及其应对措施的思考

欧盟中国商会碳市场工作组主席 刘恒伟

目前来看欧盟的碳市场最近刚通过改革的方案,基本上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一是改革当前欧盟碳市场,提出碳关税的概念。碳市场改革方向确立了更高的目标,由开始计划到2050年减排43%,现在要提高到62%;碳市场的配额,开始有一些配额是免费发放的,现在是逐步收紧。2004到2030年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在递减。总体来说减碳的目标更高、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

为什么提碳关税?以前欧盟有一个碳市场,在碳泄露、碳成本的约束下,一些高碳企业会选择搬迁到欧盟以外去,以规避欧盟的碳政策。还有一种方式,比如欧盟以外国家生产的高碳产品,也出口到欧洲去。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欧盟提出碳关税,只要进入到欧盟市场中,都要缴纳碳关税。目前相关立法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到2026年,开始逐步收紧,到2034年基本上全面实施。

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对欧盟碳关税做过一些分析,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来看,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大概是1.8%,这是2019年的数据。

受到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是钢铁和电解铝,这两个行业加起来是62亿欧元,化肥是第三位。我们现在90%以上的电解铝出口到非欧盟地区,钢铁也是类似,所以受影响不是很大。

另外,我想谈几点思考。第一,虽然碳关税可能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但碳关税只是碳市场中很小的一个环节,欧洲碳中和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而且一直在持续收紧。当今世界500强企业,基本上都已经提出自己的净零排放目标,你如果不做的话,就会被排除在供应链体系之外。

其次是标准的问题,中国的商品收碳关税基于什么标准?这个标准与欧洲的标准是否对接?是否协调?从欧洲角度来说是否承认中国的标准?所以国内国际标准的协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跨国公司设置在中国的工厂,其合规要求是要与总部协同的。如果国内标准没有与国际标准协同,工厂就要做两次工作,是双倍成本。

国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新建一个工厂申请能耗指标,如果工厂采用的能源是风能、太阳能等绿电,能不能转化成碳的指标?能耗指标之间由不同政府部门负责的,这就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市场,能不能打通它?

现在很多企业讲碳达峰、碳中和,讲ESG,但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最简单的就是从E开始,即先把碳排放核算出来,然后再设定目标、制定战略、明确行动方案、跟踪进展、信息披露等。

從电子电器制造业看欧洲可持续产品的生态设计法规

欧洲电气电子行业机构总经理 王旭

此前,欧盟发布了绿色协议,目标是使欧洲成为第一个气候中和的大陆,其中包括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多项行动计划。

欧盟做过一个调研,高达80%的环境影响是在设计阶段产生的,为此欧盟要修订生态设计指令。在生产设计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一扩大产品范围,即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都要符合生产设计指令。二是不仅要求能效指标,还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碳足迹、环境足迹等。并且提出产品信息数字化,每个产品组都应该有一个唯一的数字产品护照,以此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也可以追踪所有产品的环保情况。

生态设计能改变什么?仅在2021年按现有的生态设计要求,就为消费者节约了1200亿欧元,而且还节省了 10%的能耗,预计未来,会覆盖65%的欧盟相关产品的温室气体和颗粒物排放、70%欧盟相关涉及资源枯竭的产品。新的生态设计能够带来更加巨大的环境效益,并将满足2050年的环境目标。

下一步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以现有生态设计为基础,第二是扩展生态设计方法。

第一条非常明确,立法框架与之前一样,即总体综合立法要求+产品组。每个产品B2B、B2C的要求不一样。法案强制要求政府在开展公共和绿色采购的时候,必须是符合这一要求。第二条是指此前生态设计要求只包括能效指标,现在扩大了范围,包括材料效率、资源效率等。

国内外ESG标准化进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社会环境治理协调委员会(ISO ESG-CC))委员/ISO气候行动项目协调员 张晓昕博士

ESG是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英文名词的首字母缩写,我们不仅要关注到企业财务的表现,还要关注它在社会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识,从而更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当中。

ISO也注意到了ESG在可持续发展当中起到的作用,所以在2021年6月份成立了一个ESG战略咨询组,主要研究ISO在ESG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且向中央秘书处提出工作建议。

ISO的目标是构建全球统一的ESG报告框架以及指标体系。近期目标是要在今年联合国大会上发布关于ESG相关标准化的文件。

下面回顾一下我国ESG进展。2016年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这是全球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为ESG工作奠定了基础。随后证监会、发改委都陆续发布了关于ESG信息披露、可持续金融相关方面的政策文件。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2025年底之前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的文件。另外国资委以及发改委分别针对央企以及民间投资,提出在ESG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

在ESG标准化研究方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积极参与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围绕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基于我国ESG实践,借鉴国际主流ESG框架,构建相应信息披露的框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当前ESG标准化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统筹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标准对政策支撑作用不够。ESG涉及到方方面面,缺少了机制的协调,导致国家标准尚未出炉。而现有的20余项团体标准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

第二,ESG关键标准缺失导致标准适用性不强。现有标准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内容交叉重复。企业应用这些标准时会产生困惑,无从下手。

最后,在国际层面上我们没有形成统一ESG框架信息披露标准。全球现在约有500多家评级机构,他们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导致他们的评级结果之间也缺乏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在此提出几个建议。第一呼吁尽快建立ESG标准协调机制,推动形成统一协调的ESG标准体系。第二,进一步加强ESG政策衔接,特别是涉及到绿色投资、绿色金融、转型等方面。标准要和相关政策配套衔接。第三加快ESG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如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要求、验证等,这是为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提供依据。第四,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支持ESG国际标准化工作,把中國一些好的实践和案例推到国际上。第五,建议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以央企和上市公司为范本开展试点,进一步提升标准适用性和标准质量。

产品节能减碳量方法解读及标准发布

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7)秘书长徐秉声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绿色和低碳越来越成为一个时尚词汇。什么是绿色低碳的产品?在相关国家政策文件中给出了要求,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统一绿色产品的体系。在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中,也提到了提升绿色产品的供给,包括在政府采购当中的比例。在其他相关部门文件中也提出加快构建统一绿色产品的认证与标识体系、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等相关要求。

在国办文件82号文指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协调技术内容的研究,统筹推动绿色产品国际标准化和标准实施应用。我们研究构建了绿色产品标准体系,绿色产品评价、支撑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框架下,我们围绕绿色设计、生产,包括包装、消费和供应链等不同方面,给出了支撑绿色产品发展的保障和技术支持。

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1项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其中涉及到纺织品、日常消费品等。还有15项国家标准正在制定当中,涉及到办公用品,及其他产品。

随着双碳提出,我们的评价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在原有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环境属性、品质属性这四个属性基础上,推动通则的修订,增加了低碳属性,我们希望从五个维度提供给消费者安全环保、绿色高端低碳的绿色产品。

融合绿色产品和领跑者相关工作,我们发布了绿色低碳领跑者的榜单,把产品达到一级水平、且符合绿色低碳属性指标形成绿色低碳领跑榜。

下一步即将启动22项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制定工作,涵盖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产品。

另外,我们开展了减碳量系列标准工作,希望通过减碳量系列标准发布,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更多低碳产品的积极性,为ESG相关工作提供支撑。

目前,我们对减碳量分为项目层面和产品层面两类产品。项目层面现阶段发布三项基于项目温室气体减碳量技术规范,我们更多以团体标准形式推动项目层面减碳量标准制定。

产品层面分为用能产品和非用能产品,用能产品发布了9项团体标准,在制定当中有新能源汽车和空调两项。对于非用能产品我们也做了尝试和探索,推动了包装产品和纺织产品的工作,两项标准已编制完成,给出了评估范围如何来确定,比如纺织产品可选择市场占比最高的聚酯,配套给出相应计算方法。通过非用能产品标准的制定,希望能够推动更多产品层面减碳量标准的输出,以此推动绿色低碳的消费。

猜你喜欢
标准化绿色体系
绿色低碳
标准化简述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交通运输标准化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