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欣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加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内市场得到了拓展,一方面我国各类市场主体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央企作为我国市场主体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造、电力电网、石油能源、移动通信等行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维持我国民生稳定的支柱企业,因此央企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随着经济市场化体制的改革,央企的生产规模也得到了不断扩张,针对内部分散的生产要素、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下行的经济压力,央企亟须构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我国大部分央企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体系建设的基础,导致其在运用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阐述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反思当前我国央企在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基于问题探讨我国央企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新思路,以此推动我国央企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央企
当前我国大部分央企仍然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导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缺乏规范有序地引导。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央企缺乏制度体系构建的意识,盲目对企业内部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导致内部管理不全面、不到位,无法促进央企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进一步探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至关重要。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便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各种财务管理手段、優化管理方法或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控制,使企业内各要素的发展方向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与此同时,通过管理人员对于单位内部各要素进行动态化的监管监测,及时发现日常经营和履行职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影响单位经营发展的潜在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传统的风险管理并不具备全面性,其更加侧重于外部或内部某一方面的风险管理,随着当前市场形势复杂,全面风险管理被逐渐运用的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与监控,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所有潜在风险,评估每种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并确定其优先级,基于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为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预警风险的发生。
同时通过信息数据的全面统计和精确分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可靠支持和有力保障,使得管理人员更加了解企业内部基层的具体情况,以此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二、央企做好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当前大部分央企受制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导致其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型,从而降低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而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一方面,其全面性能够有效加强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环境的联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有效防范企业内部因沟通欠缺导致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规范性通过构建体系、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有效规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使得企业内部有序生产和有效管理,促进央企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二)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充分调研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情况,对于资源使用超支的生产环节削减其资金分配,要求其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针对部分生产部门生产资源分配不足,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管理部门提高对该部门资金的分配,提高其生产质量。通过系统化调节央企内部各个环节和部门的资源分配,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三)有利于推动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作为复合型管理手段,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的信息数据调研,同时利用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促进各生产要素有序发展。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优化自身资源分配,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央企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一)内部监督不到位
一方面,一些企业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和组织体系架构。企业在进行内部监督时由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履行监督的职责,然而企业的领导没有意识到监督的全面性,只注重了管理部门对于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的监督,但忽略了对于管理部门的监督,没有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也无法使上级领导第一时间了解到生产基层的实际管理情况。
另一方面,监督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部分企业出台了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监督,但其监督制度中的大部分内容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监督的范围、目标、程序、方法等等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之所以当前监管制度相对落后,是因为部分企业的领导层片面地认为构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便可以一劳永逸,但是疏忽了对于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落实的监督,因此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内部控制评价难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评价也是对于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落实和执行工作的评估,通过对其内部控制的评价和评估,能够使企业管理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落实和执行的不足和漏洞,以及基于内部控制在央企内部的问题,例如,部分央企通过评价能够反映出内部控制的管理内容不适配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过高,那么在后续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对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进行调节,使其适应于企业当前的发展。由于当前大部分央企的管理人员缺乏对于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识,加之缺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向和思路,导致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难以展开。
一方面,部分央企的管理人员通过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部门内部自评的方式,开展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大部分部门由于态度敷衍,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没有客观地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
另一方面,部分央企的管理人员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于各部门内部控制落实的考核内容过于浅显,无法深刻反映工作具体落实效果,导致内部控制评价难以落到实处。
(三)企业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
央企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影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执行,同时也会决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具体效果,从目前我国央企的情况来看,其内部的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一些企业内部缺乏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文化宣传,导致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由于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认识的缺失,导致其在管理过程当中无法有效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部分央企的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并不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只需要照搬其他优秀企业的制度内容就可以,其并没有深刻理解到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刻内涵,没有将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构建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
(四)风险评估不及时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央企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仍然采用延时评估的方式,即在完成生产或管理工作后对该段时期的工作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者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尽管这种风险评估的模式能够起到风险应对的效果,但是其对于央企整体的管理风险的评估并不及时,无法起到风险预警的效果,同时也制约了全面风险预警体系的完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央企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士,目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对于风险的评估工作,不仅要求相关企业立足于企业生产发展实践,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外部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全局观。而大部分央企由于管理人员素养的不足,导致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时实施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央企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严格遵循四大原则,合理落实内部监督
首先,监督部门应坚持合法性。所谓合法性便是监督部门在监督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业务部门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央企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同时依据内部的监督制度内容进行有效监督,切忌监督的主观性,保证监督依法、管理依法,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落实。
其次,在进行监督过程中应遵循经常性。监督的经常性是指央企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过程中应该提高监督的频率,实施动态化的监督和实时监督,保证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都能够在监督下进行,有效落实监督内容。
再次,在实施监督工作时应保证全面性。部分央企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过程中,只重视对于部分重要的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但疏忽对于企业内部整体的监督,导致监督落实的不全面、不具体,因此监督部门应加强同各个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建立稳定的监督联系,使得监督工作的落实更加全面。
最后,在进行央企内部监督的过程中,应坚持公正性的原则。监督人员应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充分认识到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在进行监督过程中坚持监督的公正性,不徇私舞弊或徇私枉法,以此提高企业内部对于监督工作的认同。
(二)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力度
当前大部分央企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其评价的力度不足,导致内控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优化和改善,因此提升内部控制的评价力度至關重要。
在提升评价力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进行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评价时,可以采用部门之间交叉评价的方式,在交叉评价的过程中采取随机乱序和匿名评价的方式,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有效规避部门自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随机交叉评价能够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央企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当前企业内部在进行内控工作时存在的不足和漏洞,以此在后续内部控制的管理过程中,调动内部各部门优化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央企管理人员在制定评价指标时,不能够只是浮于表面,应付交差,应该更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可以将评价指标立足于企业发展的目标,使内部控制顺应企业的发展目标,促进企业长效发展。
(三)提升重视程度,把控风险问题
央企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央企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和质量。
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了解有关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基于此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在企业内部推进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其次,企业管理人员应动员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学习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使其认识到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发展、生产和管理的积极意义,提高其落实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央企的管理人员应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问题,及时分析当前市场经营环境,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遏制风险问题的产生。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在央企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管理体系的构建,央企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起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内控工作的作用,把控风险问题,从而推动央企的持续发展。
(四)及时实施风险评估工作
央企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时,应摒弃传统的延时风险评估模式,而应该运用提前或动态的风险评估方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提前调研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的信息数据,基于信息数据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分析,评估后期生产管理过程中各部分可能存在的生产风险和经营风险,提前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督促相关部门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模式,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与此同时,提高对外部风险评估的能力,及时对央企的外部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例如,部分央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资对于企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及时分析外部风险因素和市场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央企投资和融资的警惕性,更谨慎地进行投资和融资,有效遏制风险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五)改善央企内控环境
改善央企内控环境,是促进央企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因此改善内控环境意义重大。
首先,央企的管理人员应树立改善内控环境的目标,将其当作是推进内部控制落实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不断强调内部控制的内容,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加强企业内部整体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企业领导管理者也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其次,央企应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于内控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当前大部分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人工管理的阶段,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同自身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整合,不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引进信息化技术和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提升了央企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水平,以此优化内控环境,将促进内部控制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提升我国央企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外部市场环境对于我国央企内部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央企也具有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内在要求。尽管当前我国央企在构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通过加强内部监督、完善评估考核工作、改善内控环境能够有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秦永平.SX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1.
[2]张娟娟.吉祥航空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
[3]庞洁峻.国有企业应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可行性探索[J].全国流通经济,2020(32):21-23.
[4]王立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测度及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