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常玲
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互助 810599
羊小反刍兽疫2007年传播到我国,属于国家一类特别重大疫病,也是世界上的A类动物疫病,危害很大。现阶段主要防控手段为疫苗接种,养殖户要密切关注此病,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如果发现有该病发生,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并且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避免养殖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引起羊感染小反刍兽疫病的直接原因是健康羊只感染了小反刍兽疫病毒,该病毒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中的一种,其特性类似于牛瘟病毒、犬瘟热病毒。病毒形状多呈表面凹凸的球形并且带有囊膜,个体直径130~390 nm[1]。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主要感染羊呼吸道、肺部、消化道,引起这些系统组织的病变、坏死,往往诱发肺炎、胃肠炎。该病毒对高温环境较为敏感,70 ℃左右即可灭活,对强酸强碱消毒剂高度敏感,常规消毒灭活效率很高。
当健康羊只养殖活动环境较差时,极易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导致发病。羊舍内的粪污,吃剩草料,未饮用完的水,受污严重的地垫等也会直接导致舍内病原微生物异常增殖,诱发小反刍兽疫的发生;圈舍内养殖密度过大,极易导致空间拥挤,再加上部分圈舍通风性差,内部空气流通性差,造成健康羊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进而诱发疾病;羊群活动的场所消毒次数不足或消毒质量不高,容易造成环境中小反刍兽疫病毒活跃,给羊只健康带来威胁;羊只因引种、贩卖、送屠、等渠道流通,流通过程中如有病羊,极易造成疫病的大面积扩散和流行。
正常科学的饲喂是保证羊只摄入营养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根本,如果投喂的饲草、精料、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不足或配比不科学极易导致羊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进而容易生病;饲养员投喂时间、间隔,投喂量,没有出现定时定量,极易导致羊只饥饱不均,异常进食,这些都会影响其健康发育。
羔羊、妊娠期母羊、刚去势公羊及患有其他疾病的羊只[2],这些个体自身免疫力较弱,对病毒的抵抗力不强,环境中如果有小反刍兽疫病毒,极易优先侵犯这些类型羊只,导致疫病的发生、蔓延。
羊小反刍兽医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气温刚回升时,夏秋多雨季节是该病高发期。春季回暖时期,羊群吃了一冬干草料,正是膘情弱、自身免疫力较低时期,春季冷暖空气频繁更替[3],尤其气温回升,病毒蛰伏一冬重新活跃,导致春季容易染病;夏秋季节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潮湿,细菌、病毒的增殖迅速,这也大大加大了羊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概率。
小反刍兽医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羊、牛、猪、鹿等均可感染,但羊是最易感动物,其他小反刍动物感染该病毒后往往属于临床亚型,症状、发病程度都不甚典型[4]。羊类发病,山羊更容易染病,且绝大部分呈急性型,病起较急,症状严重,极易快速死亡;绵羊发病概率较山羊低,且病情较轻,致死率相对较轻,但病羊常成为临床带毒者;按月龄分,羊只8月龄以下因为抵抗力弱,更易感染且死亡率高,最高能达到100%。
羊小反刍兽疫主要传播源是病羊以及带菌羊,其他携菌动物也是传染源,尤其是感染后无症状动物传播性更隐蔽不易被发现,极易造成病情的扩散。该病主要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病羊的口鼻分泌物、眼泪及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会散布在周边环境中,导致土壤、空气、物器表明携菌,健康羊只接触后引发疾病;另外,产羔母羊如果带病给羔羊哺乳,携带病毒的乳汁进入羔羊体内,也可传播。
羊只发病出现最急性型的概率大,尤其是低龄段羊出现最急性型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羊。疾病潜伏期很短,往往在数小时内症状就非常明显。病羊体温异常,升温明显,高者可达42 ℃,精神萎靡,喜卧不动,进食明显减少;病羊眼神迷离,被毛杂乱蓬松,没有光泽,眼睑流泪不止,口腔出现卡他性炎症,鼻腔出现脓性鼻涕,颜色发黄,许多症状类似感冒。随着病程的进展,鼻涕不止,颜色转淡,呼吸急促,口鼻伴有“哼哧”声音,心跳可达100次/min[5];在病毒的逐渐侵袭下,病羊出现口腔黏膜溃烂,溃处逐渐蔓延,鼻头嘴头糜烂。发病始病羊排便困难出现便秘,后期出现急性腹泻,许多病羊最终因腹泻过度机体缺水严重脱水而亡。另外,如果是妊娠期母羊患上该病,往往出现流产现象。
急性型症状常见于成年羊染病后,潜伏期较短,一般为3~5 d。病起之初,病羊体温逐渐升高可达40 ℃,精神不集中,站卧不安,低头耷耳,食欲不旺,喜饮水。其鼻头没有正常的小水珠,略显干燥,常伴有皴裂现象。口鼻、眼角分泌物较多,数日后出现堵塞鼻孔现象,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约为90次/min,口腔出现溃烂现象且日渐加重。随着病程进展,病羊排便频率加快,稀软不成型,且带有血丝,严重着排带血稀水便。后期病羊脱水严重,出现酸中毒,开始出现死亡情况。
患病羊慢性型症状多是有急性期症状转为慢性。病程较长短则10 d,长则数10 d。病羊初始症状很轻微,不易被察觉,随着病程进展,出现食欲不振,喜静不喜动现象,开始流鼻涕、咳嗽,眼睑潮红、流泪,体温异常,心跳加快,心跳可达80~90次/min,排便稀软、小便清黄,机体日渐消瘦。慢性型在老疫区常见,因为常年和病毒接触羊只对该病毒稍有抵抗力,所以病死率较低,但是该型羊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而且容易携带病毒,给健康羊群造成很大危害。
目前鉴于羊小反刍兽疫并无特效治疗药物,所以日常工作中积极预防控制是尽可能减少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羊群的圈舍及周边活动场所的粪便和尿液、垫圈草、吃剩草料与饮水等每天至少进行1次集中清理,确保环境干净卫生;清扫过后的圈舍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圈舍内要勤通风,保证干燥,避免过密的饲养密度,确保圈舍空气新鲜,圈舍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光照,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的滋生;炎热的夏季要做好通风降温工作,可以增加通风设施或者通过给地面喷洒凉水达到降温的目的,圈舍及活动场所周边可以栽植高大型树木形成绿茵,也可达到降温的目的,寒冷的冬季要做好门窗缝隙的打胶修补工作,避免寒风侵袭舍内羊只,门窗和屋顶最好加盖棉布或者薄膜,起到保温作用,条件较好的养殖场最好在舍内增设暖气设施,有效杜绝低温带来的危害。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间接确保了羊群免疫力的提升,减少了环境中病毒的存在,有效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
2)科学饲喂。饲草料等是保证羊只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根本,只有提供足够丰富的营养才能使羊只健康发育生长,有能力抵御小反刍兽疫等疾病的侵袭。不同生长阶段的羊只,要提供科学合理的配料,尤其是配种期种公羊、怀孕母羊、新生羔羊更要注意饲喂的科学性。配种期种公羊精神亢奋,射精量大,消耗高,配种前30 d就要加强营养,除了日常的饲草料外要额外提供高蛋白物,可以投喂2枚/d鸡蛋及500 mL/d牛奶,补充体力,提高精子活力;孕期母羊除了自身机体需要营养也要给腹中胎儿提供必要营养,所以尽可能提供营养含量高的饲草料,精料要保证500 g/d,草料要用多汁鲜嫩的青草或玉米青贮料,并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投喂,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生长;新生羔羊机体各系统还有待发育,尤其是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弱,需要从母乳中获得被动免疫,而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矿物质,所以初乳对于新生羔羊非常重要,羔羊出生1 h内一定要辅助其吃到初乳,在后期的哺乳中要做到定时、定量,切记饥饱不均[6]。
3)接种疫苗。及时接种相关免疫疫苗是羊小反刍兽疫主要防控手段之一。足月龄的羊只即可接种相关疫苗,首次接种后21 d及时进行二次接种加强免疫,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7]。常用的疫苗为小反刍兽疫疫苗,注射方式为:将药物按照说明书混合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 mL/头份,头颈部皮下注射。注意注射器和针头要一次性使用,避免混用,接种该疫苗10 d内不要再行接种其他种类疫苗。
4)严格引种。既往经验,引种也是造成小反刍兽疫传播的重要原因,引种一般为异地进行,羊只来源广泛,运输路径长,如果检疫工作跟进有所疏忽,极易造成疫病流行。所以养殖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避免异地引种。如确有必要异地引种,一定要在引种时检查相关羊只是否有检疫合格证书、疫苗接种是否齐备,引种运输中一定提前获取信息,避免途经疫区,引种回来的羊只一定要先隔离15 d后,充分观察、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喂[8]。
5)做好宣传引导。兽医站、检疫站等相关机构一定要做好小反刍兽疫相关危害的严重性、病因、防控针对性等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养殖人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程度,引导相关人员提高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1)严格落实防控制度。一旦养殖场有羊小反刍兽疫发生,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疫情相关地区养殖机构和监管人员一定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将小反刍兽疫作为重点防控疫病对待,要落实好动物防疫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度,将养殖机构作为第一防疫主体,对瞒报、漏报、谎报及滞后报告的疫情要严格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2)落实疫区划分。对于有疫情发生的区域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区域划分工作,迅速划出疫点、疫区、危险区域。疫点是指疫病发生的具体场所,可以是运输羊只车辆、养殖场、小农养殖户等;疫区一般是指特定疫点周围3 000 m的范围,危险区域指疫区向周围延伸100 000 m的范围。严格落实疫区划分能够最大限度阻断疫情进一步蔓延。
3)规范疫情处置。对于有相关疫情发生的区域,要积极、规范处置新发疫情,落实预案及指导方案要求,严格落实执行封锁、扑杀、消杀、运输、无害化处理等各项工作;对于新发疑似疫情的,在及时做好报告上报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做好送检等工作,一旦落实确诊,立即进行封锁、扑杀等一系列处置工作。及时管控疫区,暂停疫区一切活畜跨区域运转,防止出现疫情扩散;关闭疫区活体动物交易市场,同时禁止羊群出圈放牧,进行封闭式喂养;对疫区严密监管,无关人员、车辆等一律禁止入区,防止因人员、车辆的流动造成疫情扩散;防疫人员要严格落实防护、消杀工作,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规定;有条件的地区要对疫区受威胁较大羊群进行紧急免疫,使用免疫隔离设施,尽可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工作人员要在做好防护的条件下,做好排查、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工作,进一步消除可能的疫情隐患。
作为养羊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疫病,羊小反刍兽疫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威胁很大。针对该病,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从改善养殖环境,科学饲喂,接种疫苗,坚持自繁自养等措施着手,积极防患于未然。如果养殖场有该病出现,一定要及时、科学、严格地落实疫情防控制度,及时上报相关机构,严格落实疫区划分,疫区内禁止一切无关人员活动。要严格规范处置疫情,落实好扑杀、消杀、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尽可能将小反刍兽疫的危害降低,减少养殖损失,避免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