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军
陕西省镇安县回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 镇安 711512
牛支原体感染多由丝状支原体引发,因病原集中在肺部,可导致严重的纤维素性渗出,胸膜发生浑浊和黏连,故病理学上又称传染性胸膜肺炎[1]。临床以犊牛发病为主,成年牛也可感染,但不如犊牛严重。
丝状支原体是支原体的一种,多为丝状、球形或异形,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为120 nm左右,大的可达到10 μm以上,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表面缺乏坚硬的细胞壁,在生物学分类中高于病毒,低于细菌,主要以二分裂形式进行繁殖,也可以以出芽、分支以及球状细胞延展等形式获得子代体。体外培养对条件要求较高,须在含血清或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才能良好生长,生长速度缓慢,大约1周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透明,表面光滑,中心色暗,四周薄圆,形如“煎荷包蛋”样。实验室也可以将其接种在细胞中进行培养,但不一定都引发细胞病变,有些菌株可导致鸡胚的死亡。支原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但独立生存的能力较差,多需要依附病料组织中的营养才能保持生命力,独自存在的条件下极易死亡。紫外线、高温、高压、干燥等不良条件都容易将其杀灭。绝大多数消毒剂都对其敏感,兽医临床常用消毒酒精、碘伏、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甲醛、戊二醛、生石灰、漂白粉、苯扎溴铵以及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进行消毒和净化。
由于丝状支原体在健康牛体内也能分离到,故认为其为条件致病原的一种,机体正常状态下由于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通常不会大量繁殖而导致牛表现出肺炎症状。若机体因某种因素影响免疫力发生暂时性下降时,支原体便会乘机快速繁殖,同时刺激胸腔局部免疫组织而导致炎性渗出增强,肺、胸膜、支气管等因炎性反应而功能下降。肺功能下降可直接影响肺泡的氧交换,引发机体缺氧,心跳加速,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升高,机体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也会降低。胸膜炎症渗出增强后对肺扩张影响较大,一方面胸膜腔中的积液会使负压减弱,使得每次吸气肺扩张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积液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沉积在肺表面,对肺扩张和收缩时的弹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正常呼吸功能。支气管发生病变时管内会存在多量分泌物,导致管腔狭窄,气流进出受到影响,加剧了机体缺氧的发生,病牛表现出大力吸气和呼吸,持续气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症状明显的病牛会持续通过咳嗽、打喷嚏以及喘气等方式向环境中排毒,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隐性携带牛尽管体内也有病原体存在,但无症状表现的情况下传播力较弱。呼吸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途径,病原体能以尘埃粒子、气溶胶、飞沫等为载体进行传播。从近些年的报道统计来看,本病一般不发生大面积传播和流行,多以散发的形式出现,有些仅限于地区流行。由于支原体可以以条件致病原的方式存在,故临床上很难将其彻底净化。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秋冬季节流行更为严重,主要原因和该季节是犊牛出栏,并进行长途转运的时节,而长距离运输应激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异地运输也会加剧病原体的传播。另外,秋冬季节环境湿度下降,空气中尘埃粒子悬浮时间更长,更容易成为病原依附而扩散。除了长途转群外,天气突变、日粮变更、断水断料、高温刺激等应激因素也会诱发该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滥用时机体免疫力会下降,从而为该病的发作提供条件。饲养密度越大,牛相互之间接触的频率就越高,病牛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形式排出的病原体更容易被健康牛接触,该病更容易出现群发。
病牛早期体温升高,在40~41 ℃采食量下降,但未绝食,精神不振,喜卧地不起,反刍功能下降,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鼻孔中有浆液性液体流出,喘气粗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牛开始表现短而干的咳嗽,每次咳嗽都因疼痛而表现痛苦,鼻液增多,呈不透明的浓黄色,呼吸短而粗,精神萎靡,呼吸音不清脆,按压胸部有疼痛感。外表可见毛焦肷掉,表面无光泽,两个前肢张开,不愿行走,强制驱赶也仅能缓慢移动,体温升高至41 ℃以上,鼻镜干裂,眼睛发红,后期眼结膜发绀发紫。随着症状的加剧,病牛胸前、四肢开始有水肿表现,这是机体缺氧外加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肿胀地方按压可留指印。该病的病程通常较长,大部分表现慢性发病,长期采食不足导致体重减轻或增长缓慢,营养不良,在发病期间可视黏膜发绀发紫,耐过后表现苍白。粪便有时稀薄,有时便秘,部分牛还可能出现血便或尿血。大多数牛经过调理或抗菌治疗最终都能康复,只是康复周期较长,发病时间越久,康复后生产性能恢复得就越慢。少部分牛可因机体缺氧或发生继发感染最终死亡。
对病死牛尸体进行解剖可见病灶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鼻腔中有大量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口腔流涎,气管和支气管中有泡沫液体,有时带有红色血液。肺小叶肿胀,间质增宽,淋巴管明显扩张,肺泡中也有黏液填充。整个肺部有大面积的坏死区域,具体表现和纤维素性肺炎所处的不同时期有关,充血水肿期死亡的病灶部以充血和水肿为主,质地柔软,颜色红肿。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灶发硬,质感尖锐,颜色如新鲜的肝脏。灰色肝变期同样质地坚硬,但颜色转变为灰白色。整个肺表面被胸膜腔中的纤维素性渗出液包裹,发病时间久的渗出液中的水分可被吸收,留下一层纤维素膜。
预防牛支原体感染需做好场内消毒工作,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对牛群的影响,同时提升牛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尽管支原体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环境中生存时间短,极易死亡,但如果牛群中有病牛时,其会持续不断地排毒,导致老的病原体死亡,新的病原体重新排入,加强环境消毒有助于第一时间将环境中的病原体杀灭[2]。消毒方式以带动物为主,考虑到黏膜刺激性和时效性,建议选择0.1%浓度的癸甲溴铵戊二醛复合消毒剂或者0.2%过硫酸氢钾溶液。消毒时应重点在牛经常扎堆的区域,以及空气流动性差的牛舍死角处进行喷雾消杀。外来车辆要在场门口进行全车喷淋消毒,所经过的区域要在地面撒生石灰或漂白粉,之后再允许进入生产区。不同栋舍的饲养器具最好不要共用,日常使用频率高的用具闲置时可置于阳光下进行晾晒,通过紫外线和高温作用将表面微生物杀灭。因该病死亡的牛剖检时应远离生产区,尸体污染的地面用2%火碱溶液喷洒消毒。采集的病料在检查完毕后要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5 min以上再丢弃。所有生产区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管理制度,在牛出栏后对空舍进行全方位清理和消毒,避免对下批次牛产生影响。
应激是该病发生的诱因,该病流行的季节如果需要引种,建议选择距离就近的养殖场,减少长途运输应激刺激。如果引种距离较远,甚至路程超过2 000 km时,则运输前每头牛需要肌注5 mL的10%泰拉霉素注射液,或者在饲料中按照500 g/t的比例拌入20%替米考星预混剂,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运输过程确保“快”、“平”、“稳”。到新场后饮水中按照1 kg/t和500 g/t剂量加入电解多维和麻杏石甘口服液,以减缓运输应激的影响。炎热夏季注意牛舍的通风,发现中暑气喘可在体表浇淋温水,同时在饮水中按照100 g/t的剂量加入维生素C可溶性粉,连用5~7 d。饲喂要有规律,优选定时定量饲喂法,日粮变更时过渡时间不低于3 d,期间逐步提升新料占比,降低老料的比例。天气突变前做到未雨绸缪,尤其是气温骤降的情况下,务必做好必要的防风保温措施。不同栋舍需要固定饲养员,且在一个养殖周期内不可频繁更换饲养员。
兽医人员应加强巡场,发现可疑牛第一时间隔离诊断,如果确诊为该病,同群的其他牛可肌注泰拉霉素、泰地罗新、加米霉素或替米考星等药物进行紧急保护。健康牛群按程序接种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抵抗野毒感染,但接种疫苗时应选择和本地区流行株相同的疫苗株。为了提高牛群保护率,牛场建议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免疫。养殖密度对该病影响较大,200~300 kg的犊牛可按照10~12 m2/头进行规划,300~400 kg牛按照12~14 m2/头进行饲养,400~600 kg牛按照14~16 m2/头进行饲养,600 kg以上的牛需要按照16~18 m2/头饲养,条件允许时还可适当增大活动面积。外来人员禁止到生产区进行参观,不同批次和品种的牛不可混群,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单纯支原体感染通常不会引起过高的死亡率,多数牛因发病过程中出现继发而导致疾病加重,加上肺功能下降后机体缺氧严重,使得病死率上升,因此,该病治疗原则应以抗支原体、抗菌为主,同时配合对症治疗。根据临床经验,该病至少治疗一周以上才能彻底康复,为了降低传播风险,病牛需要进行单独隔离。
目前,对支原体抑杀效果较好的药物有泰拉霉素、泰地罗新、替米考星、加米霉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大观霉素以及泰乐菌素等。考虑到瘤胃中含有大量有益菌,不可使用口服剂型,加上病原集中在肺部,故而优选肺靶向性较强,同时还具有注射剂型的泰拉霉素、泰地罗新、替米考星和加米霉素进行治疗。尤其是泰拉霉素、泰地罗新和加米霉素为近年刚入市的大环内酯类药,几乎不存在耐药性,效果更优。泰拉霉素可按照体质量2.5 mg/kg皮下注射,用药一次药效可维持15 d左右[3]。泰地罗新按照体质量4 mg/kg剂量肌内注射,一次使用即可。加米霉素按照体质量6 mg/kg皮下注射,首次使用后间隔1周再用药1次巩固一下效果。替米考星对心脏毒性较强,临床禁止静脉注射,防止血药浓度过高而致死。可选用30%有效浓度的替米考星注射液,按照体质量0.033 mL/kg皮下注射,用药后注意观察牛的反应,避免出现中毒。
抗菌优选抗菌谱广,安全性高,同时药效维持时间长的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或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也可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肌注。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注射液建议按照体质量5~10 mg/kg剂量肌内注射,1次/d,连用3~5 d。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临床常见为2.5%油性混悬液,具有较强的缓释作用,肌注后有效血液浓度能维持72 h,推荐按照体质量0.08 mL/kg肌内注射,之后间隔3d再按同剂量二次用药,能有效抵御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感染。普鲁卡因青霉素属于缓释长效青霉素,肌注后可缓慢局部释放药物,临床按照体质量20 000 IU/kg肌内注射,1次/d,连用3d即可起到理想的抗感染效果。除了β-内酰胺类药物外,也可使用多西环素、土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病牛表现的具体症状进行改善。长期体温升高者可结合病牛体重大小,按照20~50 mL/头剂量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用药时需要注意单个部位注射剂量最好控制在10 mL以内,根据用量进行多点注射)。采食量严重下降的建议在饲料中拌入0.1%的红糖,同时提高豆粕比例,帮助补充能量和蛋白。有腹泻或便秘症状的牛可按照50~100 mL/头灌服益生菌液,菌种类以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等为主,菌浓度不低于106CFU/mL。严重呼吸困难的病牛也可配合氯化铵灌服,促进气管中渗出液的外排。出现心衰的牛可肌注安钠咖进行强心,同时注意补充无机盐和水,以提高救治率。
牛支原体感染在养牛生产中较为常见,如果场内经常不断有病牛出现,则建议采取措施对整个牛群进行净化。由于该病和巴氏杆菌感染临床表现相似,基层兽医很容易发生误诊,故建议兽医人员在治疗前最好通过咽拭子采集病料,染色后进行病原学观察,发现两极浓染的菌体则为巴氏杆菌。生产中对该病防控时最好采取综合性措施,因所有的单一措施都容易出现漏洞,只有多环节进行管理才能彻底将该病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