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录国
同心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 吴忠 751300
当前,制约同心县肉牛、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较多,例如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屠宰冷链深加工能力弱、饲草料价格高等外因和内因并存。而优质饲草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是草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同心县草食家畜饲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饲草需求量相应增大,饲草产量已无法满足草畜产业发展需求,草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总面积4 400 km2,辖7镇4乡1个开发区,142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约38.7万人。主要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夏秋短、冬春长。年平均气温为8.6 ℃,年平均降水量为272.6 mm。据同心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全县有农用地总面积约425万亩(1亩≈666.67 m2),其中:耕地总面积145万亩(水浇地48万亩,旱耕地97万亩),林地87万亩,草地305万亩,其他农用地84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5万亩,粮食总产量46.64万t,其中:小麦21.45万亩,玉米52.49万亩,马铃薯4.5万亩,小杂粮46.56万亩。年种植青贮玉米15万亩,优质牧草15万亩。
据同心县2022年畜牧业统计报表显示,2022年末,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其中存栏13.6万头,出栏9.4万头;滩羊(肉羊)饲养量达到235万只,其中存栏109万只,出栏126万只。肉牛养殖户1.7万户,滩羊(肉羊)养殖户2.2万户。现有肉牛万头养殖基地3个、千头养殖基地11个;滩羊(肉羊)5 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基地12个;肉牛、滩羊(肉羊)养殖示范村分别为11、12个;肉牛、滩羊(肉羊)村集体养殖基地72个;从事畜牧业合作社440家、家庭牧场227家;现有牛羊屠宰企业2家,小微精深加工企业4家。在优质的土壤、地理等环境条件下,生产的牛羊肉的肉质细嫩、劲道、无膻味、绿色、美味。
据同心县2022年畜牧业统计报表可知,同心县每年可产优质饲草(折合为干草)约17.6万t。全县苜蓿留床面积达9万亩,种植区域位于下马关镇、韦州镇、预旺镇、田老庄乡、张家塬乡、王团镇7个无补水条件的耕地里,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可生产青干草2.7万t;全县青贮玉米种植面积7.6万亩,可加工全株玉米青贮26.6万t,折合干草8.9万t,种植在扬黄灌区的韦州镇、河西镇、丁塘镇、石狮开发区; 全县种植燕麦、草高粱等一年生牧草15万亩,可加工青干草6万t,主要种植区域在东部乡镇。
据同心县2022年统计报表可知,同心县粮食播种面积约127万亩,粮食总产量46.64万t,其中:小麦21.45万亩,玉米52.49万亩,马铃薯4.5万亩,小杂粮46.56万亩,其他作物2万亩。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34.6万t,其中:可产麦草2.2万t,可产玉米秸秆26.3万t,可产马铃薯风干秧叶0.7万t,可产荞麦、油料作物、谷物等秸秆4.3万t,其他作物可产秸秆1.1万t。
据同心县2022年农业统计报表可知,同心县非常规饲草资源总量约2.3万t,其中,柠条含粗蛋白11%~17%,是牛羊的优质饲草。2022年柠条平茬面积5万亩,可产饲用鲜柠条1.75万t,按风干计算约0.6万t;葵花盘营养价值相当于玉米的60%~65%,该县每年向日葵种植面积达2万亩,主要分布在预旺镇、马高庄乡、下马关镇,年可产葵花盘0.7万t;其他作物附属饲料产品,例如无法商用的马铃薯、温棚种植的部分植物、西瓜秧、无法食用的蔬菜瓜果、树叶等,每年可收集作为饲草替代品达2万t以上,折合风干物为1万t。
近年来,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同心县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三化”草原面积明显减少,草原植被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度稳步增加,据2020年草原监测结果显示,同心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8%。《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21〕102号)提出“对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改善显著的草原,经科学论证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可决定开展季节性放牧或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原”。同心县将根据草原植被和生态恢复情况,适时开展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但该县目前实施全域禁牧,天然草原尚未被开发利用。
按饲草资源利用状况并折合成干草,2022年,同心县可利用资源总量51.3万t,其中,全株玉米青贮8.9万t,饲草产量8.7万t;农作物秸秆产量34.6万t,可利用约31.4万t(利用率按90%计算);非常规饲草产量2.3万t。
据同心县2022年畜牧业统计报表,2022年,同心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滩羊(肉羊)饲养量达到235万只,共折合羊单位350万个,按照每个羊单位年需饲草550 kg、育肥牛平均饲养9个月、育肥羊135万只饲养3个月、滩羊100万只饲养6个月计算,年饲草需求量约93.5万t[1]。
3.3.1 饲草缺口较大
按行业数据计算,同心县饲草缺口较大。2022年,从安徽、甘肃、内蒙古、陕西、河南等地购调运大量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花生秧、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饲草外调的主体为在东部旱作区的预旺镇、下马关镇、张家塬乡、马高庄乡、田老庄乡等经常年度缺少饲草的养殖场户,其他乡镇也存在季节性短期缺少粗饲草的养殖场户。
3.3.2 饲草价格上涨
宁夏地区除苜蓿外饲草价格整体偏高。据同心县2022年畜牧业统计报表,2022年,同心县青贮玉米地头平均价为710~750元/t,较陕西、内蒙古等省高60~100元/t;燕麦草1 650~1 850元/t,比甘肃省高150~250元/t[2];玉米秸秆地头价800~850元/t,上涨100元/t;麦草调购地头价800~900元/t,到地价1 000~1 050元,对牛羊养殖成本影响较大。
3.3.3 草原未被合理利用
根据第3次国土调查数据,同心县草原面积为31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48万亩,理论可载畜16.5万只羊单位。草原类型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为主,平均鲜草产量为63.4 kg/亩,平均干草产量为27.5 kg/亩,天然草原年产鲜草总产量20万t,但存在草原所产饲草资源无法合理利用的问题。
3.4.1 种养结合不紧密
随着草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养殖用地日趋偏远,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户和养殖户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草畜发展不匹配、资源缺乏和利用不充分问题并存。
3.4.2 非常规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柠条开发利用政策不畅,马铃薯秧收贮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一些非常规饲草因加工利用不及时,发霉浪费严重。
3.4.3 草原畜牧业难以开发利用
目前天然草地呈现3个特点:一是草地支配权没有明确的归属,属于公共草地;二是有的农户到离家较近的草地偷牧,且连续放牧,容易诱发超载过牧等短期行为的发生[3];三是草地长期荒芜,单位面积的野草覆盖较大,冬天容易发生火灾,管护难度大,草地退化严重。
3.4.4 养殖技术落后
近年来,同心县虽实现了冬季暖棚养殖,但在冬春季仅饲喂一些干草或者农作物秸秆。秸秆氨化、青贮加工等调制加工技术仅被少数养殖户掌握和应用,大部分养殖户在饲草加工储存方法上仍旧采用传统的晾晒方式,干燥时间长,营养损失大,饲草浪费率达20%~30%[4]。
3.4.5 草原管护制度出现瓶颈
多年来,同心县实施全域禁牧,促进草原生态的有效恢复,但草原上生长的大量牧草因无法被羊只采食,一些地方因野草茂密,过度覆盖地表,已经影响了野草次年的生根发育,使得草原逐年退化。一些地方因上一年度野草生长茂盛,冬季枯萎后地表干草量大,多次发生火灾。
在东部旱作区实施在撂荒闲置地建植人工草地政策,一是通过科学种植混播人工草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可种植燕麦、冬牧70、饲用甜高粱等优质饲草50万亩,预期可增加载畜量40万只羊单位,并出台一年生牧草种植补贴政策,对种植燕麦、冬牧70、饲用甜高粱的农户,每亩补贴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收获及购买种子等费用约100元;二是逐年扩大高产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每年度新增种植苜蓿2万亩,每个单元连片种植500亩以上,预期可增加高蛋白优质饲草1万t,并结合国家高产优质苜蓿扶持政,每亩补贴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收获及购买种子、土地流转等费用约600元。
促进饲草收贮和调制利用农机农艺融合,重点加强南部山区坡耕地、小地块饲草收贮和加工机械的研发,切实解决制约山区饲草高效收贮和调制利用的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扩大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等加工利用补贴范围,促进秸秆及时收贮与高效利用[5]。
加强非常规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加强柠条、玉米芯、马铃薯淀粉渣、马铃薯秧等非常规饲草的加工利用,提高加工调制的技术水平,推广马铃薯秧、柠条包膜青贮(揉丝草捆、草粉)、苜蓿包膜青贮、玉米芯全混合日粮调配技术,降低草畜产业饲养成本。
发挥资源环境的比较优势,设计并实施“自下而上”的牧场管理规划方案,建立健全草畜平衡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放牧合理[6]。在张家塬乡、马高庄乡、下马关镇等乡镇,因地制宜推动小区域、小版块的滩羊轮牧,扩展草地畜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实现草畜平衡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张家塬乡,包括张家塬村、犁华嘴村、范堡子村、海棠湖村、汪家塬村、折腰沟村在内,每个村划分为3个小板块,每个村建设1个2万只滩羊的生态牧场,建立生态环境评价制度,分3个年度进行适度轮牧。同时,根据轮牧生产效益及生态恢复状况在下马关镇、马高庄乡、预旺镇、韦州镇、田老庄乡等乡镇的部分行政村复制推广,预期建立35家生态牧场,可实现滩羊养殖70万只以上。
基于同心县饲草缺口较大、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当地政府应统筹规划,全力推动“东繁西育、户繁场育”模式,以实现全县肉牛、滩羊产业融合发展。在东部旱作区设置轮牧区,专门用于家畜的繁育,同时在西部及韦州扬黄灌区设置育肥区,利用局部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在养殖生命周期内将其产业链人为分段,基础母牛、母羊在东部繁育,待牛犊、羔羊生长到一定月龄时运送到育肥场进行育肥[7]。
相关单位应充分认识草畜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同心县草畜产业发展的弱势和短板,找准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积极修编并完善草畜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让农民真正成为草畜产业发展的主体,聚焦促进农民增收的要点,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力促草畜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草畜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