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3-02-26 13:56南路华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南路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别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1]。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 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为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以及幸福校园、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向。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各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将健康教育摆在第一位。 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提高他们这方面的知识水平[1]。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心理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彰显个人自尊心和自我实现感,对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抑郁症与焦虑症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健康中国行动给出了科学识别、应对、处理常见心理健康疾病的建议, 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战略上的指导。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呼唤

高校作为培育即将步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培育时代新人要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入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向内思考和探索, 提高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觉悟和道德文明方面的素养, 从而助力时代新人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把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民族振兴的战略之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新时代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而且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要能始终保持心理健康,以实现全面充分的发展。 在高校培育人才的实践中,要将专业知识与心理素养并重, 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展相关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与户外活动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健全的人格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为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无限力量。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纲要》 提出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立德树人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这个群体的道德教育要以遵循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主要前提, 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过程中主动进行个体的道德认知和实践,将有关知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于心,立德树人的进程才能顺利推进。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未来工作所需的创新能力、个体素养等,要让学生在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从容不迫。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让教育实现其应有的目的和价值。

(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面临着很多压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由于承受着学业、未来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外在压力,以及情感、自我认知等内在压力,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 学生可以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进行情绪交流、接受情绪疏导,从而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是学生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如若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还会增加校园的不稳定因素,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是不利的。高校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隐患。由此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而且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利好政策频出,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社会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 我国高校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中国大学教育发展, 面向全体大学生, 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为工作重心,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将心理工作列入“十大”育人体系,强调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体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3]。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新政策不断出台,基本形成了张弛有度、 协调有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 但是,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发展相对不平衡状态, 主要是因为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 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和历史因素影响,中国各地高校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初步搭建,但咨询中心实用性亟待提高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寝室,每个环节都纳入学生心理监管体系,形成了多部门协同一体的工作体系。 2020 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近90%的大学生都知道学校有专门为学生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但真正去过学校咨询中心的大学生只有21.4%。 当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时,大学生更多会选择校外心理咨询服务,究其原因: 一是在校内求助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被同学或辅导员老师误解伤害;二是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求更为专业的治疗服务, 比如精神病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三是他们所需要的心理咨询时间往往也比学校提供的限次要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 很多大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咨询才能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与此同时, 大学生在求助过程中对于环境安全感、隐私保护、病耻感等方面的顾虑也影响了校内咨询服务的效果。 另外, 一些学校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人力不足、 时间限制以及流程不畅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校内咨询服务的效果[4]。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数量与质量均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十分匮乏,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十分不平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及工作经验欠缺,准入门槛较低。尽管当前我国各高校配备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数量处于上升阶段, 但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的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在队伍结构方面问题较大:一方面,专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呈现出博士比例低、正高级职称比例低、精神科专业人才比例低的整体特点[4];另一方面,专职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少,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等校内兼职人员所占的比例较高,与此同时,兼职人员的队伍也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总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数量、 整体素质和队伍结构均有待提升。

三、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 积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政策和规定,并加强其应用和充分落实,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基本条件。 要根据《纲要》要求加强组织管理,加强考核,推动各项措施的实施,着力解决各高校在经费保障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高校“健康图书馆”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 而且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天然的良好场所。 在这样一个公共场所接受“治疗”,既不用承受他人的眼光,也不必承担心理医生治疗的开销,更易被学生接受。还可以开设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程度, 使他们了解生命的可贵。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便于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第二, 打造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加强人才培育、政策倾斜等方式吸引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力、有效的支持。 要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4000,同时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进一步完善“校—院—班—舍”四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网络,上下联动、协同共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高效开展。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覆盖高校教育的各年级、各阶段,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抓手, 从总体上提升各地区各层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水平。

第三, 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量化评估机制。 要将量化评估机制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量化评估机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下,要对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 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课程、平台、项目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并适度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师准入门槛,严格相关考核机制,强化“三全育人”全过程、全要素的合力。同时,强化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量化考评,对相关平台和项目的统筹建设、发展情况、育人成效等进行量化考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考核指标从“软指标”到“硬约束”的转变,发挥好量化评估工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第四,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干预机制。 包括加强线上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构建心理健康自评与他评系统、 完善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等。在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 建立一套高校线上心理健康宣教系统,从而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的普及性和便利性。 在心理健康自评与他评系统方面,可以搭建具有中国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评价系统,使大学生更全面、 更真实地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人格特点, 进而基于现实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服务。 与此同时,应当建立一套心理危机的转介和诊治机制,搭建一条由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到校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之间的转介绿色通道,确保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能被及时接收转介和诊治,加强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