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茜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南衡阳 421200)
音乐教育是传递音乐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审美鉴赏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活动,有助于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品质,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而为了发挥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高校音乐教师应以音乐审美能力为关键目标,探索创新化和多元化的教学举措,围绕培养目标,制订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创建完善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音乐知识,并于品鉴音乐作品、链接真实经历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在素质教育时代,单一的知识性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不相符,只有同时具备夯实的知识基础、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音乐审美能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快餐时代随之到来,尤其是走在时尚前沿的高校学生,他们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的能力较强,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冗杂的信息一股脑地被灌输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中,若学生不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接受不良信息的诱导和影响,进而从整体上限制其成长与发展,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则是提升其甄别信息、健全其人格品质的关键路径,换言之,于音乐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1]。总之,以审美能力为目标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做好相关教学和指导工作。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一项终极目标,只有具备缜密且翔实的计划,才能真正实现目标,所以,高校和音乐专业教师要立足于统筹兼顾的视域,制订长期培养计划,从培养目标、培养团队和培养方案等不同的角度,逐步完善培养计划。
1.基于生本理念,明确目标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限于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度思考和实践等多项能力。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潜力,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统领性目标的基础上,从音乐教学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小目标,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间段等多项要素,设定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2]。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局势、高校学生成长的历程、国家政策的变化,教师也要灵活地调整和删减目标,确保音乐教学的目标能够时刻为学生服务、时刻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服务,从而让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活动和课外拓展活动中,稳步发展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基于培养要求,组建团队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培养要求也应运而生,基于培养要求,高校要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确保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同时具有音乐教学能力和美育素养,让他们从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皆与美育的目标相接轨,进而在源头上解决高校音乐教学中美育意识缺失的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出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务主管部门应依据本校的师资情况,综合考查现阶段教师的专业素养、审美能力、美育意识等,明确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音乐教师队伍中选拔出优秀人才,成立专业化的审美教育团队,从事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制、校本课程的建构、美育方案的设计以及综合性评估等多项工作,由他们领导和建设美育工作,深入挖掘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元素。而为了推动美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团队内部也要制定明确的分工制度,赋予每一个成员独一无二的职责,让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地为学生服务,以此加强教师团队的审美教育和音乐教学能力。
3.基于培养目标,预设方案
扎实、详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的重要前提。对此,高校音乐教师要基于培养目标,预先设计扎实和详细的培养方案,从学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多个问题入手,开启甄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创建第二课堂等准备工作,将其落实为校本化的文件,由音乐教学团队进行多重审核,在探讨其是否具备可行性、创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每一个板块中的内容,针对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拥有两套方案,以此应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真正将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位。在培养方案中,也要创建“学习建议”的独立板块,针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怎样学、如何练以及在课外活动中怎样提升自我审美能力等方面,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并将其印发为学习建议小册子,下发给学生,让他们结合小册子上的建议和意见,自主制订学习和成长计划,这样既有助于健全音乐教学模式,也有助于达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在做好准备工作后,为推动培养目标的实施和落实,高校音乐教师也要通过完善课程结构的方式,打稳美育的根基,让学生在多种类型的音乐课中,提升鉴赏美、领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达成美育目标。
1.重视理论课
对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来说,理论课既是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台阶和支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建立在理论课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扎实地掌握了乐理知识、基础理论后,他们才能真正挖掘出不同音乐作品中所具备的审美要素。所以,从完善课程结构的角度展开审美教育,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课,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将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贯穿于其中,围绕这一主线对理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等进行创新,让学生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运用乐理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审美意象等等,从专业化的角度展开鉴赏活动,凸显出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多元化音乐活动奠定基础[3]。
2.关注鉴赏课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作品、怎样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从哪些角度展开审美评价等等,而这一切知识和技能,都要建立在优质的音乐鉴赏课之上。因而,在重视理论课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关注鉴赏课,提升鉴赏课的排课比例,广泛搜寻古今中外的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如钢琴曲、古筝曲、音乐剧目等等,将其作为鉴赏课堂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专业化的角度,分析不同音乐作品的特征,通过对比鉴赏、主题鉴赏等多元化的活动,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展开深入挖掘,帮助他们获取丰富的审美经验。同时,在鉴赏课堂上,教师也要开展主题化的鉴赏活动,以同一个音乐家的不同音乐作品为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其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感悟不同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审美特征,以此丰富其审美经验,强化其审美感受。
3.优化实践课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既要关注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要重视其创造能力,换言之,学生应具备创造美的意识和素养。从这一诉求入手,教师要优化音乐实践课程,为学生设计和布置音乐创造的任务,结合音乐教材、校本课程中的内容,选定恰当的主题,如“春天的脚步”“四季之歌”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兼具艺术特征和审美元素的乐曲或者歌曲,并能通过演奏和歌唱的形式展现出来,促使他们将所学、所见、所观和所感转化为音乐作品,以此完成审美鉴赏和艺术创作的任务。
通过总结和分析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情况,不难发现,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更为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乐理知识,是否能够准确地学唱歌曲、演奏曲目,却未能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审美体验、是否真正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核和情感,若长期无法改善此种情况,音乐教学将难以体现其育人的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创新的视域下,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鉴赏情境和小组探究中感悟音乐作品的审美元素。
1.创设鉴赏情境
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是加强学生学习和认知体验的重要载体,而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的音乐教学,恰好需要沉浸式和体验式的课堂。基于二者的关系,教师可通过创设鉴赏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和体验式的音乐课堂,利用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影视片段、音频材料、网络素材等展示出来,以视与听相融合的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触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当学生能够将动态的画面、音乐作品的词曲结合起来时,他们不仅能够加强对乐理知识的理解,还能从音乐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和画面中,感受到多种审美元素,并在分析和解读审美元素的过程中,大幅提升音乐审美能力。除了视听融合的鉴赏情境之外,教师也可以借3D 音响技术,打造环绕式的影音环境,为学生创造模拟的大型音乐演奏情境,让学生仿若置身于音乐演奏厅之内,深入了解、直接感知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艺术风格、审美要素,如此,音乐课堂便成为学生审美鉴赏的主要平台,相较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呈现出递进式提升的状态。
2.建设学习小组
审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对于美的体验与真实感受,也是个体化的行为,不同的人都对美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美和鉴赏,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很可能会限制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这一真实情况入手,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互享、信息流通,让他们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性,教师可借助合作学习法展开鉴赏教学,通过建设学习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读“美”、探讨“美”,围绕着音乐作品、音乐历史等要素,互相交换各自的审美经历,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身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悟,于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更为全面且深刻地了解“美”的定义和范围[4]。在音乐学习小组展开探讨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取得的成果等,审时度势地设计鉴赏任务,以高校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热点音乐作品等,作为审美鉴赏的对象,要求他们结合专业的音乐知识,对这些音乐元素展开多角度的鉴赏和解析,通过搜集乐评资料、分析乐理等环节,感知音乐作品涵盖的审美价值和其产生的实际影响,以此体现出小组鉴赏活动的美育价值。
除了常规的课程教学和活动方式之外,为了将音乐教育品牌化,全力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高校也要从拓展和延伸的角度入手,创建以社团、音乐演奏厅等为载体和场地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第二课堂的主宰者、设计者和参与者,于课外活动中舒缓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压力,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社团活动,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二课堂,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支持,他们应寻求机会,为学生提供举办活动的场地、材料等,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国家盛大庆祝日等要素,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融为一体,开展主题化的音乐排演、乐器演奏、音乐剧、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富含的人文主题,明确音乐鼓舞人心、净化人心灵的价值和作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音乐技能,还能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当学生于第二课堂中参与拓展和延伸类的音乐活动时,他们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这时教师也要给予精准的指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让他们在原有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借此增强其音乐审美能力。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加强他们的艺术感知素养,学校和教师从统筹兼顾、打稳根基、勠力创新和拓展延伸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制订培养计划、完善课程结构等方式,探索最佳的教育路径,凸显出音乐鉴赏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于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得他们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还能具备审美能力,推动高校学生向着综合性发展的道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