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大湖娃幼儿园 黄小平
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内涵,占据着无法撼动的教育地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注重渗透、引入传统节日文化,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让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培育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促使幼儿的全面、个性成长。另外,要想让传统节日文化全面渗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让传统节日文化贯穿在各项活动和幼儿生活之中,让幼儿时刻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增强幼儿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感。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能引领幼儿弘扬、传承优良民俗文化,增强幼儿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培育幼儿积极的文化观。我国很多民俗文化、传统节日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才得以发展、流传下来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风俗习惯。这些都需要幼儿去学习、了解,可以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怀,对中华民族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为之后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积累更多的经验、常识,塑造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道德修养。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常识,通过了解、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无形之中能接受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孝亲教育等,对促使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积极拓展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素材,丰富幼儿的文化视野,促进幼儿的综合成长。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习惯于主导幼儿的行为、思想,并且会把教育内容局限在园本教材中,导致幼儿缺乏参与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促进幼儿教育的改革,为幼儿创设更为丰富、精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体验、实践中感知快乐,激发幼儿对祖国与家乡的热爱,对幼儿的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灌输、传递,而是要围绕“德育引领”来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在当前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是受外来节日的影响和冲击。幼儿园更为关注万圣节、圣诞节等外国节日,认为这些节日能吸引幼儿的关注,导致很多幼儿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愉悦感、新鲜感之中,忽视了东方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当前的传统节日较为商业化,导致传统节日教育更为关注“购买道具、物品”,忽视了让幼儿去了解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幼儿缺乏动手操作、体验的机会。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想展示出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教师要在环境创设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幼儿受到环境、文化的熏陶,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怀,培育幼儿积极的文化观、情感观。幼儿园是幼儿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基于环境创设来展示节日特色,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提升幼儿的文化修养。首先,园长、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以身作则,树立积极、正确的环境创设理念,科学规划、加强管理、不断优化幼儿园环境,把办园特色和传统节日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例如,园长、教师可以把“艺术”作为环境创设的主题,鼓励幼儿自由开展艺术创作,把一些和节日特色有关的材料、素材运用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打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创设氛围,锻炼幼儿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拓宽文化视野、知识视野,这样才能在环境创设中突显节日文化精神内涵,让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在幼儿环境创设活动中,要想让幼儿了解、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教师要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如教师可以把“节日典故”作为环境创设主题,让幼儿自主思考,调动幼儿的创作热情,融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去构思、创作。有的幼儿把自己绘画的“端午节”作品悬挂在教室中,还有的幼儿把自己制作的平安结作为活动区的挂饰,在幼儿的共同努力之下,渲染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展示出环境创设的德育价值和功能。
要想让传统节日文化渗透进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鼓励幼儿自主动手操作、实践、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幼儿的文化修养。教师可以在手工活动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让幼儿在活动中传承美、感知美,感知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首先,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福字制作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春节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要想让幼儿对春节仪式感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把“合家欢聚”作为手工活动的主题,鼓励幼儿裁剪红色“福”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讲解春节、“福”字的由来,让幼儿了解“福”字在中国代表的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并且鼓励幼儿把自己制作的“福”字张贴在教室、家庭中,增强幼儿参与手工制作活动的自主性,以及文化认同感。其次,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开展包粽子的活动,让幼儿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比较差,因此,在包粽子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来开展手工活动,详细讲解端午节民俗文化中的文化过程、表现形式。例如,在端午节到来之前,教师先为幼儿讲解端午民俗文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端午节的习俗、由来,让幼儿对屈原、赛龙舟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再开展粽子手工制作活动,促使幼儿自主、积极参与,用心感知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魅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来渗透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在中秋节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参加月饼制作活动,在此过程中,由家长讲解中秋节中的拜月、赏月、祭月、分食月饼、喝桂花酒、赏桂花习俗,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共同去感知中秋团圆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制作月饼手工活动中,教师要把享受“分食月饼幸福感”的权利交给家长和幼儿,增进双方的情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文化修养。
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师要用幼儿喜爱、可以接受的形式来呈现传统节日文化,改变以往口头讲解、案例剖析的教育形式,要让幼儿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感知。比如,在重阳节的时候,要想培育幼儿尊老敬老的情感,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入养老院,让幼儿意识到人在老了之后会丧失劳动能力,会更加需要来自他人的关爱,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而鼓励幼儿要关注老人、爱护老人、尊重老人,积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重阳送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幼儿在社区中为老人讲绘本故事,还可以送老人康乃馨,从中来感知关爱他人带来的快乐、温暖,意识到敬老爱老的意义、重要性,对重阳节有一定的了解、认知,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在幼儿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自主、积极参与。如在清明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开展运动健身活动、外出踏青活动、收集清明节古诗词活动,带领幼儿感知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魅力与价值,让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更温暖、更真切的活动体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拓展德育资源、素材,丰富幼儿的知识、文化视野。幼儿自身的好奇心比较强烈,教师可以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吸引幼儿,这样幼儿易于理解、接受,促使幼儿自主去探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幼儿教育活动质量。比如,教师可以把清明节作为开展主题活动的话题,结合幼儿的兴趣、经验,灵活设定主题活动的内容、形式,增强主题活动的情境性、互动性、生活性特征,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内化、吸收传统节日文化“养料”。首先,教师要清晰罗列清明节的节日信息,如民俗劳作、民俗活动、民俗体育、风俗食物等,让幼儿对清明节有更多的了解,萌发更多新的文化观念。其次,教师要在主题活动融入“萌趣”,如可以让幼儿自主收集一些和清明节相关的儿歌、古诗词,通过幼儿的梳理、朗诵能发现,和清明节儿歌、古诗词相关的自然事物有“雨”“柳”等,了解古人会在清明节去踏青,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文化感知能力。最后,在主题活动中,要注重师幼互动,如结合清明节话题,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艾蒿馍馍,让幼儿去品尝、思考,了解祖辈的文化智慧,在“吃”的体验中感知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幼儿主题活动的趣味性,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和主题活动的深度融合。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基于传统节日文化构建园本课程,以此来彰显我国的文化特色、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和课程活动的深度整合,开阔幼儿的文化视野,引领幼儿更为积极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首先,在构建园本课程活动期间,要注重“全员参与”,改变以往教师主导园本课程内容的形式,要全面化调查幼儿的喜好、认知水平,灵活调整园本课程内容,挑选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利用绘本、活动材料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锻炼幼儿的阅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在构建园本课程时,要重视游戏区角的设立,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体验文化、感知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娃娃家过新年”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接待客人的礼仪;通过“点心店”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自主动手制作糕点,对我国不同传统节日需要吃的点心有一定的了解,如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吃青团等。在园本课程中趣味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幼儿的自我探索,对民间风俗活动、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另外,基于传统节日文化构建园本课程,教师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在共同努力之下,获取、收集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丰富园本课程知识体系,让传统节日文化真正融入幼儿的内心,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渗透传统节日文化,通过主题活动、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发传统节日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让幼儿在动手实践和操作中,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深刻、全面的认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德育情感、文化内涵,增强幼儿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体验性、目的性,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