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 李 蓓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要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和德育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结合目前企业用人的标准,不难发现企业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看重学生是否有良好的素质以及对岗位的热爱,企业已经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作为招聘人才的必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在提升中职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学生的道德建设也同样重要,这样才能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圆满地完成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如何进行道德渗透,建立德智并举的教育体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
具体来说,应该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点一滴地进行德育渗透。原因有三:第一,是由语文这一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遵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一规律,不可能像思想政治课那样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只能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点滴地培养和提高;其二,语文学科可以称作是一个“大熔炉”,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无不囊括其中,它承载的道德容量,涵盖的历史文明也不是朝夕就能渗透的;其三,针对新时期中专生的特点,他们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既没有高中生强大的升学压力,也没有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在专业比较鲜明的理工类中专学校,学生普遍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这样,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内在的德育。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渗透德育,首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对德育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提升他们的德育悟性和知识储备,加强学生德育修养建设;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得到耳濡目染的德育传授。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一些经典文章及知识,能更加深切地感受文字的力量及传达的内容,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文字进行深入推敲,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中的德育。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建议,中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关于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帮助他们健全品格和人格,最终提升他们的德育修养和德育审美,为他们的成长发挥作用。所谓“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学生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之前,需要不断地提升德育修养,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中,语文是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举两得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其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给教师的教学压力不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创新度不足,大多数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程度不够,从思想上认定语文是公共基础课程,对其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在授课的时候缺乏目标感和价值感;并且在语文教学时忽视了德育的渗透,导致学生接收的德育思想较少。长此以往,中职语文教学和实际的教学要求相脱离,也间接影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更不能满足德育的需求。
结合目前中职教育情况而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并不多,很多教师甚至不去研究如何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中,对语文和德育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关联,更多的也只是偶尔简单引用,教育并不深入。其实,中职语文课程中的很多文章都是经过精选并且有实际教育价值的,教师反复琢磨这些文章,将其作为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素材是可行的。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多加运用,深挖教材,将德育深度融入其中,力求通过二者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在中职语文中不乏兼具爱国主义和德育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不融入了作者的气质及其思想感情。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好课前“作者简介”这一步骤,使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则是个好办法。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提问法
对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利用提问式对他们进行启发。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一课时,首先提问学生:“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家很早就接触过,初中时学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表明他在青年时期是学医的,为何如今却弃医从文了呢?”随后让学生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要从精神上唤醒民众,救国救民,以此来启发学生做有思想、有爱国心、心系家园的人。
2.对比法
教师可适时将不同时期作品加以比较阅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诗经》里的《采薇》和《蜀相》两篇文章,前者是通过描写人民被征役的悲惨景象,表明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后者则是一篇缅怀诸葛亮的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虽是一篇悼念之作,但字里行间表现出诸葛亮的渴望人才、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爱国主义思想,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是深有感触的。这样,通过两篇诗歌的对比学习,学生在更全面地了解、走近、品读文章的同时,在思想道德渗透方面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法
例如,《我的母亲》《金大力》《“探界者”钟杨》《国家的儿子》,都是抒发情感的散文。笔者首先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课文讲解完成后,利用两个学时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主题是“我们的时间去哪儿了”。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可总结各自得失,这样的讨论课学生收获颇丰。其中一名男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目前很多同龄人处于叛逆期,对学习缺乏兴趣,并且和父母、教师的关系很差,整天无所事事,通过讨论课让他明白了教师不光教学生语文知识,更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说:“这些年我和父母关系很差,没有很好地理解父母,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我现在发现自己多么无知,我现在很感恩我的父母和老师。”笔者对这件事感触很深,认为这是学生对笔者教育的肯定。
例如,对舒婷写的描写爱情的名篇《致橡树》的教学,也可以将其作为德育的素材,在带领学生学完文章后,就趁热打铁地展开一场“中职学生早恋现象”的主题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谈一谈关于学业、爱情、友情等的处理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学会妥善处理好三者关系,为他们将来面对社会的各种复杂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将语文当作一种班会课,而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专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能在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寓德育于口语训练之中将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开展诗文朗诵会
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要求老师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对于一些经典诗词及优美散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好过把文章支解分析,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多次诵读中,便会加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便会感悟于心。反复诵读,文章里的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行文特色都会不断的被吸收、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经过不断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而然的得以提高。学生的自创作品与爱国主义诗歌、散文名篇相结合,在朗诵会的群体氛围中得到群体熏陶,感受语言艺术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比如,叶挺的《囚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一些唐宋诗词均有极高的教育意义。而学生在选择自创作品进行朗诵时,不但在接受道德渗透,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2.开展演讲会、辩论会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课前五分钟自由演讲,由学生轮流进行,其他学生对此加以评论交流。演讲的学生提前准备,可选择身边事或一些热门话题,要求以议论为主,坚持抒发己见,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意见,要有角度,逻辑清晰。这样在训练他们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有一次在针对“金钱与人格”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在几名学生阐述自己观点——“人格重于金钱”后,竟有几名学生堂而皇之地高谈阔论起“金钱重于人格”“金钱万能论”之类的言论。正当笔者气愤难耐,准备对其进行道德说理教育时,班里已经有一大批学生争先恐后与之据理力争起来,其中很多是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几轮唇枪舌剑后,反方就败下阵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
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主动性较差,而第二课堂的开辟,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意识,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熏陶,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
1.开展影视欣赏课
在学习《歌词二首》一课时,笔者先利用近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放映一部关于祖国风光的纪实片,使学生欣赏、陶醉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对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在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此外,利用自习课或晚自习时间,向学生放映一些积极、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零距离地接触真、善、美。
2.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在讲授《卖白菜》一课时,笔者首先结合目前学校中出现的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和非洲难民的图片,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尝试设计有关“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问卷表。一堂课下来学生深受启发,之后对学校的“光盘行动”配合得更加积极,部分学生甚至每周组织同学在学校内进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宣传活动。同时,根据学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两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职业道德操守。
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任重道远,中职生同样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关系重大。面对新形式新机遇,语文教学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利用学科特点,把人文素养,爱的品质教育,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教育贴近现实,春风化雨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