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群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也是语文学科的四种基本能力。传统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大多只有形式,流于表面,实际作用不大。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探索,挖掘出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耳朵是感知世界最直接的器官。调动好这个器官,能为学生在课堂上好好听课打下基础。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安静听、认真听、耐心听,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热情的加持下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好好整理并利用教师的说话声、教材的视频声、与教材相关的音乐等声音,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美景及物产的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怀。传统的教师念课文,学生跟着教师节奏走的教学方式已经行不通,教师需要改变策略,从“听”入手,调动学生听觉神经,以“听”为师生沟通的桥梁,连接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小兴安岭之恋》,优美的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听着悠扬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小兴安岭的仙境中。接着,教师可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让学生领略小兴安岭四季变换的美景,进而认真学习课文。再次,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描写不错的片段,朗读给学生听。读的时候可以故意读错几个字,或颠倒句子顺序,考验学生的听力,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并改正。最后,可让一部分学生读课文,根据给出的词语造句,让另一部分学生辨别对错。这种教学方式紧紧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给予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说话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声,通过“说”,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别人才能了解你。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都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时机。教师需要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引导,创造机会,学生才能顺着方向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才能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先以问题激趣:“读完课文,你最想知道什么?”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都不一样,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最后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掌声会骤然间热烈地响起来了?”有的提问:“被热烈的掌声包围,小君有什么感想?”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课堂呈现出一片热烈讨论的景象。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说一说、议一议、读一读、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小君的英勇和学生之间的友爱。在整篇课文教学完毕后,教师可设计说话练习环节。(1)随机选择学生读生词、词语、句子或课文片段;(2)话题讨论:当我们发现身边同学朋友家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针对练习环节的要求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在学习了小君的感人事迹后,也学会在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通过朗读、提问、讨论,学生提升了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用完整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缺乏阅读积累的写作是苍白无力的。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能使学生在下笔时胸有成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先从“读”开始,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阅读的类型尽量多元化,包括诗歌、散文等都可涉猎。面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启发类故事用思索的看法读,对抒情类文章用品味的看法读,读科学类书刊用探究的看法读。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才能在“读”中开阔视野,见识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例如,教学《猫》一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抓重点、信息整理和文章概括的能力。文章流畅、文笔优美,作者笔下的猫灵动活泼、极富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几遍生字,捋顺文章,梳理文章脉络。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文章内容。最后精读,品味“蹭”“说它……吧,说它……吧”“它要是……它若是……”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不经意流露出对猫的宠爱和喜欢。熟读课文后,学生能见识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学习精彩的语言,进而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促使学生产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赞美就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通过“写”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胜负欲,推促其不断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写”部分的安排,保证学生能有机会写作,通过写作与自己对话,帮助学生自我监督与自我提升。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生字自学任务,要求学生熟读掌握“虎、占、铺、均、匀、叠、茎、触、逐”等生字。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五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读一个生字,学生就要正确书写出来,并配上三个组词。如“虎,老虎,爬山虎,虎皮”。生字听写,能督促学生提前自主预习,完成自学生字的积累过程。生字听写,能激发学生的胜负欲,生字写得正确又工整的学生,容易赢得其他学生的羡慕与认同,这满足了学生自信心理。教师合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能有效提高学生认字、写字的效率。接着,精读文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会发现作者叶圣陶老先生对爬山虎细致的描写,突出了爬山虎生动的形象。如,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仅用“嫩红、嫩绿、新鲜、铺、荡起波纹”几个词语就能将叶子的静态、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爬山虎观察得非常仔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如写校园里的桂花树,怎样将它的树叶、桂花描写出来?学生可以这样描写:密集肥厚的叶片中点缀着零零散散的米黄色的小花,空气中弥漫着香味。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另辟蹊径、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