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媛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和知识、与能够从事武术教学和体育教学的重要人才。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我国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旨在促进武术与民族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众所周知,武术与民族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推进高校武术和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切实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还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高专业能力的武术人才,更能够将中华传统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探索武术和民族体育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教学中,高校不仅要把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当作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更要挖掘其中的体育文化,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让学生能够在成长成才中将武术和体育精神融入生活实际当中,促进我国武术与体育专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了当前高校推动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建设的最新要求[1]。通过对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与体育精神得到快速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在教学中促进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在教学中融入时代内涵,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首先,就目前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其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相关教学部门并不重视对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导致将武术与民族体育进行分裂式教育,影响了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培养。在教育教学中,高校并没有针对专业的特性进行精细化管理,没有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将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相混淆,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效性。理论上讲,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旨在培养具有武术和体育双重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且引导这些人才能自觉承担传承中华优秀的武术文化、弘扬体育竞技精神的重要责任,但是,部分高校在专业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向上有所偏离,只注重对学生武术技巧、体育竞技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教育并不看重。另外,部分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对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重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学科的就业前景,未能有效调整专业的教学内容,导致了专业人才在就业时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也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2]。部分高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单一,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导致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下滑,再加上与其他的体育专业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并没有达到“一专多能”的实际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民族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也旺盛。部分高等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过于专业化,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技巧训练,甚至把西方体育中的“更快、更高、更强”作为目标,忽略了理论知识以及民族精神的教学指导。我国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和西方体育专业教学并不相同,西方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个人的竞技能力,而中国的武术和民族体育专业教学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更多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于传承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武术技巧,更多的还是利用武术以及民族体育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来达到启迪民智、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专业限制和教学体制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并不能够将武术与民族体育教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精神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相结合,导致其思想教育内涵与社会相脱节,不能够正确利用其思想内涵达到塑造人的目的。另外,部分高校在对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进行理论教学时盲目地借用西方的体育理论来支撑教学活动的开展,忽略了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教学。在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只有以高强度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理论支撑,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以弘扬中华武术和体育文化为己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了高校专业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的高度。从目前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体育的教学现状来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导致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并没有深入挖掘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内涵,而是片面地将武术教学和体育教学进行简单的融合,并没有形成专业特色[3]。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型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是以技巧训练为主,长期以往,不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在新时代下,单靠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够的,由于部分高校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导致了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课堂过于死板,学生不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动向及其他先进的学习资料,也不利于全方面发展。武术与民族体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但受专业限制的影响,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将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时并不专业,导致了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与生活实际相融合,降低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由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术专业动作以及体育训练技巧等都需要教师进行现场指导。随着社会发展,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虽然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但是在总体上却呈现出相对落后的趋势。首先,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和系统化,却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实现真正的结合。随着全面健身理念的发展,高校在专业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逐渐向大众化、平民化发展,利用就业导向驱动专业教学改革,紧跟时代发展下的教学需求。另外,在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多个方面,不仅要包括基本的中国武术历史、武术理论基础知识、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心理学,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教学当中,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思想上始终与党的教育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
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加深,我国高校更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促使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得到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下,高校有关部门要明确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重点,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首先,高校要根据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育内涵和自身的教学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其次,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要明确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并不是简单的进行融合,而是要深挖两者的共同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4]。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要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武术体育实践能力,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就业导向机制,对当前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展开调查研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在武术与民族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不仅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思想理论支撑,还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影响人和塑造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武术和体育运动中强大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专业人才。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武术与民族体育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整个学科教育体系,使得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5]。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武术与民族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渐将中华民族的武术精神、体育精神融入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切实领悟每一个武术体育动作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任。另外,武术与民族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深入阐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之中是创新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关键步骤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必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学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在互联网新时代下,一味的按照教材和教师的经验来进行教学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外,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高校教师能够对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补充,让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在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网络教学的拓展不可或缺。充分应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海量信息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提供相应的知识,对专业课程形成教学补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专业教师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武术比赛、体育教学视频,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6]。另外,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多种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制定相应的反馈机制,加快中华武术和体育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武术与民族体育教学重在传承,导致专业学生在就业时与市场相脱节,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较低。因此,高校应该在武术与民族体育的专业教学方向上融入时代发展理念,不仅要重视武术与体育文化的传承,还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内涵,重视武术与体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当前,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当下健身运动大众化的趋势,调整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导向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在适应社会还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展开职业规划指导,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在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上,不仅要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的武术文化历史,更要彰显民族力量。高校要在学科建设上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综上所述,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更要关乎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高校要不断改革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专业特色,结合时代发展的内涵,培养具有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