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虎 王 琴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传播形式、途径更加多样,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大学生的方式更加多变。高校思政课如何在新形势下化解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增强引领力和说服力,更好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是一项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产生的社会意识,是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指导,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集中反映特定时期下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条件变化,社会思潮传播及影响受众的方式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底社会思潮主要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传播不同,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渠道,社会思潮传播呈现网络化的特点。各种思潮不断变换形式以便在各大平台游走,有的通过社交平台对社会热点发表带有“深意”的言论,有的利用学术论坛来俘获高校学生的认同感,有的穿插在专业文章中进行转发推广,有的通过影视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网络化的传播渠道使社会思潮传播更及时、更便捷、更广阔,以致社会思潮的观点主张像空气一样弥散在人们的周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无疑比八九十年代要优裕得多,但市场经济大潮的激烈竞争和普遍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风气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很大,这些压力挤占了他们精神追求的时空,人们大部分时间忙碌于自己现实的生活或关系到自己未来生活的具体事务,而无暇或很少花时间去探求有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并不会有意识地去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思潮的系统理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顺应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抓住受众的心理特点,用摘章选句的方式,把理论体系和思想内容转化为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简明的观点和主张。同时,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还善于围绕人们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譬如社会不公、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医疗教育、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等问题,从思潮的理论角度展开评述和批判,阐明观点和主张。由于这些问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其针砭时弊的言论和倡导解决问题的观点主张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共鸣和认同。这些零散的、简明的观点和主张以及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顺应了当前大众不喜欢深奥理论和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因此,反而有助于其传播和扩大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思潮主要通过显性的方式影响人们。显性影响主要是指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在书籍、报刊、网络、讲座等传播载体中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来影响人们的一种方式。当时,一大批有关西方社会思潮的著作被译介到我国,一些专家学者通过撰写文章、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或诠释或宣扬各种西方思潮的思想和观点,以至于在大学校园乃至社会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等现象。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当前人们受市场经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关注国家大事和思考抽象理论问题的兴趣消减,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领域和自身的发展,习惯于具体直观可感的东西。社会思潮的传播者抓住人们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主要以隐性方式影响受众。隐性方式就是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渗透融入音乐影视、游戏卡通、文学作品、广告艺术、生活方式以及事件的评判解说中,对受众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人们在接触这些内含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的事物中,其思想、信念和价值观逐渐被潜移默化,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比直接亮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更持久、更深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思潮在我国刚刚泛起,彼此之间的联动性不强,对人们的影响也比较分散单一。新世纪以来,一些错误思潮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屡屡受挫,发现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后,就逐渐相互勾连,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攻击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历史领域入手,通过重评历史、歪曲历史来否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断章取义,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必要性和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保守主义则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寻找思想资源,倡导儒教立国来消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各种思潮相互呼应、合流联动,从不同的领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难,对受众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影响。社会思潮这种相互渗透、共同影响受众的特点在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的调研中也得到证实。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从对某一种思潮的深入了解来认同某种价值观念,而是零零碎碎地接触了不同思潮类似的观点才认为其是合理的,他们对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并没有明确的思想界限,甚至混淆为同一种思潮[1]。
社会思潮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又会对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产生负面影响,消解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人的社会性决定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思想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想环境是人们基于生活实践感悟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影响与渗透的结果,其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社会思想环境有利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与改变,又为社会思潮的衍生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思潮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的发展蔓延,导致社会思想舆论环境劣化。如个人主义思潮强调关注个体利益与命运,贬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宣扬人性自私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为由,歪曲历史,抹黑英雄人物,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错误思潮通过散播自己的观点,解构评判历史与现实,诱使民众放弃、否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由于这些错误思潮的蔓延和发展,社会和高校逐渐形成了一种质疑思政课的价值、不利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氛围。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学”离不开“教”,“教”离不开“学”,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只有学生认同、相信教师所授知识的正确性,为教师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所感染,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当前现代媒体加速发展,网络空间充斥着良莠难分的各种思潮的观点和诉求。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不断加强,社会思潮、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观点的网络传播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社会思潮背后的推动者不再像以往那样公然地阐述散播自己的理论观点,而是瞅准和紧跟各种社会舆论热点问题发言发声,借机蹭社会公共事件的热度,将精心安排的内容观点进行拆散重组,在各种网络平台散播,以迷惑大众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社会热点和社会思潮是教师上好思政课必然涉及的内容,如教师政治意识不强或理论素养不高,不能辨识良莠不一的网络信息,而是随意地把网络上的事件和观点不加辨析地引入课堂,则可能会因观点的偏颇或错误引起学生的反感,损害教师的威信。近些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的学生愤怼老师和举报老师言论的舆论事件就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信息化时代,学生会在各种媒体平台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一些社会思潮的思想观点可能与思政课老师讲授的思想观点不一致,学生受这些思想观点的影响,可能会怀疑老师观点的正确性,进而不相信、不信任老师,从而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3],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高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途径。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主课堂和主渠道,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和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大学校园存在一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有一种偏见,认为思政课是空的、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实际意义,不愿学,不想学。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社会思潮、尤其是一些错误思潮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发展不无关系。如,一些西方思潮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扬“宏大叙事”与“崇高理想”的虚无性,强调个人利益与现实生活的实在性,积极宣扬“去意识形态化”,肆意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抨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抽象性和虚伪性;一些社会思潮,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等思潮,散布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宣扬以获得心灵与肉体的快感与满足为最高目标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思潮的代表人物甚至公开抹黑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宣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错误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等。受这些思潮和观点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政治生活、理性问题毫无兴趣,认为思政课不过是执政党的政治宣教,太“高大上”,与自己的具体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属于“低端”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毫无用处;甚至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共产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开设的“洗脑”课。
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化解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冲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久久为功,构成应对社会思潮的合力。
面对多元化思想潮流对社会思想环境的冲击,我们既不能用行政、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来根除这种现象,也不能让多元文化思潮无规制地任意泛滥,唯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多元文化思潮,最大程度形成人们的思想共识,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文化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精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整合力,能够成为连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能够实现对当前我国社会各种思潮的正确引领。
首先,要充分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创新,增强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不是僵化封闭而是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吸取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合理思想,多样化社会思潮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找到共同点,从而最大限度形成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增强和拓宽自身引领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的力量和空间。为此,要对各种思想潮流中的积极成分和消极因素加以分析和鉴别,只要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相一致的成分或因素,就要大胆地汲取和积极地借鉴。
其次,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引领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一切先进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特质和基本规律,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4]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只有包容多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只有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才能达成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大共识与和谐。当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是任其泛滥,随意扩张,前提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作为思想共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差异与多样的指向也是健康合理的思想及诉求,至少是不能跨越一定的界限,超越社会主义的底线,对那些存在偏差和错误倾向的思想意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予以引导,力求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多样中求统一。
再次,要坚持引领与批判相结合的方法。当前,在我国传播的社会思潮,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潮其内容也可能是健康有益与腐朽有害并存。因此,在引领思潮的过程中,必须把引领与批判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各种思潮的理论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在纷繁复杂、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中辨认出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反动的思潮,并对不同性质的思潮采取不同的办法与措施。对那些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成分较多的思潮,要予以借鉴和推介,对那些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成分不多但也不背离的思潮,要重在引领与疏导,而对那些思想内容严重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潮则要进行坚决有力的批驳和回击。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素养不高,自身对社会思潮不甚了解,无法对社会思潮作出令学生信服的分析;有些教师政治立场模糊,在课堂上不加辨析地散布各种思潮的观点,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助长了错误思潮的蔓延。思政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是思政课有效应对社会思潮冲击的关键环节。
首先,高校要通过严把政治关、师德关等方式保证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与实践等方式坚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提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其中“政治要强”置于首位标准,政治属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才敢于面对各种思潮观点的挑战和质疑,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坚韧的政治定力,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所迷惑和左右。
其次,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部分师生对思政课有所偏见,认为该课程缺乏专业性,什么人都能上。其实,在当今知识技术更新快,国内外形势变化大、学生思想个性和需求差异大的情况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各学科领域,既要有渊博的人文知识素养,还要懂得各种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及其特点。因此,高校应改变对思政课的偏见,通过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以及加强人才引进等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深入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及动态、理论观点、实质和消极影响,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对这些思潮的认识及态度,才能在教学中既做到有的放矢,又有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对思政课造成较大的冲击,从大的范围看,有社会现实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从小的方面讲,与思政课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亦相关。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心和指导下,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教学状况显著改善,但离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存在较大问题,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课堂低“抬头率”仍是较普遍的现象。思政课如学生不爱学,不爱听,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难以落实,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渠道作用就难以发挥。
首先,切实树立和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尽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出很多年了,但由于长期的惯性使然或简便易行,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采取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的方式授课,此种教学方式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系统性传授知识方面有其优点,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听,不愿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教”的目的和落脚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的侵扰,教师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亲自践行,学生获得的就只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就不能掌握认识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和理性批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武器。
其次,及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思政课有全国统编的教材,以教材为依据授课是确保教学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本要求[5],教材内容的特点是系统性强、理论性强,但不够鲜活生动,如果照本宣科,大部分学生必然觉得索然无味。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把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紧跟时代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疑惑问题合理地融入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要求,把相关社会思潮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理性分析、正确看待这些现实问题和各种思潮的产生,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的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习惯于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获取具象化的信息,大部分学生对具象化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抽象理论的思考。同时,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将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化解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消极影响,除了上述应对措施外,还需根据社会思潮传播及影响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首先,抢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阵地。新媒体阵地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占领。针对社会思潮传播网络化的特点,相关部门和高校要认真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新媒体的监管制度,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当然,再完善的法律法规或技术监管都会有漏洞,为此,高校要加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理性分析和批判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不被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所迷惑。同时,高校思政课要重视新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精心打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把教育教学由网外延伸到网内,让教学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媒体”[6]。
其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针对社会思潮以隐性方式影响受众的特点,思政课除了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外,还应在做好课堂显性教育的同时,做好隐性教育这个工作。为此,思政课部门要与学工部、校团委等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利用“三下乡”、协会社团、宣传橱窗、校园建筑等打造具有良好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阅读习惯,通过制作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微图、微视频、微言、微语等,把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新媒体产品中,让学生在浏览阅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再次,构建“合纵连横”的思政教育合力。面对社会思潮相互勾连共同影响受众的挑战,单靠思政课或某一门思政课是难以应对的,必须以“大思政课”的理念和视野整合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合纵连横”的思政教育合力。就高校来说,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方法,统筹规划不同年级的思政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要统筹推进各部门、各学科各司其责、协同配合、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渠道,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做好与本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思政课教师之间更要加强交流、信息共享、协调合作,共同应对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挑战。
总之,只有采取多样化的对策和措施,才能形成一张立体式、交叉式的预防和控制错误社会思潮传播泛滥的有形与无形之网,最大限度化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和思政课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