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023-02-24 03:45:54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群众

龙 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贯穿习近平从政实践始终,其形成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长期的理论思考。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必须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中去探寻其形成过程。

一、知青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萌芽

七年知青生活使习近平深入了解了农村,进而培养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崇高理念。习近平任支书后,解决缺少粮种和菜种的问题;带领大家打水井;自费到四川遂宁学习沼气技术,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还在村里办铁业社,增加村里收入;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增加耕地;种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搞河桥治理。习近平还把县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成磨面机和手扶拖拉机。在梁家河,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为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基础,让他深刻地了解了‘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1]2015 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时说:“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2002 年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指出:“陕北高原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3]“这种信念最终长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参天大树。”[4]

二、正定:“为民办实事”

1982 年3 月,习近平调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后任县委书记),为正定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减轻粮食征购负担。正定是“高产穷县”,粮食产量较高但上交国家太多。习近平提出“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5]。习近平“心里时刻装着人民”[6]。为方便正定人民出行,与石家庄市委沟通协调,开通石家庄至正定的201 路公共汽车。为解决用蜂窝煤取暖做饭的污染和费事,习近平给正定要来了一批煤气罐。习近平还在正定搞厕所革命;为西兆通公社村民建收奶站,方便村民卖奶。把教师工资开支列入县财政预算,每月与干部同时发放,并筹措187 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习近平对农村和农民感情深厚,下乡调研时“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庄稼活,拉家常。”[7]习近平对自己要求严格。在正定工作期间“寑则板床,行则单骑”,洗澡不去招待所,常穿绿军装。有一次习近平到公社调研时午饭是棉花菜籽油炒白菜下馒头,用“水泥瓦,下面支着几块砖头”[8]当饭桌。习近平说“这挺好啊! 还能吃到新鲜的白菜。”[9]饭后如数交了饭钱,一共1 毛8 分钱。习近平后来回忆:“我在正定经常骑自行车下乡,虽然辛苦,但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10]习近平“经常在正定县大街上放个办公桌,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11]

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狠刹公款吃喝之风。1983 年8 月,习近平在正定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解决干部队伍中的三股歪风,即吃喝风、男女作风、组织纪律涣散之风。”[12]在制度建设上:1983 年至1984 年间陆续主持出台了《关于整顿机关大院作风的安排意见》等11个党风党纪方面的文件规定[13]。其中《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针对性地对县领导班子提出了改进作风的六项具体要求。在治理公款吃喝问题上正定县在全国具有开创性,习近平要求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不准公款吃喝、单位之间不准互相宴请等。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与在正定的理念与做法一以贯之。2013 年7 月11 日习近平重回正定指出:“党和国家事业的宗旨是什么?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以人民为中心。”[14]

三、厦门: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和政绩观

1985 年习近平调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心系百姓,重视三农工作,遍访厦门农村海岛;着眼厦门长远发展,主持制定《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人民利益出发,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厦门实践。

从人民利益出发,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筼筜湖水体污染。筼筜湖本为接连外海的天然湖泊,80 年代特区建设时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体污染。时任厦门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支持财政每年下拨1000 万元治理,连续三年共计3000万元。治理筼筜湖不仅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市容市貌的美化,也让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厦门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15]习近平牵头主持制定的《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共21个专题,其中《厦门市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专题表明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这与他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致的。

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和政绩观。习近平在厦门任职期间提出领导干部要端正从政动机,“要发财就不要来当干部,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16]“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17]习近平用通俗的话语阐明了重要的从政理念:做官要为人民服务,而非发财致富。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想通过从政致富之人最终都身败名裂,给国家、民族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腐败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也是导致政党覆亡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深知为官须清廉,因此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下属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坚持造福于民的宗旨。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经常去农村调研,“有一次一个村支书请他喝茶,茶具上面积满茶垢,黑不溜秋,习近平毫不犹豫拿起就喝。”[18]群众给他切一个西瓜,他不管周围苍蝇嗡嗡飞,接过来就吃。正确的从政观与政绩观正是建立在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上。习近平到军营村调研时针对村里的贫困,“要求村里多种茶、多种果,发展第三产业,早日脱贫致富。联系县水土办提供了一批广西无籽柿树苗,并指示县农办解决了3 万元扶贫资金。”[19]后来又下拨70 万元购买制茶设备和修建茶厂,大大提高了军营村茶叶质量。

四、宁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988 年6 月到1990 年4 月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三进下党,“四下基层”,带领闽东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率先开启易地搬迁扶贫模式;以“三教”活动为着力点大力改善宁德教育条件;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解决干部违规建房问题,制定“公务接待12 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

三进下党特困乡。一进下党,习近平实地了解下党贫困后下拨72 万元解决水电照明和公路建设。1989 年7 月,习近平二进下党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给受灾最重的32 户村民每户1500 元救济金,并单独拿出15 万元用于公路、防洪堤坝和学校修复。1996 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赴下党考察灾后重建,下拨100 万元用于修桥铺路和发展生产。

“四下基层”。为方便基层群众向政府反映问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能力,习近平要求政府“四下基层”,到基层了解人民疾苦,了解群众的呼声和盼望。“四下基层”制度中渗透的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教育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他在基层调研,总是走在最前面,到老百姓家里看望慰问,从不讲究。有时到农户家,直接掀锅盖了解生活用度。

造福一方。“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20]为解决闽东贫困问题,习近平主持进行扶贫搬迁工程,实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解决了宁德霞浦和福安一带渔民居无定所的问题。习近平向省委申请600 万元作为安置费用,实现“岸上有房,作业有船”,同时还进行霞浦县茅草房改造工程。两项工程使1000 多户人民告别茅草屋,10000 多户连家船民上岸。正是在宁德,习近平开始下决心通过移民安置从根本上解决部分百姓因为自然条件局限无法脱贫的问题。

重视教育。习近平指出“要把教育作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21]开展“三教”活动。为解决当时福安教育的困难,筹措1000 多万资金为福安一中建教学大楼,对全县228 所小学进行改造新建工作。习近平要求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一无二有”(无危房,有课桌椅),解决各地欠发教师工资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

反腐败,讲廉政。“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22]当时宁德有些干部贪污受贿,占地建房。习近平明确指出:不能怕得罪几百人,得罪闽东上百万百姓! 在违规建房问题上宁德地区共罚款87.3 万元,清退私占公房747 间。习近平在宁德时多次提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23]1989 年3 月,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习近平牵头制定了《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12 条;1989 年5 月,又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5 条,为加强宁德地区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依据。

五、福州:要有真诚的为民情怀

1990 年到1996 年习近平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习近平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把为群众办事置于优先位置,在全国率先提出“一栋楼办公”的高效办公模式,建立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为解决福州人民吃菜难问题建设“菜篮子工程”,把琅岐岛和南通、南屿列为福州市最大的菜篮子基地。为保障食品安全,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积极推动开展“四个万家”活动。此外,通过综合治理交通、开挖河道排洪、兴建污水处理厂、建鳄鱼公园、建汽油发电厂、建文明路、高速路和机场等措施,逐步解决福州市区的交通、内涝、环境污染、电力、运输问题,大大改善民生。

习近平在福州任职期间,以为民办实事为着力点开展工作。“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4]当时福州平潭渔业资源枯竭,渔民以野菜充饥。习近平马上召集民政等有关部门,下拨60 多万斤粮食解决渔民吃饭问题。大力抓棚户区改造,老百姓告别闷热、潮湿、狭窄的木板房,住上整洁宽敞的单元房。抓扶贫;深入基层接访群众、现场办公;提倡“马上就办”;提倡执政为民,多做好事、多办实事……这都是习近平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还主持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残疾人的政策。如鼓励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统筹解决白内障治疗、肢体残疾人的假肢补贴、聋哑人的康复等。习近平常说,对特殊困难者要给予特殊关心。

习近平多次指出,各级领导要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有一回,习近平下乡调研途经福州市一个交通繁忙区域,看见几位环卫工人一边工作,一边躲闪来往车辆。习近平马上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要求为环卫工人提供统一标识。自此以后,福州市全部环卫工人都统一配发了反光背心和反光帽,安全事故大幅减少。习近平在福州工作的6 年间,还解决了5000 多个孩子无法上户口的问题,使他们按时入学。

六、福建: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1995 年到2002 年习近平先后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在此期间习近平推动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畲族群众茅草屋改造工程;重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倡全民健身;大力整治“餐桌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全力解决农民工就医与子女读书问题;扶危济困,对三野老战士李朝金,习近平批示:“像李朝金这样的老退伍军人,应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25]

1998 年12 月1 日,习近平在福建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要求:各级领导要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以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造福工程”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经过3 年努力,全省新建连家船民新村65 个,上岸定居船民4273 户,19378 人,结束了连家船民漂泊海上的历史。对于畲族群众茅草房改造搬迁,习近平要求在1997 年内限期完成,到1998 年来临之际,闽东的2000 多茅草房户改造完成。

治理“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工作,习近平在全国抓得最早。习近平要求从源头上,要保证种出来的菜不能有毒,养出来的禽畜不能注水;从流通环节上,施行标准检查,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要在各个环节治理各种添加剂超标问题。在习近平推动下,福建省在全国第一个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积极研发、购置蔬菜农残和肉食品有害物质检测仪器,防止瘟猪和其他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大力推行“三绿”,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大力普及健康、安全理念,推行严格管理办法。

重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习近平指出:“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26]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2001 年10 月,习近平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安装全民健身体育器材的工作,方便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习近平将建设公共场所健身器材列为“2002 年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2002 年2 月,习近平到福州街头考察全民健身点,要求“企业一定要保证体育器材的质量,确保群众健身安全。”[27]

关注农民工生活状况。2000 年,习近平收到外来打工者反映因户籍限制,孩子无法上学问题。在习近平指示下,福州市委成立调研组调研农民工生活状况,发现农民工劳动时间长,住宿拥挤;除工伤外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子女进城念书费用昂贵。另外,还有黑中介盘剥他们的血汗钱。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习近平对劳务中介市场进行大力整顿。任省长后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省人大制定相关法规,规定农民工子女入学只能收取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费用。

七、浙江:多做有益人民之事

2002 年10 月到2007 年3 月,习近平先后任浙江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书记。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每年用1/3 的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开展调研,建立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教育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心无百姓莫为‘官’;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28]他时刻关心和关注老百姓生活,指出:“为民办实事应该形成一个长效机制。”[29]2004年10 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心系乡村教育,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习近平指出:“要让农村的孩子念上书、念好书。”[30]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浙江省2005 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习近平重视教育扶贫,在浙江贫困地区率先实现免费中专教育和免费就业培训。习近平提议,首先在浙江一些欠发达地区推行免费上中专和全省农民子女免费上大学农业技术类专业的政策。针对农村教育短板,习近平指出:“切实把‘教育强省’的重点放到农村,大力普及农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3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改善农村办学水平。”[32]2005年7 月,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33]这些举措使浙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从2004 年开始,浙江做到了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医疗服务,并使浙江的农民每两年可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在习近平领导下,浙江建立全省“大社保体系”,城乡人群全覆盖,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大社保体系规划的省份,推动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习近平全面考虑农民工的健康,浙江率先出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职工、农村企业职工、农民工。浙江还率先建设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施孤寡老人集中供养。

统筹区域发展,习近平提出三个工程,其中“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从2003 年到2007 年,对原“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100 个乡镇和农民人均收入较低的115 个欠发达乡镇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启动“五大百亿”工程,涉及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习近平认为农村交通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在他亲自决策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

习近平要求广大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廉洁奉公。高度警觉糖衣炮弹、避免“温水效应”[34]。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省。省纪委编纂《廉政镜鉴丛书》,习近平亲自作序,作为党员干部读本[35]。

八、上海: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2007 年3 月到10 月,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2007 年3 月习近平第一次在上海市党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到上海来工作就是要当好公仆,尽力为上海人民多办实事、好事。习近平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36]。2007 年5 月28 日,习近平在上海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再次提出:“要高度重视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37]在上海市委九届一次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2007 年“六一”来临之际,习近平到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看望农民工子女。在青浦区徐泾民主村民工子弟学校,习近平要求:“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保证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38]习近平在调研中提出:“以后农民工子弟在上海受教育,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为主。”[39]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带头下访并指出:“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是必要的。”[40]从此,领导干部下访成为上海的一项工作制度。2007 年4 月3 日,习近平到杨浦区调研指出解决民生问题,重心在基层。他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多办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习近平每次调研,都是到最基层与老百姓面对面了解情况。每到郊区农村,都要走到乡间田头具体察看,还走进农民家里面对面交谈。

习近平教育领导干部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强调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一,思想关上,应当仔细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二,权力关上,坚持为民用权。三,过好社会关,净化“社交圈”。四,过好亲属关,抵御“枕边风”、“膝下雨”。五,过好生活关,慎独、慎欲、慎微。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早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前提、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理念为指引、以造福人民群众的政治实践为核心,围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涵盖教育、医疗、交通、食品安全、棚户区改造、社会福利保障、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美好生活需要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问题,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这一思想的源头与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和把握及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思想有重要意义。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的价值引领下,也必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公民与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56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