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友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哲学作为一门色彩纷呈、学派众多、个性鲜明、内含人性主题的学说,其较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神学等多种知识形态,有着特异的本性和品格,唯有在各种哲学的差异性、变化性和个性之中对哲学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确切地认识和把握哲学的本质。目前,学界的诸多学者在哲学本质属性的探究上,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众多复杂的观点和看法彼此存在分歧与冲突,导致人们对于哲学本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模糊现象。因此,在哲学的本质属性上再做进一步探索,发掘哲学的深厚意蕴,将有助于感悟哲学之于人的实践行为及其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古人云:事无惊不疑、无疑不思。哲学发于“惊讶”、起于“追问”。就是说,在人的生活世界里,“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种种疑问,其最先是哲学的,然后才是科学的。因为我们提出问题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又须拥有一份新颖、探求、奇怪、惊诧、敏锐的心理状态。只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就会萌发明确的问题意识,继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研究问题。
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十分鲜明地指出:“惊奇与诧异,这越发是哲学家的一种心境。此外,哲学无另外起源。……这纯粹是哲学家的一种心境,即惊奇与诧异,由于此外,哲学无其他决定性起点。”[1]这就是说,有了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变化的规律的惊讶,才会因自身的无知而产生了解其貌、洞悉其理的好奇心——这是问题产生的源泉和科学研究的起点。因而,只要你能够保有一颗鲜活敏感的心灵,这个世界就会有许多使你“惊讶”欲知的东西。如《物种起源》、“经典力学”和X 射线。试想一下,如果达尔文对物种的起源没有惊奇感,如果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现象熟视无睹,如果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对在阴极射线研究中涂有氰化铂酸钡的屏发出的荧光毫无兴趣,可以预料,就不会有《物种起源》、“经典力学”和X 射线的科学成就,他们也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因此,如果说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的话,那么这种作用则首先体现在研究者要有善于“惊奇”的品质上。
当然,惊讶也不等于哲学,它只不过是哲学活动的引线和动因。哲学家的特质在于从“惊讶”处发现问题,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同时,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追问来实现的。这种“追问”不是一般的疑问,而是对所惊讶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设计。正如有人在品味哲学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哲学并非宗教,但能给予人信仰的坚定,哲学并非艺术,但能给予人美的感受,哲学并非逻辑学,但能给予人思辨的教导,哲学并非道德,但能给予人趋善的可能。莫非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吗? 如此看来,追问能够帮助我们把看似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平时忽略的问题精细化,把认为“熟知”的问题不确定化。这样,我们就能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就会使我们的思维有新拓展,学问有所精进。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站在了哲学的入口处。因此,可以这样说,哲学是追问的艺术。
哲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哲学教授孙正聿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反思”。他认为这种反思并非众人通常所认为的再三考虑,应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被思维视为了问题(被恩格斯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想把“思想”作为对象对其进行思考。所以,他认为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在常识角度上去认识哲学。即依据普通阅历去诠释哲学,将哲学转变为赋予了哲学称号的普通知识。如此,便将哲学变为了常识的延展。但哲学并非是常识的延展,它是以常识为依托的批判和超越。二是在科学意义上认识哲学,把哲学视为科学。就此意义而言,认为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世界个别领域,哲学的认识对象是整个世界;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各个领域的个别本质,哲学的任务是认识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由此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哲学是将呈现个别性的科学定理、概念及范畴“升华”为呈现一般性的哲学定理、概念及范畴。如此,便将哲学变为了科学的“延展”,即将哲学变为存在最大一般性和普遍适应性的科学,继而否认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的区别。对此,孙正聿教授说:“哲学与科学是人类驾驭世界的两种根本手段,科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产生了对于整个世界的科学认识,而哲学是以科学所获得的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为对象,产生了通晓、协调人和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2]由上可知,哲学并非科学的“延展”,应是对科学的反思、批判和超越,这种理性的认知方式指向的是人类熟知的事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你觉得非常熟悉的问题,其实你并非真实的理解了它。因此,熟知的事物需要分析。因为“熟知未必真知”。德国文学巨匠歌德说:“人总是在知识很少时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能力会随着知识丰富而提高的。”[3]这即是说,知识很少时的知识也未必是准确无误的。只是由于知识少,所以缺乏怀疑和“反思”的条件。这种对“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的反思,孙正聿教授称之为是对“自明性问题的分析”,即把人们当做天经地义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反思的对象。正如一向以“求真”为己任的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他在中国讲学时以我们“日用不知”、“习焉不察”的桌子为例,开始他的哲学分析。罗素对桌子在不同光线下颜色的变化、不同角度看形状的变化、不同敲击下发出的不同声音以及不同温度下触摸感觉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使我们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认识。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全部哲学家务必由不确定的且无益的未经反思的常识开始,他的目标是获得澄明的、经过反思的认识,获得一种愈加靠近真理并对人的行为极少产生影响的常识。”[4]所以,我们要想获得真知应记住罗素的一句话:“真正的哲学家准备审查一切先入之见。”[5]
哲学的“反思”有时也要诉诸于哲学问题自身,而哲学之难也在于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借助浩繁的哲学发展史。比如说“什么是哲学”,古希腊的哲学家把哲学理解为“爱智慧”;中国先秦的思想家把哲学普遍看作是修身之学;德国古代哲学家西塞罗认为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6]近现代哲学家对哲学的看法更为多样。恩格斯说:“哲学即是一种建立在明了思维的历史及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7]由此可见,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维,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
基于上述可知,哲学的追问有助于我们反思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所以,孙正聿教授说:“科学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了……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8]但这不是没事找事,因为事物本身就是复杂的,只是原来我们没有发现那么复杂的方面,是哲学的反思帮助我们如时的认识到了事物的那些复杂的方面。
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因为哲学不是一种一般的智慧,而是一种特殊的爱智的智慧。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智慧”这个词太大,适合于神,爱智则更适合于人的真义。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智慧,但绝不是说人不可以拥有智慧,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智慧。因此,哲学家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谈到竞争效应时说到:“大企业发展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美利坚之美’那个品种的玫瑰,由于摘除了原来孕育在其周边的蓓蕾而芬芳夺目,让观赏者叹为观止。但是,这并非是企业界的有害现象,而是一个自然规律,是上帝的规律。”[9]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难道我们只能将竞争比喻为美丽的魔鬼吗? 有没有可能“双赢”,从而使竞争的田园百花盛开而不是一枝独秀?
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人无非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存在,但他也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思想……。”[10]从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人能够而且应该在理性中生活,失去了生存的理性,也就失去了思想的光辉,那现代社会只能算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人和动物及其它事物的分界在于“意识”,人类在意识曙光的指引下,可以去赴汤蹈火,而动物则靠本能去趋利避害,前者得以在牺牲中发展,而后者只能在躲藏中灭绝。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绿洲,“爱智”应成为人类每个成员的必备品质。
爱智的哲学之所以能够指导生活,在于它是帮助我们追问宇宙、追问历史、追问人生的大智慧。因此,它能做到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用哲学思想认识自然,能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就是说,爱智的哲学能帮助人类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我们透析人生的同时获得看问题的新视角。比如说: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保持力的平衡非常重要;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物质结构的稳定性对保持它独特的化学性质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生:人生顾忌的并非是“不平衡”,应是“平衡”。由于平衡了,就会失去追求的动力,但不平衡就会去追寻平衡,所以才有生命潜在能力的最大释放。始终“不平衡”的人生是悲惨的人生,始终“平衡”的人生是可叹的人生。人生只有保持二者循环变化的趋势,才是意义存在的人生。与此类似,人生最顾虑的并非是“不稳定”,应是“稳定”。不稳定就会尽力去追求稳定,人就会产生动力。但稳定了,人便安于现状,从而缺乏事业的激情。
可见,是否富于哲学智慧,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完全不同的。你富于哲学智慧是一种生活状态,你缺乏哲学智慧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原因是你对人生的认识不同了。可以说,一些在他人看来理当追求的事物,对你而言则无关紧要;但在他人认为无关紧要的事物,你也许认为十分宝贵。清代诗人张潮说,成大业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能“闲他人之所忙,忙他人之所闲”。他人歌舞棋牌等娱乐活动,“忙”得不可开交时,你可“闲”他人之所“忙”,而去“忙”他人之所“闲”,勤奋研学,你自然会造就事业的成功了。可以说,你有了这种哲学智慧,对各种问题的认识自然会通透些,因此你会清楚该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如何理解周边的事物。
由此看来,在辉煌博大的哲学思想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认知思辨和制动玄机。而哲学之难亦在于人们能否进入一种真正的哲学思考,比如,我们说哲学不是艺术但能思考艺术,哲学不是文学却能透析文学。因此,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思考的时候,不是满脑子的哲学概念,而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从而使问题变得深邃的思考力;是由此及彼、纵横联系从而使思维变得通达的流畅度;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而使认知具有前瞻性的穿透力;是闹中取静、独辟溪径从而使见解具有独创性的创新力。总之,它是看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辩证性。
根据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哲学不是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一种枯燥的条文。它以人为主题,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哲学的道理就存在我们身边,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人的自觉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当他悟觉到自己是人,要去思索和追问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存在的本性这些问题时,他就已经进入哲学思考了。因此说,按照本性,哲学不过是对人、人的生活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思性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