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评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2-24 03:45刘美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子路论语孔子

刘美芳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一、引言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教育评价改革的热潮。如宁业勤“从本国高校发展实际出发,借鉴欧美国家教育评价体系的经验,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评价标准。”[1]杜瑛则以评价范式作为切入点,借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范式转换的方向。”[2]总而言之,国内学者以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为基础,借鉴西方教育评价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为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要想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评价体系,除了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外,还必须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思想资源与智力支撑。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此精神指导下,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孔子,深入挖掘孔子思想中与现代教育评价相融、相通之处,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孔子思想,也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历史支撑与借鉴。

二、孔子教育评价思想内涵

若要深入挖掘孔子教育评价思想,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教育评价”。根据《教育评价词典》记载,“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主体、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3]由此出发,本文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孔子教育评价思想。

(一)评价主体: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关于评价主体,孔子重视“他评”与“自评”。显然,从字面来理解,“他评”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评”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论语》中比较多见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如孔子评价“子贡”,称其“始可与言《诗》已矣”。“因为子贡能够在孔子的启发下举一反三,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和他讨论《诗》。”[4]除了肯定性的评价以外,还有否定性的评价。如宰我在请教能否废除掉“三年之丧”时,孔子以“是否心安”反问,当子贡回“心安”时,孔子直接说宰我“不仁”,认为他缺乏基本的同理心。要注意的是,不论是肯定性的夸赞,还是否定性的批评,都是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孔子认为他人的夸赞是对自我的肯定,让自己以后更有动力;而他人的指正,则是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事实上,孔子认为能够被人指出过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直言:“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由此既可见孔子心胸广阔,也说明孔子重视“他评”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孔子也非常注重“自省”,亦即“自评”。孔子时刻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培养德性,进修学业,闻义而行。其弟子曾子延续了这一精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从日常生活入手,明确了“自评”的标准,即为人办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是否每日认真复习老师所传授学业。其实,不论是“他评”还是“自评”,其实质都蕴含着一个前提:人具有主体可塑性。正是因为人具有主体可塑性,所以可以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不断督促其进步。在此基础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二)评价过程: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融合

关于评价过程,孔子主张动静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在这其中,“静态”与“动态”既可以指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状态,也可以指评价标准。就状态而言,静态评价指的是对在相对稳定状态下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动态评价则是着眼于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评价。在《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将二者相结合的思想。如《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仲由即为子路,作为孔子弟子,其以“勇”而著称。起初,孔子肯定了子路的“勇”,认为只有子路有这个勇气能够跟随自己去漂泊。随后,当这个话传到子路耳朵里,子路因此而沾沾自喜时,孔子又及时指出子路只是“好勇过我”,并没有什么值得可取的。在这里,孔子既肯定了子路一贯的“勇”,但是也着眼于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告诫子路不可因为被肯定了“勇”而自喜。

而就评价标准而言,“静态”与“动态”则是指标准与权变。如虽然孔子非常重视诚信的品质,但孔子也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将言语信实、行为坚决看作是“小人”的行径。其实,最能体现孔子既坚守原则而又不拘泥于此的例子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孔子针对每个人的性格提出了不同的标准。面对孟懿子,孔子认为“孝”是“无违”;针对孟武伯,孔子则主张“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而子游,孔子教导其“孝”是“养”而“敬”;对于子夏,孔子认为“孝”是“色难”,告诫其侍奉父母应该面有愉色。显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孔子对“孝”的定义不一。虽然看似标准不同,但其实都体现了对父母的“爱”与“敬”。仔细翻查《论语》,处处可见孔子坚守原则但又不固守标准的例子,哪怕是他一直主张恢复的周礼,孔子也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虽然按照周礼应该用麻料来织礼帽,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后世人使用丝料来制作,虽然不符合传统周礼,但孔子认为这样更为节俭,故而也认可大家的做法。由此可见,孔子动静融合的评价思想,不论是就评论状态,还是就评价标准而言,都要从当下出发,结合现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个性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

(三)评价结果: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当然,教育评价不仅仅是“结果”,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促进个体完善、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手段。可以说,孔子每一次对弟子的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其因材施教的前提。如孔子评价子路“由也喭”(《论语·先进》),认为子路鲁莽,故而在子路询问“闻斯行诸”时,孔子直言:“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正是因为子路行事过于果决,所以孔子教导他应该在行动之前听取父兄的意见,再决定是否行事。但是,鲁莽,换种说法,也可以是果敢。针对子路这个特性,孔子认为子路“千乘之国,可使其治其文武”(《论语·公冶长》)。子路为人勇猛、果敢,所以可以管理上千乘国家的军队。在这里,可以看出,哪怕是作为“缺点”的“勇”,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成为其优势。况且在孔子看来,“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如何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也正是如此,孔子主张“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述而》)肯定他人进步的地方,而不是揪着过错不放。在孔子看来,教育评价只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改善不足,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综上可知,孔子教育评价思想的前提是人具有主体可塑性,其主张通过自评与他评结合、动静相融合、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评价,其教育评价落脚点在于人的自我提升、完善。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以德树人,致力于追求“仁”德,强调言传身教,教导弟子要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三、当代启示

虽然孔子所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但孔子教育评价思想仍然闪烁着超越时空的光辉,为后世学者不断继承、发展。汉代开放私学,鼓励个体通过教育得以成才;魏国设立五经课试法,注重以考试检查教育成果等等,无不打上了孔子教育评价精神的烙印。在当代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孔子教育评价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针对教育评价当中“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这几个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

首先,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孔子重视自评与他评的作用,时刻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接受社会的监督。教导弟子时,孔子也非常强调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方式。孔子这种教育评价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学者,《大学》更是提出了“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强调“自评”的作用。汉代更是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注重通过“他评”来选举人才。在当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同样也要注意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发展。所谓构建多元化主体即是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教育评价改革的做法,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地投入到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中来。目前教育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主要由行政部门来主导。因此,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人员教育评价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平等地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协商回应形成相互制衡的共治格局,以推进教育评价事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因为参与人员的众多而造成评价工作的冗繁,要注意多元化主体选择的方式、方法,明确责任主体,精简评价项目。同时,建立健全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发展多维化、多层次的教育评价体系

其次,发展多维化、多层次的教育评价体系。孔子主张以德育人,教导学生要充分发扬自己的“仁”性,时刻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这种“君子”虽有统一标准,但不唯一。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提出了动静相融合的差异化教导,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后唐代延续了这一精神,以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但设置了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医科、武课等等,学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不同的科目报考。相应地,在构建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时,既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也应该注重差异化治理,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具体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具体标准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远景目标,又要坚持“过程性”与“持续性”的原则,注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该注重改革的过程性,强调动态评估,明确阶段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明确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评价方针

最后,明确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评价方针。在孔子看来,教育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个体提供了努力的方向,是其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导弟子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因人施教的方法,注重从学生自身个性出发进行引导。”[5]也正是如此,孔子弟子当中贤才众多,但并非千篇一律。同样地,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评价的作用,但也要意识到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符合标准,切不可为了达标而“达标”。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坚决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充分发挥好教育评价改革的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同时,要淡化教育评价结果的利益负载,不以教育评价结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唯一依据,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更加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战略性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进程中,要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既要学习外国优秀经验,也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学校教育评价模式。尤其在“内卷”盛行、“躺平”普遍的当下,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猜你喜欢
子路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