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夏,王艺璇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指患者因冠状动脉突发性急性持续性缺血或缺氧而导致患者心肌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是临床常用治疗AMI 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PCI 可将患者血管在短时间内疏通,实现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促进血流灌注量恢复,从而缓解心肌缺血及缺氧状态,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但若未在黄金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救治,患者仍有生命危险[2]。美国心脏协会及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在关于PCI治疗指南中建议,对AMI患者应将其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控制为<90 min,缩短D-to-B时间可最大程度上促进AMI 患者预后改善[3]。但临床研究[4]发现,正常的急救及护理流程,程序过于繁琐,可能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故手术室胸痛救治优化程序,在保障患者救治效果的同时,优化缩短救治时间对AMI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于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采取手术室胸痛救治优化流程,观察并分析其救治效果及对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此类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方案的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 年1—6 月收治的100 例在手术室采取胸痛救治优化流程后行PCI 术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样本医院2018 年1—6 月收治的68例在手术室未采取胸痛救治优化流程前行PCI术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62 例,女38例;年龄42~80 岁,平均年龄(65.48±6.24)岁;心功能分级为2级28例,3级56例,4级16例;合并症为糖尿病19例,高血压58例,高血脂23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23 例;年龄40~76 岁,平均年龄(64.25±5.83)岁;心功能分级为2级26例,3级32例,4级10例;合并症为糖尿病16例,高血压30例,高血脂22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不超过12 h。(3)完成直接PCI 术者。排除标准:(1)直接行PCI前出现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者。(2)冠脉造影后因多种原因延误再灌注治疗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胸痛救治流程。护士根据分诊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后,监测患者心率、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待患者办好住院相关手续后,送至相关科室进行救治。
观察组采用手术室胸痛救治优化流程。(1)前期准备。①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包括AMI病因、治疗及护理等方面内容,同时开展急救模拟训练、技能训练等,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心电图操作及相关知识等。指导护理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抢救仪器,促使其熟练掌握整体护理方法与流程,在考核成功后方可上岗。②建立新型绿色流程管理模式。制定救护流程及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并确保通道的通畅性,建立胸痛中心急救网络,联合多科室诊疗,采取先诊疗后缴费流程,急诊抢救室张贴抢救流程,配备急救药品及设备,便于实际操作有序不乱。③强化医护急救技能培训。院内制定规范性急救技能培训标准,可举行急救操作能力比赛,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④院内明确门诊急救绿色通道范围。主要包括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及急性心肌梗死等,门诊接收到此类患者时需在接诊与抢救的同时,及时上报,以便做出合理接诊方案。(2)急救护理。患者由急诊入院后,接诊护士10 min内安置患者,并予以相应处理,如予以患者吸氧,优先安排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于患者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患者一旦确诊为心肌梗死后,医师立即于其左上肢安置留置针,护士遵医嘱予以患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药物,并将其标识为“胸痛患者”,以便于绿色通道救护,并对患者进行采血,快速将标本送检,将患者心电图结果交于医师后,尽力安抚患者情绪,简单明了的与患者家属沟通相关注意事项等问题,在取得同意后,对患者进行大致评估,通知相关科室进行手术准备,根据评估结果预测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携带必要的急救仪器及物品(如除颤仪及抢救仪器等),经绿色抢救通道将其送入导管室,详细与介入医生及导管室护士进行交接。(3)手术室护理。心肌梗死患者行PCI需争分夺秒,介入医生及导管室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着手患者术前准备。患者取平卧位,监测患者心电及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予以患者吸氧监测血氧情况,行PCI时患者全身肝素化,准确记录肝素使用时间与剂量。为避免穿刺口出血或感染,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若出现异常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手术室护士需熟练掌握手术流程及各种器械操作等,便于在术中正确传递器械,协助医师顺利完成手术,随时根据医嘱变化治疗操作,术后送患者返回病房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目前病情,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督促患者家属补齐相关手续,如后续缴费工作等。整个优化过程中合理利用绿色通道,先救治,再缴费,尽量3 min内完成静脉血液采样,15 min出检查结果,8 min实现心电图检查,尽可能缩短D-to-B 时间,使患者心肌短时间内得到灌注,控制患者病情。
(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开始手术时间及D-to-B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气短、感染、心率失常。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住院时间、开始手术时间及D-to-B 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开始手术时间以及D-to-B时间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开始手术时间以及D-to-B时间情况(±s)
组别观察组(n=100)对照组(n=68)t值P值住院时间(d)16.38±5.32 23.41±6.88 7.456 0.001开始手术时间(min)43.21±11.24 69.35±13.45 13.654 0.001 D-to-B时间(min)56.32±12.25 83.45±16.48 12.232 0.00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例(%)
经临床研究[6]发现,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与其梗死时间呈正相关,梗死时间越长,其梗死面积越大,导致患者病死风险增加。故针对AMI患者需采取积极及时的治疗措施,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心肌梗死区域血流,延缓患者心肌坏死进程,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7]。研究[8]显示,AMI患者若在发病1 h 内获得有效救治,可将死亡率降低约1.2%,若在发病6 h 内获得有效救治,可将死亡率降低约5%~6%。但临床实际中,AMI 患者在抵达急诊室后,分诊、检查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办理入院手续及采集血液样本等均需耗费时间,可能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而加重病情进展,因此,需优化胸痛救治流程,以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行手术室胸痛救治优化流程后,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开始手术时间及D-to-B 时间均缩短,且患者PCI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降低,说明在心肌梗死行PCI 术患者救治时采用手术室胸痛救治优化流程,可简化救治流程,保障患者及时获得有效救治,降低PCI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本院针对缩短AMI 患者救治时间实行手术室胸痛中心优化流程,一是前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可使护理人员冷静处理患者突发情况,避免增加患者心理压力等。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建立胸痛急救中心网络,可使患者人未到,信息先到,方便介入医生及护士提前了解病情,做相应准备,合理利用医院资源,先救治再缴费,可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急救室内张贴有救治流程,并配备有急救药物及设备,促使整个救治过程有条不紊,可确保救治过程快速顺利进行。三是在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在短时间内安置患者,并予以对症处理,尽快为患者输氧、监测患者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采血取样等。尽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此次救治相关注意事项等,取得同意后评估患者大致情况,经绿色通道将其送至导管室,与介入室医师进行交接,可缩短患者开始手术时间[9]。行PCI时患者全身肝素化,护士准确记录应用肝素时间及应用剂量。四是PCI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出血或感染等现象,若出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可减少患者PCI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通过上述种种胸痛救治优化程序处理,心肌梗死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救治,并可降低患者PCI术后不良反应。李宣霖[10]在研究中采用对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胸痛救治优化护理流程后,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救治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与此结论具有同质性,说明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优化救治流程对其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顾琴[11]研究表明,对于急诊胸痛患者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本研究观点同与其结论具有同质性。
综上所述,应用手术室胸痛救治优化流程后,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流程简化,患者住院时间、开始手术时间及D-to-B 时间均明显缩短,PCI 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