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GC、UGC在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的运用
——以澎湃问吧、澎友圈为例

2023-02-23 04:19刘雨濛
传媒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交社区内容

文_刘雨濛

澎湃问吧是澎湃新闻APP 的互动问答产品。作为国内新闻问答社区的开创者,澎湃问吧鼓励用户直接对话新闻当事人及行业大咖,致力于有深度、有质量的专业问答。

对于澎湃新闻APP来说,澎湃问吧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发布媒介由记者书写、读者阅读的传统单向传播模式。由于其用户生成内容的特性,形成用户反哺平台的链路,完善了双向乃至多向传播生态。

Web1.0时代,互联网以门户网站为主,如雅虎、新浪、搜狐等,用户只能浏览网页,被动接受,极少发布内容或深度参与到网站内容建设;Web2.0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互联网进入社交网络时代,任何人可以自主创建内容,数以百万的人可以观看及评论,如微博、今日头条等。一种新的互联网内容生产模式UGC模式(Users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应运而生,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生产模式则是PGC模式(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前者内容生产的体量大,但质量相对低。后者专业度高,制作周期长,更新频率低。基于二者在内容生产上各自呈现的优势,出现了PUGC(Professional-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生产模式。PUGC内容,既具备了UGC的广度,又具备了PGC的深度。

从产品特性来看,2015年5月上线的澎湃问吧,存在内容维度广泛、互动路径通畅等特征,且由于用户赋能与参与式讨论的机制,逐渐推动用户间形成深度链接感,并最终推动线上社区“澎友圈”于2019年7月升级成型。

本文将以澎湃问吧、澎友圈为案例,分析PUGC、UGC在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的运用。

内容维度广泛

目前澎湃问吧开设有焦点、思想、圆桌、教育、健康、文艺等17 个板块,已上线话题2300 余个,邀请的往期专家涵盖不同领域,为吸引不同圈层用户、形成浓厚的问答社区氛围奠定了基础。

邀请专家包含:学界大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中科院博导徐颖、天文物理学家李淼等都曾做客问答,与网友对其研究领域进行线上互动。网友对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专家学者进行提问,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对社会热点话题再剖析、再讨论;新闻当事人:当过快递员、打过19 份工的写作者胡安焉、51 岁读大学的张计玲、曝光五星级酒店乱象的“花总”等等。“问吧”邀请这些新闻当事人入驻,将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发布权交还于当事人,将事实真相的追问权交由用户。此外,只要是各行各业拥有一定学术背景、从业经验、兴趣研究的人都可以到澎湃问吧进行交流互动,通过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让大家无限接近于新闻及事实的真相。

互动路径通畅

澎湃问吧的产品功能实现了多环节的用户赋能,包括允许用户自建话题、向“问吧题主”提问,或直接留言参与任意话题的讨论。这意味着生产与消费的角色和关系的变化。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关键词汇,通过用户与题主之间“输入—反馈—输出”的内容互动循环模式,内容生产从封闭走向开放,内容传播从单向走向交互,从“独白”走向“对话”。“问吧”为多元主体的互动交流搭建了平台,使得用户更具备链接感,打通了普通用户与学者大咖及新闻当事人的交流路径。

从2022年开始,澎湃问吧联合政协头条推出全国两会特别策划,邀请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做客澎湃问吧,围绕民生热点问题,亲解提案关键词,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互动交流。

这是国内主流媒体在全国两会期间,首次采用线上问答的形式,聚焦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为委员零距离倾听百姓心声搭建桥梁。同时,澎湃问吧和政协头条还把网友与委员的问答精选制作成小卡片和海报,通过各大网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分发,让“心声”碰撞“新声”。

我们曾经先后对倪闽景委员关于“青少年近视防治”“双减政策”“青少年科创教育”等进行了问吧的话题设置。网友的提问犀利且接地气,比如“课间十分钟学校不让出教室怎么办?”“青少年近视的源头是学业繁重还是电子产品?”等等。每个问答下面都会有十几位用户的再讨论。以“提问—回答—讨论”的方式将社会热点话题用直观明了的方式进行呈现,有利于用户在纷扰复杂的网络信息里,培养自身思辨能力,也能让专家学者第一时间了解到普通用户的所思所想。借由澎湃问吧,用户才能与日常生活中碰不到的专家大咖直接对话。

社群氛围热烈

由于澎湃问吧的模式仍然大多以PUGC的专业性话题为核心、用户围绕话题进行提问,议程及参与准入仍旧具有较高门槛。因此,我们开始重新思考,除了专业学者或新闻人之外,是否可以推翻内容壁垒,将议程设置的权利交给大众,让内容社区真正沉下去。

2019年7月,在原先“澎湃问吧”基础上,“澎友圈”社区上线,用户可以在“澎友圈”中发布短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澎友圈”不再如问吧一样以“专家+话题”为单位设定过于明确的议程导向,允许用户对日常生活以碎片化的方式记录描述、分享感悟。

互动行为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输入—反馈—输出”。这意味着生产与消费的角色和关系的变化。社交化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典型特征之一,借由“澎友圈”社区鲜明的社交属性,澎湃新闻完成了“新闻+社交”的进一步探索,也成为释放内容创造活力的新源泉。这也符合澎湃新闻希望推动“参与式新闻”的初衷,一直以来,澎湃新闻相信并强调用户观点的力量,不论通过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人人都是天然的创作者,每天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便是新闻。

除了发帖功能之外,目前整个“澎友圈”社区互动量最大的版块是投票功能,运营编辑每天会根据热门话题制定投票选项,参与者通过勾选选项发表自己的观点,平台对投票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并生成详细的数据比例,直接增加了用户参与社会议题的沉浸感。网友参与互动的门槛大大降低,继而能产生更多精彩的UGC内容。

此外,“澎友圈”也具有极强的跨平台分享属性,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帖子下方点赞、评论,也可以一键转发至微博、微信、QQ 等社交平台,力图构建一个外沿更大的“新闻+社交”圈。

新赛道的尝试

2019 年12 月开始,“澎友圈”社区先后打造了十期线上小讲,借由微信群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以最低成本增强群成员的价值感和建立群成员之间的强关系,建立了5 个微信用户群。用户群每日在群聊内积极讨论,具有极强黏性,形成一个以“澎友圈”为牵系的内容社群。

2021年3月份,澎湃新闻问吧编辑团队打造出一档播客《浮游生悟》,专注文化研究与社会观察。我们将澎湃问吧邀请来的嘉宾以音频播客的形式再挖掘,我们相信在随性的生活步调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微小的思想火花。更新的33 期播客中已经收获百万收听量,在网易云音乐、小宇宙、喜马拉雅FM 等平台深受好评。可惜的是,后续由于人员调整,播客录制暂缓。

2022 年4 月世界读书日前夕,疫情期间多烦忧,但一缕书香尚在,便可浸润心灵。澎湃新闻澎友圈、好课两个版块联合推出《在被掩埋的古文明里,重建心灵的力量》名家免费直播课。课程涉及了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楔形文字、古埃及未解之谜、文本中的古印度以及传统文化符号等。古老文字、神话传说、文献典籍,都成为今人探秘溯源的线索。这是澎湃问吧对线上小讲的再升级,以音频、直播课的形式,通过社交平台的传播,让全国网友成为复旦、人大、对外经贸等高校名师的学生。直播课播出后,有兴趣的用户还可以通过直播回放来继续听课。凭借这种音频互动的形式,讲台高度低了,高校围墙没了,突破各种圈层,拉近人与知识的距离。

结语

随着短视频的冲击,纯文字的问答互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一方面要让提问者获得专业的、超预期的回答;另一方面提问要引发嘉宾的回答冲动,让回答者有成就感、认同感,这些种种都满足到位无疑是难上加难。澎湃新闻PUGC 倚仗的是编辑的强运营,符合澎湃新闻气质的内容创作者从哪获取,仍然是处于生产链条中重中之重的位置。怎样鼓励UGC持续不断生产出有别于其他平台的差异化内容,也是澎湃新闻澎友圈运营团队亟待破题的难点。

猜你喜欢
社交社区内容
社交之城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区大作战
社交距离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主要内容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