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红,海和平,杜红娜,郑金刚,付盼盼,张晓焕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 河南平顶山467000)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1],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可能引起双侧肺炎,还可能导致脑膜炎、心肌炎等疾病,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且近年产来呈低龄化趋势,在婴幼儿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2]。呼吸干预等虽可取得可观的治疗效果,受患儿年纪较小、脏腑娇嫩等因素限制,干预难度较大,患儿配合度较低,甚至造成患儿哭闹,严重影响治疗质量。我院通过对治疗内容、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及分析后,一方面,针对MPP常规治疗如吸氧等治疗,尝试以体位转变的方式帮助患儿改善治疗时呼吸状况;另一方面,为减少药物使用并提高患儿配合度,降低干预及治疗难度,试图以抚触的形式帮助患儿改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本研究探讨抚触护理联合体位转变干预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婴儿哭闹情况及症状缓解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90例MPP婴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后,符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制定)》[3]中MPP相关诊断标准者;②月龄1~12个月者;③病程≤7 d者;④父母具有正常行动、理解能力者。⑤父母知情且同意者。排除标准:①伴有慢性肺炎、哮喘等者;②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③早产或有呼吸道窘迫史等疾病者;④伴有支气管发育不良或其他先天疾病者;⑤伴有高热、脱水等重症症状者。剔除标准:①不能全阶段参与研究者;②研究期间失访者。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5例MPP婴儿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月龄(9.64±1.51)个月;体重(10.84±1.56)kg;病程(5.24±0.68)d;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16例。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5例MPP婴儿作为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月龄(9.57±1.42)个月;体重(10.56±1.38)kg;病程(5.17±0.59)d;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1例,剖宫产14例。观察组脱组3例,包括2例中途退出研究,1例失访;对照组脱组2例,2例均为失访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案如下:密切关注患儿体温,每小时1次,若体温较高则予以物理降温,并关注患儿排汗状况;调节病房内湿度、温度等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抚触护理联合体位转变干预,方案如下。①干预前:由1名医生及3~5名护士组成干预小组,共同学习抚触护理及体位转变干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考核,观察是否了解抚触流程、注意事项,是否记住体位管转变相关时间、方式等内容。②抚触护理:a.设置病房内温度为30~35 ℃,湿度设置为50%~60%,保持病房内安静及封闭,同时可邀请家属从旁观看。b.抚触至少应在患儿进食后1 h后进行。干预成员应首先对手进行消毒,并揉搓至接近患儿皮肤温度,随后将润肤油涂抹于双手,以掌心抚触患儿。首先抚触患儿前额,以掌心帮助患儿舒展眉毛,再抚触下颌,随后以梳发的动作抚触头部。通过控制患儿双手交叉于胸部,并抚触患儿胸部、腹部。随后患儿取俯卧位,对患儿臀部及背部进行轻柔的抚触及按摩,随后患儿取侧卧位,首先触摸患儿上肢,随后按揉下肢。单次抚触时间应≤20 min,2次/d。若患儿有皮肤色泽改变、呕吐等不适应立刻停止,并给予对应干预措施。c.抚触过程中应保持轻柔的力度,同时可邀请家属从旁以语言、对视等形式安抚患儿,禁止强行改变患儿体位。d.在抚触过程中对家属进行讲解,告知患儿每个抚触动作的注意事项、抚触时间、抚触时机等。询问家属有无疑问,若无则鼓励家属尝试每个动作,由干预成员从旁指导是否有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③体位转变:a.帮助患儿调整体位为头部较高,脚部较低,且头部向左侧偏转,双上肢呈上举并高过头部,双下肢向外弯曲,可在臀部垫软垫以控制角度及舒适度,每次30 min,1次/d。b.在前一个动作结束至少3 h后,调整患儿为左侧位,背部略微倾斜30°~40°,四肢均呈屈曲,持续30 min。c.前一个动作3 h后,采用头低脚高的姿势进行,可在患儿腰部、臀部加垫高度适宜的枕头持续30 min。d.同时每次体位转换时均应对患儿进行叩背、安抚等操作。操作过程中应观察患儿表情及反应,若有不适应立刻停止。每次转换时均可根据患儿反应与病情判断是否予以吸痰等操作;体位转换前5~10 min,使用气囊面罩由外向内,从下方向上方口技支气管,保持频率为90~130次/min。e.家长可从旁学习并提问,亦可自行操作,由干预成员从旁指导。④配合:家属在患儿干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干预成员,若不能每日前往医院进行干预,应自行居家进行,并以视频的形式拍摄每个动作是否标准,于前往医院时交由干预成员检查。两组干预均持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缓解状况:干预1个月后,依据《小儿肺炎诊断和诊疗指南》[4]中相关标准,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则记作完全缓解;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偶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则记作基本缓解;若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等症状频率降低,有明显好转,则记作部分缓解;若患儿体温、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均未改善,则记作为未缓解。有效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基本缓解例数)/总例数×100%。②肺功能状况: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使用日本杰斯特HI-801肺功能测试仪检测得出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高呼气流速(PEF)水平。③发育状况: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依据智能发育指数(MDI指数)[5]评估患儿智能发育状况,该量表共有121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患儿发育状况越好,总分≥120为优秀,≤70分为发育缺陷。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依据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指数)[6]对患儿心理、运动发育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儿感知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患儿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优秀,若总分≥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④患儿哭闹反应:比较两组哭闹次数、睡眠时间。
2.1 两组干预前后发育状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发育状况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哭闹反应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哭闹反应情况比较
2.3 两组症状缓解状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缓解状况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MPP是临床常见呼吸道疾病,且近年来发病呈低龄化特征,婴幼儿已成为MPP患儿的重要组成部分。MPP具有病程较长、症状较重等特点,严重威胁患儿健康安全,若不能予以干预,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导致患儿死亡[7]。因此,如何通过干预帮助患儿缓解病情已成为临床重点研究方向。
由于婴儿配合度较低,常规干预方式虽可取得可观的干预效果,但实施难度较大,可能引起患儿哭闹,导致家属出现负性情绪,恶化医护关系。为避免刺激患儿,增加患儿干预过程中舒适度,尝试以抚触护理联合体位转变干预帮助MPP患儿改善临床状况。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症状有效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目前临床常要求患儿保持仰卧位,以便于观察病情发展并进行机械通气、呼吸管理,但受患儿咽喉呈漏斗状影响,不仅可能导致胃反流进入气道,还影响呼吸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8];而本干预中则采用体位转变的干预方式,帮助患儿不断调整体位,以头高脚底侧卧倾斜的体位,不仅可避免患儿呕吐等症状,还可提高患儿舒适度[9];随后亦头低脚高的体位则不仅有利于分泌物排出,避免肺不张等影响肺功能,还可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增加患儿肺活量,直接改善肺功能,从而帮助患儿逐步缓解临床症状。
MPP患儿可能会有阻塞性通气障碍、小气道阻塞等临床表现,而MP是引起MPP的重要因素,可能附着于呼吸道纤毛处影响患儿呼吸,造成患儿肺功能下降[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PEF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理想。这可能是因为在抚触护理联合体位转变干预中,通过不断调整患儿体位,避免痰液凝结于气管内,阻碍血液循环引起肺功能下降,有研究显示,体位转变可便于肺部分泌物移动及清除,达到改善肺功能作用,与本研究结论类似,进而使得患儿肺功能得以有效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DI指数、PD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推测与抚触对患儿发育改善有关。抚触是采取一定技巧接触患儿皮肤并予以刺激传输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操作方式。抚触作为一种无创且安全的干预手法,可刺激患儿机体,提高脑中5-羟色氨酸(5-HTP)水平,以调节脑组织功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同时,抚触还可提高患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患儿食欲及消化能力,进一步促进患儿发育;另外,抚触干预还增加患儿与干预成员及父母的接触程度,提高亲密度,不仅有利于患儿获得心理满足感,还可为患儿提供情感安慰,有利于患儿身心发育。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哭闹次数和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推测与本干预模式对患儿的全方位改善有关。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哭闹是患儿表达不适的重要方式,观察组以体位转变等方式帮助患儿改善肺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患儿不适感降低,哭闹次数亦减少。抚触可通过接触患儿肌肉结缔组织,予以皮肤刺激,帮助上传神经冲动,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患儿睡眠状况。有研究发现,抚触可达到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与本研究结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