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杨 玲,罗翊翔,徐燕青
(贵溪市人民医院 江西贵溪335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一类急性冠脉缺血引发的心肌坏死性疾病,其近年来因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变化表现出发病率迅速增长的态势[1],国内每年新发病例数在50万以上[2]。AMI患者发病与其过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多发于冠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发病时可出现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并进一步引发血小板凝聚、栓塞形成,其病情进展迅速,且可伴随多种并发症,患者死亡风险较高[3]。故临床相关研究指出,AMI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急救、诊疗措施,院方须在患者送至急诊室1 h内做出诊疗决定[4]。时间轴管理法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办法,其可针对时间节点顺序对多种需操作事件进行排列、串联,以改善工作效率,其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部分医院管理措施中,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将时间轴管理模式应用于AMI患者救护管理中,探讨其对AMI患者急救时间、效率及希望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于我院就诊的20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5]者;②发病距入院时间<12 h者;③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患或存在沟通障碍者;②存在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合并恶性肿瘤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对关键时间节点记录不严谨者。根据护理管理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2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男59例、女43例,年龄42~69(55.63±7.3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5(2.62±0.49)h;梗死部位:前壁心肌41例,下壁心肌61例;受教育程度:专科及以上23例,高中38例,初中及以下41例。对照组男60例、女38例,年龄44~70(55.89±7.1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2.71±0.42)h;梗死部位:前壁心肌39例,下壁心肌59例;受教育程度:专科及以上21例,高中40例,初中及以下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待患者入院后以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接待、急救,保证患者处于绝对卧床状态,同时予以吸氧及生命体征监测,并依据患者病情情况实施对应分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时间轴救护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时间轴救护管理小组:组织本院急诊科急救经验丰富的11名医护工作者构建时间轴救护管理小组,由该小组负责对本院急救流程存在的落后之处进行调查评估,得出在时间管理、护理流程等方面的主要局限,也存在心理护理方面的缺失。随后查阅资料了解时间轴管理模式相关知识,结合科室救护实际情况,规范制订时间轴管理模式下送至急诊科各时间段救护措施具体要求,并对急救患者所经科室时钟方案进行统一,确保均符合北京时间,并定期进行维护。②时间轴急救管理实施:a.将收治的AMI患者迅速送入急诊室,在其送入急诊室5 min内进行体位指导,通过平卧位控制心肌耗氧量,并采取 5 L/min左右氧流量的吸氧措施减轻其症状表现;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预防电极板对除颤的影响,并迅速以三通管、留置针构建静脉通路,调控给药速度,随后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情况。b.在患者送入急诊室10 min内遵照医嘱予以适量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压监测情况对血压正常者予以硝酸酯类药物以进行心肌保护,对应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心前区疼痛的患者予以哌替啶或吗啡;该时间段护理人员亦需完成静脉血抽取操作,并即刻送往实验室对血凝、血常规、心肌酶等常规检查项目进行检查。c.在患者送入急诊室20 min内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对其迅速讲解患者病情状况、治疗方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心电监测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尽量在患者入院0.5 h内实施溶栓治疗,对明确诊断的患者立即予以替格瑞路、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从而保障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在其溶栓前实施1次心电图检查,随后记录时间,每间隔30 min实施1次相同检查,观察其冠脉再通情况,记录有无出现心律失常、过敏、出血、低血压现象。d.在患者送入急诊室30 min内对患者病情进一步评估,及时将其运至心导管室,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③全时间轴心理干预:因AMI起病迅速,患者送至院内后心理状态多存在不良表现,护理人员需在各时间节点确保沟通语气的平稳,在保证不影响相关操作的基础上予以患者疾病相关认知的普及、心理暗示,引导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接受治疗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救流程时间(术前等待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确诊时间)、康复情况(抢救成功率、心肌再灌注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 d后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进行评估,量表共涵盖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亲密关系3个领域[6],涉及条目12项,每项1~4分,总分12~4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内心希望水平越高;比较两组干预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左心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2.1 两组急救流程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流程时间比较
2.2 两组康复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HH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HH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AMI属于一类临床常见危重症,患者因心肌供血状况较差、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等原因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异常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较高[7]。相关研究显示,50%~60%的AMI患者可因未及时纠正心律失常状态于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故对此类患者临床急救措施重视时间管理、提高急救时效性极为必要[8]。
急诊科作为医院接收重症患者、执行抢救任务的重要科室,其目前面临急救患者数量较多、病情复杂等现状,医护人员在部分诊疗措施实施中难以保证时效性,暴露出常规管理方案下急救流程的不足。近年来,临床将时间轴管理、护理路径管理等管理方法引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通过对相关工作流程的优化、时间节点的划分使护理人员更重视操作的时效性、有序性[9],有效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诊治步骤遗漏等现象,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早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诊断并明确治疗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等待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确诊时间、心肌再灌注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时间轴救护管理模式应用于AMI患者急救中,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其急救效率。分析其原因:该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救治活动遵循时间维度,将特定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操作、职责明确了解,从而提高整个急救工作流程的紧凑性、连贯性,医护人员诊疗工作完成度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使其各项急救流程消耗时间明显缩短,救治效果明显改善,患者康复情况亦表现更优。
AMI患者发病后可出现突发、持久的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可伴随烦躁不安、出汗等表现,患者恐惧感、濒死感较为明显,加之收入院抢救等一系列紧急诊疗措施影响,往往可出现心理状态的负面变化、内心希望水平的下降,不利于其正常急救治疗。此外,随着梗死灶弹性的丧失及坏死心肌细胞、单核细胞对水解酶的释放,其引发的酶性溶解可进一步加大心脏破裂风险,进而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而相关研究显示,AMI患者发病早期心理状态及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与急救护理工作的及时开展关系密切,减少急救工作的工作误差及时间延误可有效避免患者身心情况恶化,改善其预后转归[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 d后,观察组HH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2周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时间轴救护管理模式应用于AMI患者急救中,可有效提升其内心希望水平,减少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该管理模式通过制订AMI患者急救工作时间轴,使护理人员以患者送至急诊室后特定时间节点为准,及时于各时间段到达前实施相关护理、检查操作,从而有效规避因护理工作时效性差导致的治疗延误情况,使患者及时确诊并接受相关治疗,提高急救治疗效果,有效预防患者急救后并发症;同时,该管理模式亦纳入全时间轴的心理干预措施,旨在减少因AMI特殊症状表现对患者造成的恐慌、焦虑情绪,配合护理人员有条不紊、准确迅速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内心希望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时间轴救护管理模式的实施对医护人员工作熟练度要求较高,重点针对急诊室护理工作进行时间轴管理,但尚未囊括救护车转运过程中的急救管理,故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