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平,盛莉帆,唐唯婷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215500)
脑梗死是脑血管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病死率高、预后差[1-2]。大部分脑梗死患者是以颅内动脉血管堵塞为主,大部分患者都会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情况[3-4]。有研究认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精神压力过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5-6]。跨理论模型是国外学者提出,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患者的意愿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促进行为转变的发生[7-8]。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可满足不同阶段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需求,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转变,起到更好的预防作用[9]。本研究将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应用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以期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更佳的健康教育指南。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1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含陈旧性脑梗死、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MRI诊断为脑梗死;②资料完整;③意识清楚,无意识障碍者;④患者或家属知晓研究方案,自愿参与研究。排出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史;③先天性免疫缺陷者;④严重感染者;⑤近两个月有重大外科手术者;⑥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1~82(65.97±5.67)岁;高脂血症18例,糖尿病24例,高血压21例;吸烟17例,不吸烟33例;饮酒21例,不饮酒29例;脑梗死类型:腔隙经脑梗死15例,分水岭脑梗死19例,纹状体内囊梗死8例,流域性脑梗死1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0~83(66.11±5.59)岁;高脂血症19例,糖尿病23例,高血压22例;吸烟18例,不吸烟32例;饮酒22例,不饮酒28例;脑梗死类型:腔隙经脑梗死14例,分水岭脑梗死20例,纹状体内囊梗死7例,流域性脑梗死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护士向患者发放脑梗死二级预防的健康手册,并简单介绍脑梗死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康复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指导患者日常护理的开展,出院前嘱患者按时服药,制订复查时间。
1.2.2 观察组 给予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2.1 成立干预小组 干预小组由2名护士长和8名护士组成,小组成员一起查阅时基理论的相关文献,并根据脑梗死的特点和护理经验讨论制订干预方案,护士长负责最终方案的确定和实时督促,护士负责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干预。干预实施前由护士长对护士进行培训,考核通过,方可实施。
1.2.2.2 干预实施 跨理论模型将人的意念、行为转变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前意向期、意向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干预前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日常生活方式、为健康准备做出哪些改变等问题,根据患者的健康情况及所处的阶段,制订其健康需求的干预措施。①前意向期: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哪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疾病会产生不良影响,与患者一起提出解决方案,树立健康行为理念,找到行为改变的动力。②意向期:护士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正面的例子使患者意识到健康信念对行为转变的积极促进作用。③准备期:与患者及家属提出行为转变目标,并制订详细的计划,嘱家属积极参与监督,患者完成目标时给予奖励,未完成时找出原因,制订相应解决方案,增强患者康复信念。④行动期:使患者感觉到自身行为转变对疾病康复所带来的益处,从内心深处深刻认同健康理念,主动改变,定期进行随访,调动家属积极性,强化健康信念。⑤维持期:邀请患者参加健康教育讲座、交流活动,患者之间互相交流经验,行为转变成功的患者讲述自身经验,鼓励患者坚持改变。两组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健康信念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后健康信念,量表包含感知易感性、益处、障碍、严重性及维护健康动机,共20个条目,评分0~4级,0分为完全不赞同,4分为完全赞同。②采用自制的遵医行为评分量表,包括饮食控制、按时按量服药、坚持锻炼、自我管理4个部分,评分0~3级,分数越低表示遵医行为越差。③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分为躯体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社会功能、生活力、健康状态,满分为100分。④出院1年后对患者进行家庭访问或电话随访,记录其脑梗死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2.1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信念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信念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分,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院1年后的复发率为14.00%、病死率为2.00%,对照组出院1年后的复发率为32.00%、病死率为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区域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而出现脑梗死症状。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二级预防措施的落实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复发。二级预防的护理要点主要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跨理论模型注重行为改变的渐变性,通过引导患者健康信念的转变,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健康信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基于行为转变的健康信念教育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健康信念,正确的健康信念可以督促患者积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传统的健康教育采用统一的健康教育模式,不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心理需求,基于行为转变的健康信念教育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阶段干预,不断强化患者的健康信念。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基于行为转变的健康信念教育在前意向期、意向期主要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意识到自身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疾病发生的关联性,并通过沟通技巧鼓励患者积极主动的改变,准备期、行动期通过制订健康行为转变的目标和实施计划,通过家属的监督和适当的奖励措施,使患者看到通过自身的努力给健康带来的好处,不断加强健康行为转变的决心和动力,维持期通过健康讲座和患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从外界获得动力,继续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阶段动态的过程进步,患者的遵医行为不断提高。有研究认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缺血性脑卒患者的二级预防,能够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本研究发现,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医护人员根据每个阶段病情变化和患者近况的改变,制订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干预方案和个体化的指导,患者的干预效果更好,改善生活质量。出院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发脑梗死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理念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帮助、引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康复,患者病情恢复更快,尽快回归家庭,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