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刘芹芹,董雨枝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 江苏宿迁223800)
在我国临床中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危重症疾病,因血液阻塞而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均会造成脑梗死。我国这类患者患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在每年上升,超过75%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机体功能丧失[1]。主要致病机制为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如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使神经受损造成残疾。在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高于5%,且随着老龄化逐渐发展,我国以每年9%的发病率速度上升,每年因脑梗死死亡患者250万人。介入治疗是临床中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溶通血栓,恢复脑部血运。但是介入治疗属于有创操作,护理干预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护理管理水平不足,易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如何解决护理管理各环节的相关问题,降低护理风险,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脑梗死是全球范围中引起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是危害我国人们健康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2]。常规护理措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因为缺少先进性的理论指导,护理措施欠缺系统化和可行性[3-4]。创新扩散理论是对以往经典护理理念进行传播,其核心内容为指导个体对新鲜事物产生新型的思考,通过不断创新扩散下应用循证干预,会对以往经验体系及患者意愿进行总结,以此保证该护理体系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20年1月1日~2021年8月1日,我们对收取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循证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中的相关诊疗标准者;②符合介入适应症者;③经CT检验,无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④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出血倾向或活动性出血者;②合并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③1个月内有大型外科手术经历者;④无法控制的高血压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⑥存在颅内出血者;⑦全身性重度感染者。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4~78(71.41±4.62)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2例,高血脂17例,糖尿病12例;临床症状:失语19例,肢体感觉运动障碍11例,吞咽障碍及意识障碍1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5~79(71.33±4.59)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5例,高血脂15例,糖尿病11例;临床症状:失语13例,肢体感觉运动障碍17例,吞咽障碍及意识障碍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及操作方式等,强调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及家属接受能力,保证患者对手术认知情况及依从性[5]。术后对患者的安全进行交接,告知患者在插管期间避免肢体活动,禁止大幅度翻身、扭曲等,给予局部绷带加压包扎,密切观察穿刺位置及周边皮肤是否发生感染或渗血。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注意观察骨隆突处等皮肤情况,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压力性损伤。
1.2.2 观察组 实施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方案。组建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小组,对所有入选患者成立个人档案,对患者的机体及整体方面进行细致化评估,护理人员掌握每例患者的基本需要,最后根据评估情况打分,制订合理化的循证护理方案。②循证阶段。小组成员在基础护理措施的重点之上出发,通过检索本院记录的权威文献资料,对以往老年急性脑梗死护理研究中总结新型的理论知识,同时利用查找数据库及论文等,可将护理方式进行整合,避免向常规护理的片面化[6]。③总结经验。护理人员和专家共同进行头脑风暴开设探讨会,针对数据实施总结整理,邀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发言,由护士长和主治医生进行反复优化护理方案,并记录到循证档案中留置备用。④主观意愿。利用患者积极配合态度,按照层次理论获取患者现如今所需要的护理服务,而护理人员记录和分析患者目前问题解决方案,总结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护理依据[7]。⑤落实阶段。按照创新扩散理论作为框架和循证基础,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家庭、受教育程度进行针对性干预,保证对患者患病因素进行实时掌握,观察患者心理情绪,适当给予心理开导,让患者明确重视疾病的治疗,避免过度的焦虑引发不适[8]。待患者病情得到稳定后,及时给予被动护理,如定期翻身、叩背及四肢按摩等,指导患者完成半坐卧位和下肢抬高动作,进行3次/d训练,每次15 min。待患者病情有显著好转后,护理人员监督患者自主完成康复训练,如穿衣、饮水、伸舌头、鼓腮、四肢活动、站立、行走等,进行循循善诱,2次/d,每次按照患者体力控制10~20 min。护理人员禁止患者出现疲劳感,待完成基本功能训练后,帮助患者强化对生活质量的训练,以拿勺子、筷子进餐、自主穿鞋戴帽子等为主,嘱家属待患者清醒后备好白开水、水果等。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入舱健康教育,向家属讲述安全健康教育,禁止携带手机、打火机及任何电子产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做好调压工作,对吞咽、咀嚼、张口等,减轻因为加压给耳部带来的不适。护理人员待患者入舱后密切观察意识形态、肢体、瞳孔等变化,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任何操作应动作轻柔,减轻一切刺激。采取平卧姿势吸氧,避免在穿刺处因加压而产生渗血,护理人员间隔15 min为患者测量1次血压,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迹象,当出现呕吐、头痛或发生呼吸慢且深、血压上升等,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表示有脑出血风险。⑥评价阶段:对护理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整顿护理方案,丰富经验,为后续护理指导奠定良好基础,不断改善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9]。
1.3 观察指标 所有量表均由护理人员测评,对两组患者讲述关于该量表的作用,同时量表时间干预前为术前,干预后为术后1个月。
1.3.1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0]对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意识、握拳闭眼、强烈刺激、凝视功能、上肢肌力、面瘫及语言7个维度,满分45分,分数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本量表Cronbach′s α为0.783。
1.3.2 生活质量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11]测评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躯体功能4个维度,共74个条目,单条目1~5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量表Cronbach ′s α为0.853。
1.3.3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巴氏量表(BI)[12]测评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转移、修饰、如厕、洗澡、行走、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10个条目,每个条目5~1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量表Cronbach′s α为0.851。
2.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B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真性、假性球麻痹,导致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增加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危及生命安全。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脑梗死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整体血管弹性较弱,容易引发血管破裂,继而造成脑出血,需要后续与高压氧介入治疗相结合,但这类治疗方式需要面临很大的医疗风险,故此本文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护理很有必要性。临床提出的常规护理主要以按照医嘱执行,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易忽视疾病进展和治疗差异,为此无法满足患者临床中全部需要,随着我国护理技术的改进,护理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服务,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因此,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饮食指导,让患者逐渐恢复进食功能,保障机体的营养供应,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往对待这类患者大多是进行常规护理,但效果不理想。而循证护理是建立在科学性、严谨性及全面性的基础领域成果上,对该疾病存在的资料进行大面积收集,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总结问题重点,完成最符合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案[13]。
创新扩散理论护理属于一种核心劝服人们的接受新型事物和观念。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NIHSS、GQOLI-74、BI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得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创新扩散理论护理结合循证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合理化安排日常饮食摄入量,还能确保患者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引发其他免疫性疾病发生。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指导,保证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干预,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评估,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寻找最佳的方案总结,不仅对患者的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甚至对患者的日常喜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让患者清楚每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操作步骤,通过自我总结来实现护理意义。循证护理主要强调工作制度和护理流程建设,对护理程序进行强调,提前针对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任何潜在不足事件进行评估纠正,寻找出更加具备科学、可行性的护理循证管理体系[14]。故此,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得到良好控制,其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对患者的日常行动能力存在间接上升趋势。对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将闭塞的血管开通,术后给予风险管理加强护理应对措施,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肢体日常行动能力,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循证护理,可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