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杰
现阶段,在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下,教师应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功能,积极贯彻“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的教学理念,重点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进而以集体备课明确教材主要内容,使教学环节突出时代性、科学性、严谨性。此外,教师还应研究教材内容表述的细微变化,把科学的知识传达给学生,以此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提升教学成效,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首先,备课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研读教材更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因此,在基于“双减”政策开展备课教研时,初中历史教师应确保每次备课都能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中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了解教材结构,掌握重点和难点,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认识到学生在上课时易出现的问题。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安排教学进度、探讨教学问题、统一作业考试内容的同时,重点展开历史学科核心概念及其结构和联系的研究与实践。例如,教师应突出教学设计,强调教学思路的设计、学习任务的情景化和活动的设计,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在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认识、班级情况,最终完成教案设计。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学情诊断、任务设计、过程评价、行为改进的实施办法。教师除了研读教材掌握重难点外,还应格外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如上课积极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不多,这也说明了教师上课时并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或是提出的问题太难,总的来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具有反思意识,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时,尽量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播放视频、讲故事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首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明确减负增效教学理念,做到回头看。教师应通过回头看,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其次,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回顾,把知识梳理成线,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完整性及内在逻辑性,进而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易错点。
例如,在本学期,一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更有的学生昏昏欲睡,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维护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若教师经常使用严厉的语气批评学生,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保持课堂安静,但会影响课堂学习氛围,导致有些学生不再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进行反思和寻找解决办法,基于“双减”政策要求,构建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程不是枯燥的。教师应坚守自己的原则,合理利用奖惩措施,当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时,用风趣幽默的方式提醒他。
其次,教师应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在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再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关注全体学生,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除了讲授知识点外,教师还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进而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1]。
“双减”政策对历史作业布置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即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为此,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作业设计的原则、目的、类型和评价进行探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学情来设计作业,力图做到作业设计的精准化、类型的多样化、效果的高效性,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常规性作业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指标,也是对教学活动的拓展。教师在设计和制订常规性作业时,应以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为基础,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保障,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效。美国教育家马扎诺提出的“学习模式”认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应依据“作业样例”,从单元整体出发,合理设计作业[2]。
单元大概念是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单位。在掌握了历史学科重点、难点后,教师应有效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识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高品质的探究平台,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师应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有效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建立大概念体系,并在识别关键问题后有序推动历史单元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不断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
例如,在教学夏商周时期这一单元时,教师应重点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首先,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根据史料挖掘历史事件,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史料并体验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时期,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筛选资料的能力。例如,教师应通过史料引出与司母戊鼎相关的历史事件。司母戊鼎在殷墟出土,充分体现了商朝精湛的冶铸技术,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其次,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的兴趣[4]。这样的探究方式能够有效突出史料的实证性。
例如,在教学“远古的传说”一课时,教师可基于单元整体概念,导入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充分唤起学生对远古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图片的直观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中的炎黄联盟,并说一说最有名的传说人物。学生踊跃发言, 避免了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同时,教师应在导入式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互动式学习可分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课堂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在互动性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利用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逐步产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等,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通过合理的渗透,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家国情怀的现代价值。同时,为增强家国情怀理念渗透成效,教师应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利用校本课程、多媒体技术、问题情境等,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初中历史课堂,进而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价值,感受家国情怀的感情[5]。
例如,在进行“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PPT,在图文的带动下,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导入PPT课件后,应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到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背景、经过及口号等,并掌握爆发的具体原因。其次,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明确五四运动的经过及结果。这个阶段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在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应告知学生五四运动本身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应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最后,教师可以“集体宣誓”的形式,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心,激励学生秉承爱国主义精神,牢记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五四运动,了解其伟大历史意义,懂得前辈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因此要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6]。
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多元化历史课堂,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坚持“基础+特色”。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又注重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主题式的教学内容, 能构建“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特色课程”的特色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学科教研组基于学校育人目标下的课程设置,形成纵向的连贯体系;师本课程是基于教师自身特长的发掘,形成横向的多元样态;特色课程是基于学校品牌文化的打造,形成“三维”育人格局。学校应在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特色课程,深化阅读育人课程改革,以此构建学生学习历史的专属“跑道”。
其次,为了更好地落实“减负增效”教学理念,教师可在课堂案例研讨和学校校本作业交流上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将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聚焦到伦敦城,用一座城、两场革命来帮助学生感受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师用丰富的史料、照片、数据等,展示工业化带来的成就,带领学生“穿梭”在伦敦的议会大厦、泰晤士河、大都会地铁之间,领略工业化推动城市、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的生动讲述让学生感受到了工业化带来的哀伤。随后,教师可将伦敦城的变化发展到整个时代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让学生从工业化国家的变化中体会进步与冲击,感悟工业化的力量,反思工业化的问题。最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将视线落回中国,将校本作业的部分内容,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呈现,追问学生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有何种方案,何种智慧。学生热烈地展开讨论,教师在一旁悉心指导。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素养,让学科照进现实,也让校本作业在课堂落实。
例如,在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这节课时,教师可结合近三年中招考试的考情分析及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及重难点做精细的介绍。陈金玉老师展示了“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大历史框架下,学生可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跟进教师的授课步伐,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既要减少学校作业,又要保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教师应基于单元历史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历史作业。例如,教师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以致用,达到有效作业和有效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作业要重视教材,要联系课堂,定时定量;课后作业要依托教材,深化课堂,把单一的书面作业变成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让历史作业变得自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化、层次化[7]。
例如,学校可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制订《学校“1+N”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方案》等配套措施,通过课后服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聚焦学生素养的培养;通过统筹、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拓宽课后服务的形式与路径,开展阅读、绘画、写字等活动,建设学习型场所。
其次,教师应以大单元教学思路为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不断探索历史学科背后的规律,确保可以从这些规律中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
例如,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七年级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设计“跨越时空的对话:解读实物史料”的暑假特色作业。作业要求学生在中国古代史中选取一个实物史料,从材质、内容、用途、风格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得到关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观点,并寻找其他史料来证实观点是否正确,最后阐述探究过程。
教师还可以就“双减”背景下校本作业的设计与管理进行分析,确保初中历史作业具有巩固、诊断、反馈的功能。在学科知识方面,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能够引导学生做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填空题应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体现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厘清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作业设计应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真实学习。在教学形态方面,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找寻知识支架、方法支架和程序支架。校本作业的内在本质应当能够承载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应关注作业的开放思维、高阶思维、综合思维,严格把控作业量,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教师应结合各校提交的校本作业进行分析、指导。在单元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基于本校生情,确定单元主题,设计单元目标,通过题目属性分析选题编题。在作业评价与反馈方面,教师在作业评价中应有整体评价,还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在进行不足点评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同时给予学生改进建议。
与此同时,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认识到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意义。教师可利用每周延时服务的时间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高效组织学生展开期末复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既能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合理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又能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例如,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再现历史,我来当主编”的暑期特色作业。作业要求学生任意选取中国近代史中的某项史实,以报刊编辑的身份,制作一份当时的报纸[8]。最后,在作业评价上,教师应坚持“等级+评语”的方式,加强教研,让评价更优化;定期展示作业设计,注重多元评价方式,重视知识拓展,凸显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合理探索出适合初中生的历史课堂,进而真正把握大单元教学理念,强化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核心素养基础上,确定好科学的单元目标,以此整合分析与实践运用,综合多种因素,设计好初中历史作业,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推动单元教学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