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丽萍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综合化、高效化、生活化、兴趣化以及自主化,成为当前各阶段教育工作的全新追求。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长期遵循应试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总是将自己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投注在教材知识的传授工作上,这不但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教学压力,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教师仅仅专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知识储备的扩大,而忽视对学生生活理念、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从而整体上造成教育工作的低效和功利化。基于此,将生活现象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充分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贴近生活、富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氛围中探究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科学原理,是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的较好方式。
教学理念传统滞后是当代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绝大多数教师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极力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将教学焦点放在班级整体的升学率上。相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偏离了整体的教学方向。学生看似完成了物理教材内容的学习,实际上并没有从自身出发掌握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没有在模式化、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很多学生还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综合生活参与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和当代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缺乏素质教育、生活化教育、创新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关系[1]。
教学内容抽象化指的是物理教学缺乏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长期沉浸在教材理论知识的记忆、背诵和机械化理解过程中,缺乏实践应用的支撑,导致初中物理学习效率低下。初中物理教材知识从生活表象提炼而来,其总体知识内容呈现出一定的抽象性和凝练性,对于尚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社会阅历的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然而,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总是简单地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升学成绩而忽视物理实验、生活实践体验活动的教学拓展,导致学生对很多物理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机械性,难以真正将物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性技能,并应用在自身成长过程中。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长期沿用“说教式”“填鸭式”“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在此状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流失,且课堂上能够发挥的教学效果也极为有限。长期在单一、传统且缺乏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面对有疑惑的知识点,缺乏主动质疑、探究和深入挖掘的意识和动力,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教师应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积极学习有关“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五育一体”“生活化教学”等科学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对初中物理教学科学化理念的认知,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相关的教学研讨会议,通过倾听专家学者的讲解,充分理解生活化教育方式的内在含义和重要作用,从而以全新的教育姿态开展自身的物理教学工作[2]。
此外,教师要养成终身性学习的习惯,积极根据自身需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认知。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根据现有问题积极在教学中融入存在于学生生活周边的事例,以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教师应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降低物理知识理解难度,鼓励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中各种物理知识的精妙之处,从而全面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声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敲击自己的课桌、水杯、文具盒及橡皮,充分感受在不同事物载体中声音的表现状况。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声音在不同载体中展现出不同的音色,且由于事物形态的不同,传播速度、声音大小等都会不同。在敲击金属文具盒时发出的声音尖锐,在敲击橡皮时发出的声音迟钝和低沉,在敲击水杯时发出的声音悠扬婉转等。通过这种亲身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方式,学生对“声现象”能有更加真切的感受,从而在教师讲解其物理知识原理时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带着课堂所学知识,重新认真听听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声音,并且尽可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逻辑整理的方式,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物理原理讲给身边的人听,让学生真正地从生活中来,又从生活中去,既能在生活现实中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充分地还原于生活,升华自己对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认知。
生活性素材融入和问题创设的课程导入都是初中物理课程中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利用生活现象,为学生展示具有教学启发意义的相关物理知识,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充满实践趣味的过程中,完成物理知识的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整体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初中物理课堂吸引力。教师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渗透不同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开展游戏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开展实践验证活动,在各种生活现象的佐证下加深自己对不同物理知识原理的理解[3]。
初中物理知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物理现象,并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资料展开深入思考,解答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能够将生活中的动态场景最大限度地还原并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性资料,有助于学生展开更具形象性的思考。例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一个冬天晾干衣服的场景。冬天气温较低,水珠结冰后还没有融化就已经在时间的推移中消失不见,而衣服上方还会经常出现一些白色雾气。针对这个短视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各自的物理学原理[4]。
1.开展实践性教学
在“密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生活实践着手,开展多项探究活动,感受不同物体的密度大小和其他综合特性。教师可以鼓励大家详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海绵、石头、肥皂、馒头、书本等不同物质的具体形态,通过手动按压、敲打、割裂观察体会其具体的物质密度。学生可以将海绵、馒头、肥皂等物质横向切割,观察其切割截面的具体状态,记录不同物质的组织密度大小,对“密度”一词的基础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在生活实践体验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启具体知识探究,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概念,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密度的含义及其真实状态,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开展情景化教学
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提炼专业物理知识。如在“升华和凝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在冬天晾衣服、下雪的具体生活场景,同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认真观察。通常,冬日晾在户外的衣服往往会因为过低的温度直接结冰,而房顶上冻结的冰块有时候还没来得及化成水就已经“消失不见”。教师根据具体现象向大家提问:“为什么房顶四周的小冰柱会突然消失?冬天卧室窗户上明明没有水,第二天却会结上一层厚厚的冰”,以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对这一生活现象的思考、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具体概念。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有关升华和凝华的具体物理实验,利用冰箱进行实践探索,根据冰箱四周冰块的“莫名出现”深入理解“凝华”的具体概念。同时,周期性记录一碗水在几天后的水量刻度变化,感受水从有到无的升华过程。
3.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
教师可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核心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流体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日常生活中窗帘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教室的窗帘飘到窗外的力量是什么。很多学生认为是风把窗帘吹向了窗外,但实际上是室内外空气压强之间的大小对比,导致窗帘作为中间物被推向了压强更小的窗外。教师利用两张纸巾进行类似实验,让学生向两张纸中间吹气,观察纸张的动态状况,了解气流大小对空气压强的具体影响,从而在生活现象的专业化思考、探究过程中学习渗透其中的物理知识。
教师应努力提升教学评价综合性,充分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着强大的学习驱动作用。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完成物理学习任务,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5]。
例如,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评价中增加学习状态、课堂表现、学科创新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生活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文化涵养、社交能力等不同层面的评价比例,以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完善自身学习任务。在日常教学评价记录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具体表现、作业完成状况和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等要素展开真实记录,降低学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整体教学评价中的比例,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主体性评价,督促学生保持进步,以综合性标准要求自己。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身了解对自己的同桌进行学情学况评价,指出其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习弊病,形成更具真实性的评价结果,协助教师因材施教,在问题引导下科学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深入生活实际完成现象观察、分析,才能更加深入地掌握其具体内容,真正实现对物理知识的内化与理解。教师将生活素材充分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掌握各种相应物理知识原理,能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其内容,并且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具备相应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遵循适用性、指导性、系统性原则,进行生活化物理课堂设计,在教学中运用充满生活性氛围的教学引导和启发,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在生活现象中总结物理原理,在原理中理解生活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