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红旗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颖飞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置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位,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共收入古诗112首、文言文14首,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古诗文教学来涵养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将文化自信渗透教、融入学,浸润师生思想,促进共同成长。
中国优秀古典诗文,都体现了作者之本心,蕴藏着作者的情绪、情感、情怀。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诗性”为重,即通过诵读、涵咏感受古诗文语言特色,帮助学生走进古人内心世界。
学生学习诵读可践行 “古诗文诵读三步法”,拾级而上,层层推进。
第一步:囫囵吞枣读,全面感知“诗貌”。学生初学古诗文,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更有利于对古诗文全貌的把握。例如,文言文《司马光》教学的重点是“读好文言文的停顿”,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读准确—读流利—读节奏”三个环节进行,让学生逐步发现“据文意停顿”的要义。
第二步:反复揣度读,深入知晓“诗意”。古诗文的“炼字”特色,令人叹服。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深入揣度,去发现“僧敲月下门”中“敲”的以闹写静之精妙,去感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勃勃生机……
第三步:拓展延伸读,会心体悟“诗情”。古诗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师要有效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诗人生平等阅读内容,为学生走近古诗文、走近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还原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凝练之美,深入了解诗人情感。
例如,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月亮”意象的古诗有多篇:《静夜思》中思亲怀乡之月,《鸟鸣涧》中清新美好之月,《望洞庭》中空灵宁静之月,《出塞》中辽阔苍凉之月,《枫桥夜泊》中孤寂愁苦之月等。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诗词中“月亮”意象代表的意义,激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打开思维、放飞想象,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学习古诗要以文化为重,“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现实或想象的感受,蕴含着人生哲理。例如,王冕的《墨梅》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作者写梅花不写其香,却写其“清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引用王冕所写的不同的诗,来引导学生体悟梅花的人格特质就是 “清气”,是对名利的淡泊、是人格的独立、是精神的自由,等等。
总之,古诗文教学的“三重”,是从诗性、意象、文化三个维度带领学生读出情感、体悟真知、涵养文化。通过持续的古诗文学习与积淀,学生必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