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第三实验小学 王晓盈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信仰,提高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在此分享三种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快速进入语文学习的氛围里。教师要在课堂上留足朗读时间,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细致体味其内涵,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课堂上,教师要精选一些经典名著,例如《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给学生适当指导,使学生理解作品主旨和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在朗读中获得情感共鸣。实践证明,多读经典诗文是丰富知识积累、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的案例对学生的学习特别重要,因为这些案例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抓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教材案例,借鉴、创新运用教材案例。为了更好地把教材案例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教师需要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拓展延伸,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讲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穿插讲解写作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位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怀,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传统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习俗,学生可以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各类节日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地域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教师也可以合理地借助多媒体,通过相关的视频与图片,展示传统节日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
例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书籍、网络资料,带领学生包粽子,给学生播放一些地方过端午节时的场景,使学生在动手参与、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端午节,感受节日传统和历史名人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采用恰当、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语文素养,为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