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开发路径

2023-02-22 16:26张晶弋媛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生涯育人

■张晶,弋媛

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知自我,探索学科、专业和职业世界及其一致性关系,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主题教育课程渐成趋势,成为高中课程建设新的增长点[1],但受到教学传统、学校定位、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课时数量等多种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不少地区和学校的生涯主题课程仍然存在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学生的生涯指导需求已经很难通过碎片化的生涯主题课程或生涯实践活动予以满足,必须探寻新的方法。学科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2],依托学科课程丰富的生涯资源,发挥学科教师渗透作用,实施生涯教育学科渗透,逐渐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3],也是实现高中生涯课程乃至生涯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综上所述,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知识,了解学科知识与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关系,培养学科兴趣,增加学习效能感。高中学校有必要将生涯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的生涯渗透作用。

一、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实施背景

生涯教育学科渗透是指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融入生涯教育的理念,挖掘和开发学科教学及知识领域中的生涯教育资源,围绕学科与专业、职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职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实现生涯教育学科渗透,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学科、专业和职业的相互关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解决普通高中生涯主题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

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唯分数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大多对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生涯教育以及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实施过程面临诸多难点,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涯课程体系,在课程理念、内容、课时数量和教学质量上不仅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4],也不能解决选科和志愿填报的现实需要,这使得生涯主题课程往往不仅流于形式,亦不能发挥课程功用。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一是课程形式上出现了“简化”现象,部分学校以讲座代替课程,导致课时不够,课程体系化差,主题衔接性不够;二是课程内涵上出现了“窄化”现象,生涯主题课程被窄化为“选科指导”或“志愿填报”,两者又被窄化为追求高考利益最大化的技巧性辅导;三是课程效果上的“表面化”现象,部分生涯指导课内容空泛,缺乏经验支撑和学科着力点,与学生生涯发展的关联度不够。可见,破解普通高中生涯主题课程现实困境需要寻求新的实施路径。

(三)适应高中阶段学生自身生涯发展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实现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舒伯认为高中处于生涯发展的“试探期”,金斯伯格认为该阶段是生涯发展“尝试与价值形成时期”[5]。“发展性未定向”是高中学生生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因需自主选择未来而出现迷茫和困惑,他们虽对未来生涯选择还没有具体承诺,但却处于一种积极的持续性探索进程中。这是因为该阶段的高中生一方面处于持续性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因探索经历不够,导致自我认知和外部探索相对缺乏,尚未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须通过考虑需要、兴趣、能力以及机会等因素,作出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6]。然而考虑到高中学习阶段实际,高中生最主要的具象经验仍然来自具体学科,来自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学习。因此,具体学科应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阵地,生涯教育学科渗透是实现学生自我认知和外部探索的重要途径。

(四)彰显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程的独特价值

学校在进行生涯教育时,既要重视生涯主题课程,又要注重渗透性生涯教育,两者形成合力,生涯教育才能变得有效[7]。高中课程具有实现渗透性生涯教育的独特价值,高中课程本身具有生涯发展特性,高中课程在服务学生现实学习生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方面承担着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责任[8]。生涯教育是一个复杂且综合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需要课程教学、咨询辅导、实践活动、测评调查等多种路径综合影响,其中,课程具有主途径和主渠道的作用,必须将生涯课程融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建设生涯主题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建设生涯渗透课程,即建立生涯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发挥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程的独特价值,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学科本身挖掘学习的动机,激活学习的效能感,探索学科与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关联性,挖掘学科中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价值。

二、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渗透形式

我们把生涯元素融入学科教学的课程形式称为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这种形式旨在挖掘各门学科的生涯元素,强化学科教学融合,增加学科育人价值。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渗透为形式,以学科育人为目标,在学科教学中强调价值渗透,凝聚知识底蕴,做到生涯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学科教师是落实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理念,实现学科育人的关键,主要工作在于找准学科知识和生涯渗透的结合点,通过课程教学,选择恰当时间节点,予以实施,实现生涯课程渗透目标。在实际课程开发和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具特色,功能互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程目标。

(一)隐性渗透

隐性渗透是指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在一定教育场景下去感受和体会,使其在无意识中受到生涯教育的过程。这种渗透形式具有内隐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它们学科知识为主,以生涯教育为辅,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嫁接生涯和渗透生涯,学生大多时候很难感受到这种形式,但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影响。该渗透形式目标在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恰到好处地传授生涯知识,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基本开发方法为从学科知识出发,注重挖掘学科中的生涯元素,寻找学科知识和生涯元素的有效结合点,让学科教学和生涯教育自然衔接过渡。该种形式多用于“中课”,在平时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择时适度渗透,其课程形式一般有知识讲授、查阅资料、讨论分享、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等。

(二)显性渗透

显性渗透是指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采用直接、明确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生涯教育内容。这种渗透形式具有目的性、公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与隐性渗透相比,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这种渗透形式以生涯知识为主,以学科知识为辅,以讲清楚学科对应的专业和职业知识为目标,学生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形式。其目标是把生涯规划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具体学科为基础,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逐渐明确生涯发展方向,形成自我同一性。其基本开发方法是从学科出发,注重从宏观上介绍学科对应的“生涯价值”“学科价值”“引领价值”。从学科出发,融入生涯,回到生涯,其课程形式一般有导论课、职业感知、职业探索、职业访谈等。

三、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开发路径

(一)理解渗透资源点

理论上讲,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每门课程都具有生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宁连凤、朱婷婷认为,语文学科具有生涯渗透价值,可以挖掘学科中的人文精神资源,通过阅读、写作和活动等手段渗透生涯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业,实现生涯规划教育发展[9];包春莹提出,可依托生物学科向学生介绍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渗透正确的职业观,开展学科渗透教育[10]。学科及其课程本身具有支持生涯渗透的可用资源,而实现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科全面了解,找到可作为生涯渗透的课程内容,其开发关键在于判断学科中哪些教学内容能够承载生涯价值并作为生涯渗透的接入点。一般来讲,需要将学科内容放在生涯功能目标和内容框架中进行整体思考,从功能目标上,主要是对学科本身的价值,包括激活学科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的内容;包括对生涯本身的价值,如唤醒生涯发展意识,引导正确地认识自我,探索外部世界(学科、专业和职业)的内容;包括思想引领的价值,通过科学史和模范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担当的价值;从内容框架上,要对照生涯规划的经典内容框架,凡是有利于学生生涯觉醒、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和生涯成熟的资源都属于渗透资源点,包括生涯觉醒、自我认知(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外部探索(学科、专业和职业)、决策(选科、志愿填报和人生选择)以及行动(学业行动和职业行动)等。可见,对照生涯教育所蕴藏的功能目标和经典内容框架,对原有的学科素材进行反思盘点,应是生涯教育学科渗透开发的首要步骤。

(二)挖掘生涯切入点

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难点在于将学科中的具体知识与生涯教育相互融合,在于在学科文本基础上实现“生涯嫁接”,其本质在于推动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价值转换,从符号、概念、命题,公理以及定理的运用到知识对学生生涯发展和引领价值的追求,为知识建构个体生涯发展的意义。教师要对第一步找到的可用学科资源进行嫁接改造,以合理的形式赋予生涯价值意义。通常来讲,可用资源包括学科史、学科知识、榜样故事、书信远见、科学家感言、生活常识等。可渗透生涯元素包括专业和职业认知、学科兴趣、中国精神、生命、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常用的渗透设计方法包括与学科对应职业相关的视频资料渗透、名人轶事渗透,与学科对应职业的角色扮演法渗透、学科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渗透,在课后习题中渗透,校外参观实践渗透、人物访谈渗透、职业调查渗透等方式。例如姜茗超、王永胜以“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与施一公院士一席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教材《分子与细胞》)为资源点,通过介绍施一公院士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向学生介绍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生命科技前沿领域的职业,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和职业的关系;通过介绍在研究过程中的挫折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引导学生坚定人生价值取向,树立高远职业理想[11]。在讲解语文学科时,讲解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大学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讲解其对应的典型职业,如记者、编辑、秘书、档案管理员、研究人员、公务员、作家等;讲清楚学科知识与专业、职业的关系;复旦大学锡麟教授在讲解偏微方程时,提到“偏微方程就仿佛是每个人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问题就迎刃而解”,赋予数学以人生观的意义,实现学科价值引领。可见,挖掘生涯切入点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造学科教学内容,赋予生涯化的价值意义,实现渗透性的教学内容输出,这种生涯化的价值意义就是对学科价值点的挖掘。

(三)建立育人价值点

生涯教育学科渗透重点在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挖掘和开发学科教学及知识领域中的生涯教育资源,围绕学科与专业、职业的关系(生涯价值),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胜任感(学科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引领价值)。从狭义上,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价值点就在于通过学科知识的讲授,增加学生对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找准学科、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但是,生涯本身所蕴藏着的生涯觉醒、自我认知提升和生涯成熟度提升等价值又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杨志成认为生涯课程具有激励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的价值,可以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当前的学习;乔志宏教授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提出了建立以提升学科效能感为核心的生涯教育学科渗透,强调学科效能感、学科结果期待、学科兴趣、学科目标等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涯所蕴含的德育引领价值,德育理论与生涯理论能有机契合,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具有协同效果,应以生涯发展为导向建构德育模式,将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四大要素”贯穿于生涯教育的全过程之中[12],实现生涯教育“个体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渗透融合[13][14],让学生认识到其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好规划个体生涯发展[8]。因此,除了生涯价值点之外,即找到学科与专业、职业的一致性关系,还有学科价值点,即挖掘学科本身的价值,包括学习动机、兴趣、体系、学习策略、学习效能等,以及引领价值点,即生涯教育学科渗透思政育人价值以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广义上的生涯价值点。三大育人价值点的实现是理解渗透资源点和挖掘生涯切入点的有效前提。

(四)优化教学实施点

优化教学实施即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在教学策略上选择有效的渗透时机,在教学方法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这是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一环。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三种形式,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主渠道,应以学科为基础,基于生涯视角建立新的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整节课程或者教学片段渗透生涯元素,实现生涯渗透价值。常用的方法包括课程讲授、案例分享、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后实践是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延续,可以采用课后作业、查阅资料、报告讲座和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科内涵,在课后作业练习中渗透生涯教育,例如,针对相关专业和职业的生涯人物访谈,通过网络、书本等收集专业和职业专题信息;课外实践是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补充,实践活动使生涯渗透充满活力,增加生活化的经验,可以通过职业体验、职业实习、影子实习等活动,开展学科专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走访高校、参访实验室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对职业、对专业的了解,增加学生对生涯发展的前瞻思考。从实施契机上,要确认实施生涯教育学科渗透的时间,从整体上包括首课、中课和尾课;从单节课上要选择课程渗透的适当时间点,实现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首课是指在学科教学的初始阶段,从整体上渗透育人价值,讲清楚课程所蕴含的学科价值、生涯价值和引领价值;中课指在课程中选择恰当的知识点和恰当的时机渗透育人价值;尾课是指在学科教学的末尾阶段,从整体上总结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呼应开头,提领中课。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时机两个维度抓好教学实施,实现生涯学科价值。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生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教书生涯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