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510642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都旨在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期刊的学术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稿源的质量[1]:唯有拥有充足的稿源,学术期刊才能在优中优选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尖端的学术水平,丰富而优质的稿源赋予了期刊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主编和编委供稿,自由来稿仍是大部分期刊的主要稿源[2-4],因此,进一步考察和辨析科研工作者在投稿时选择目标学术期刊的影响因素,能为学术期刊拓展稿源、提高办刊质量提供方向和思路,同时对增强品牌吸引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吸引高水平论文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对科研人员投稿影响因素的探讨由来已久。早期研究提炼的影响因素指标数量较少或仅讨论某一学科领域情况[5-6],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影响因素的概括与分析越来越细致丰富。既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但它们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或仅限于某一层面进行分类[7-9],如:单政等[10]从期刊出版流程层面出发,将25个影响因素按照“投稿、审稿、用稿和其他”分类;王慧和徐丽芳[11]从作者的主体因素层面出发,将11个影响因素分为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和投稿行为态度三类;章诚等[12]从主体心理层面出发,将作者投稿动机分为需要、激励、认同、规范、依赖和调节六大心理动机。
鉴于此,本文提炼了33个影响因素,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下,从外部因素(6个)、主体因素(7个)和期刊因素(20个)3个层面来建构科研人员投稿选刊的机制模型,并且将20个期刊因素进一步归纳为学术性、公平性、媒介性和服务性四大类。将影响因素类型化并构建模型,能够加深期刊工作者对作者投稿影响因素机制的理论认知,从而更易对其折射出的机制关系进行系统辨析。此外,本文基于467份问卷的调研结果,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投稿选刊因素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职称为变量对科研人员的投稿选刊行为进行细致探讨,为不同定位和性质的学术期刊在提升服务质量、拓展稿源、加强品牌吸引力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认为,个体根据各种任务需求做出的行为决策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内在因素或能力密切相关[13]。在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后,科研人员的投稿决策既会受到所处环境及周围信息(如所在单位评价考核体系)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又会受到理性认知和非理性情感的影响。尽管被选择的客观对象——不同特质的期刊也是投稿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但为了清晰、透彻地分析学术期刊吸引、影响投稿行为的具体特质因素,本文从外部因素、主体因素和期刊因素3个层面探讨科研人员投稿选刊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投稿行为影响机制模型
采用问卷形式对科研人员信息及投稿选刊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尽可能囊括主要因素,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设计调查问卷:首先,参考“SAGE世哲”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科研学者期刊投稿调查问卷》,根据国内作者的投稿现状筛选关键因素;其次,查阅大量主题文献,提炼归纳相关核心因素;再次,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各新媒体平台的留言、评论,以及与多名科研人员就相关问题开展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识别关键维度;最后,为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完成问卷编制后,先进行一轮小范围测试,依据反馈结果对部分可能存在歧义或考虑不周的题项进行修改,并正式发布问卷。采用问卷星平台设计调查问卷,题型含单选、多选和填空。
此次问卷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投稿选刊的影响因素、多次投稿同一期刊的原因及投稿过程中的需求和痛点,其中科研人员投稿选刊的影响因素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影响投稿选刊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毕业或考核要求、期刊宣传、他人推荐、搜索匹配结果、约稿和人脉关系;影响投稿选刊行为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文章质量感知、目标期刊偏好感知、其他作者水平感知三大理性因素,以及好感及归属感、对专家学者的信任感、既往投稿体验和侥幸心理四大感性因素;在期刊因素方面,主要调查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公平性、媒介性和服务性对作者投稿行为的影响。
通过问卷星平台生成问卷链接和二维码,一方面,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送给在2021年1月至12月一年内向《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刊投稿的作者;另一方面,在学者群转发问卷,但受访者不能重复填写问卷。共收回问卷467份,不存在作答时间短,所有选项答案一致,年龄、职业、学历不符的情况,故均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涵盖来自12大学科门类的科研人员,其中来自文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的科研人员共有346人,来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类的科研人员共有121人。出于分析的便利性,将调查对象按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和人文社科科研人员两类。
表1所示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从年龄上看,26~35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占一半以上(53.8%),这类群体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新生力量,所处环境的结构性张力大,投稿意愿强烈;从职业身份上看,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占一半以上(54.4%),这类群体的考核和职称晋升需求强烈,写作投稿行为活跃;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人员占1/3以上(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15.2%,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19.7%),这类群体学术积累较深厚,学术实力较强、声誉较高、影响力较大,科研成果产出相对而言更丰富[14],故在选择投稿期刊方面有更多经验并对问卷内容有更深的体会。地域来源方面,除了青海和台湾,调查对象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综合年龄、学科、职称、地域因素来看,调查对象分布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毕业要求、单位考核、项目结题、职称评聘是作者投稿选刊的最重要外部影响因素。由于职称评审、项目结题等的要求不一,还有的单位会对发表高水平期刊、专业领域权威期刊论文的作者有特别奖励,因此作者在选刊时也会有相应的考量。毕业或考核要求作为排名第一位的外部因素(74.73%)在对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科研人员的影响上并无差别(表2),这也说明科研评价体系能够极大影响作者投稿时的选刊行为。只有评价标准不再“唯SCI论”,科研人员才会持续地将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表2 影响科研人员投稿行为的外部因素及主体因素
期刊活动,即期刊近期发布的征稿启事、选题指南或举办的学术论坛及各类主题活动是影响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投稿行为的第二重要外部因素(65.32%),但这一因素对自然科学科研人员的影响较弱(25.62%)。自然科学科研人员更易受到领导/导师、同事/同学、研究团队成员、合作者等的推荐(50.41%)和数据库、学者服务平台等的搜索匹配结果(43.80%)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高级职称人员不易被他人影响(选择“他人推荐”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高级职称人员在相应类别科研人员中的占比分别为24.75%、45.16%)。高级职称人员更在意客观的搜索匹配结果,这一点在自然科学高级职称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51.61%)。
由于高级职称人员在学科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名望,相较初级、中级和无职称人员更会被期刊主编、编委、审稿专家、专题组稿人约稿(选择“约稿”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高级职称人员在相应类别科研人员中的占比分别为24.54%、16.13%)。人文社科科研人员会向有人脉关系的期刊投稿(15.63%),且高级职称人员较支持与自己有交情的期刊(27.72%),但人脉关系对自然科学科研人员而言影响较小(5.79%),且受此因素影响的自然科学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极低(3.23%)。
在影响投稿行为的主体因素中,必然包含理性和感性2个层面的因素。文章质量感知和期刊偏好感知是主体因素中的两大核心因素,而且高级职称人员对稿件质量和目标期刊有更明确的认知,这说明总体而言,科研人员的投稿选刊行为是理性的。
排名第3位的主体因素是既往投稿体验,此因素的影响力超过了“好感及归属感”及“对专家学者的信任感”两大因素的影响力。对期刊的印象会极大影响作者的投稿意愿,同样,由于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对于本领域内的作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出于对他们的信任与崇敬之情,作者也会对其发表论文或参与专题策划、组稿的期刊有更多好感。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影响科研人员投稿选刊行为的最大的感性主体因素是既往投稿体验。若科研人员在投稿过程中有较强的挫败感、感受到了不公或折腾拖延,势必使再次投稿的意愿降低。从表2可以看出,既往投稿体验对中级职称人员的影响最为明显(选择“既往投稿体验”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中级职称人员在相应类别科研人员中的占比分别为57.32%、55.56%)。
愿意支持年轻学者成长的“青年学者友好型”期刊更易培养核心作者群,获得长期发展的力量。编辑在与作者的沟通过程中展现出的耐心、专业和包容,也必将铸成期刊的口碑和品牌,从而影响作者的投稿行为。
影响作者投稿行为的期刊因素共有20个,为便于整体而系统地把握期刊特质对投稿行为的影响,将20个期刊因素归类为学术性、媒介性、公平性和服务性因素,如表3所示。
表3 影响科研人员投稿行为的期刊因素
总体来看,在20个期刊因素中,有8个期刊因素的人文社科科研人员选择比例在40%以上,分别是期刊级别、期刊声誉、稿件处理时效、极少关系稿、没有门户之见、拒稿率、流程规范透明和反馈退稿理由;有5个期刊因素的自然科学科研人员选择比例在40%以上,分别是期刊级别、期刊声誉、影响因子、稿件处理时效和拒稿率。在20个期刊因素中,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科研人员选择比例最低的6个期刊因素是一样的,分别为优先出版、编校质量、奖励优秀作者、发表后的宣传、发文量和稿酬。
对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投稿选刊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学术性因素是科研人员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期刊因素。总体上,自然科学科研人员注重自身论文质量,其投稿选刊过程更务实和客观;人文社科科研人员较易受到外界影响,更在意期刊能否公平、公正、规范审稿。
2.3.1 学术期刊吸引力之一——期刊学术质量
学术性期刊因素主要包含期刊声誉、期刊级别、影响因子、评审质量、发表难度/拒稿率五大因素,这五大因素主要体现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论文是科研评价和学位认定、职称评聘的依据。在以刊评文的当下,科研人员的考核评聘单位将期刊评价机构划分出的期刊级别作为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参考,期刊级别自然也是期刊因素中排名第一位的因素。
紧随其后的是期刊声誉。期刊声誉是期刊的利益相关者(作者、读者、广告客户等)根据所掌握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或信息对科技期刊作出的总体评价[15],它反映了各利益相关者对科技期刊信任与尊敬的程度。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最为在意期刊声誉。在期刊级别和期刊声誉中并未显示出学科差异,而在影响因子方面,自然科学科研人员比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更重视影响因子,特别是高级职称人员(62.90%)。在人文社科科研人员心中排名第3位的学术性期刊因素则是拒稿率。总体上,职称越高者,越不惧发表难度。
2.3.2 学术期刊吸引力之二——稿件处理时效
媒介性期刊因素主要指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征,包括稿件处理时效、出版周期、优先出版、审稿费/版面费、发文量、编校质量、稿酬。无论是在纸质媒介时代还是融媒体数字化时代,时效性都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传播媒介的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高效的稿件处理工作既能够让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传播,增加论文的传播时长,提高论文被引频次,也让未通过评审的稿件能够及时改投他刊,为作者节约时间成本。人文社科科研人员对稿件处理时效的关注达到61.16%,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为47.93%。
科研人员对优先出版、审稿费/版面费、发文量、编校质量、稿酬的关注度不高,尤其稿酬,这与既有研究[16]的调查结果相同。期刊可考虑降低稿酬支出比例,将经费用于提高审稿质量、融媒体发展、举办学术活动、改善编辑福利及作者奖励方面。
2.3.3 学术期刊吸引力之三——公正开放的品格
公平性期刊因素包括没有门户之见、极少关系稿和流程规范透明。从表3可以看出,公平性期刊因素对人文社科科研人员产生的影响比对自然科学科研人员产生的影响大得多。人文社科科研人员十分在意期刊是否极少受到关系稿和人情稿的干扰、审稿能否做到公正,选择这一因素的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比例高达54.34%,而选择这一因素的自然科学科研人员仅占15.70%。自然科学科研人员最在意从投稿到出版的整个流程是否规范透明(31.40%)。这也与表2显示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一致:自然科学科研人员最不在意的就是人脉关系,他们以作品见真章。
2.3.4 学术期刊吸引力之四——一流的期刊服务
服务性期刊因素包括反馈退稿理由、态度耐心亲切、发表后的宣传、奖励优秀作者、投稿系统便捷。调查结果显示,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最希望期刊反馈退稿理由(43.93%),特别是无职称和初、中级职称人员,因为这一群体是学术成长需求旺盛的群体。此外,相较于反馈退稿理由(35.64%),人文社科高级职称人员更在意态度耐心亲切(36.63%)。自然科学科研人员(28.10%)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30.65%)最在意的服务性期刊因素是态度耐心亲切。可见,编辑用耐心、真挚、温和的态度对待作者,可提高期刊吸引力。
一流期刊需要高水平的论文作支撑,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期刊吸引力的保障。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绝非一夕之功。首先,期刊需要吸引大量投稿,并保持对稿件的高筛选标准。很多著名科技期刊如美国《科学》,都有着严格的审稿程序和极高的退稿率[17],从而保证期刊采用的学术论文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期刊需提高稿件处理的时效性,最大程度节约作者的时间成本。除了抓住学术质量和稿件处理时效之外,学术期刊可以从提高作者认知度、树立公平品格和精准提升服务质量三大方面努力精进,从而提升期刊吸引力。
在影响作者投稿选刊行为的主体因素中,对期刊偏好的认知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期刊只有定位准确,形成自我特色和较为稳定的录用标准、选稿偏好,才便于作者认知。个性特点鲜明、风格易识别的期刊会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期刊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若期刊个性特色不鲜明,投稿作者不易作出自身稿件是否适合刊物的判断,那么作者投稿选刊的随机性增大。总之,风格特色鲜明的期刊更容易培养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更具生命力。
由于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更易受期刊活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则更偏向他人推荐或搜索匹配结果,因此人文社科类期刊和自然科学类期刊在形成风格、吸引作者投稿、扩大稿源的策略方面应各有侧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不定期发布选题指南或主题征稿、举办学术论坛或直播活动等方式来扩大影响范围,吸引投稿;自然科学类期刊应在专业领域深耕,策划专栏、专题、专刊,保持稳定的用稿取向和主题风格,形成自身口碑,增加搜索显示度来吸引优质稿源。
期刊公平性也是人文社科科研人员在意的期刊因素,但部分学术期刊尤其是CSSCI来源期刊存在对作者身份的歧视现象[18]。因此,学术期刊开放办刊,不唯身份、不唯学历,有利于培养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从而吸引优质稿源。调查结果显示,中级职称人员更倾向选择既往投稿体验好的期刊,故通过关注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期刊能与作者形成良性互动,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期刊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开展编辑答疑、投稿写作知识分享、选题预审等公益服务活动。此举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拓展稿源;另一方面能够加强作者对期刊社会品格的认知。总之,作者通过学术活动及各类宣传渠道对期刊风格形成认知,高品格期刊更容易被读者、作者推介。
人文社科科研人员迫切需要期刊反馈退稿理由。由于来稿量巨大,期刊很难做到在初审时就给每一篇退稿稿件反馈具体意见,这常常使作者感到迷茫和痛苦:作者等待数月,只等到没有标注任何原因的退稿信。期刊编辑不妨贴心地将来稿的主要问题大致分类,据此提出相应修改建议并形成模板,按对应模板回复未通过初审的稿件的作者,同时鼓励作者再次投稿。在期刊因素中,高级职称人员十分重视投稿系统的便捷性,所以期刊应优化投稿系统,为年长学者提供便利。
总之,若作者能得到编辑部专业、公正、耐心的对待,在沟通过程中被充分尊重,作者与编辑就可充分了解和信任,这势必带来口碑效应的叠加。切实具体的办刊细节体现出期刊的品牌魅力,极大影响后续来稿的量和质及作者群的忠诚度,而拥有稳定作者群是高影响力期刊的主要特征之一[19]。
人文社科科研人员和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在投稿选刊时关心的外部因素、主体因素和期刊因素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故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可侧重不同的优质稿件吸引策略。高级职称人员的投稿需求也与初级、中级职称人员不尽相同。
期刊需努力全面革新和自我提升,最为重要的就是提升学术质量。通过树立品格、形成风格,提升刊物服务水平,用切实具体的办刊细节造就期刊的品牌魅力,吸引高水平原创论文在国内期刊上首发,从而提升期刊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推动期刊做大做强。本研究还存在样本量不足与样本量比例不相当的问题,未来研究将扩大自然科学科研人员样本量,考虑所有可能影响作者投稿选刊行为的变量,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