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涉农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2-21 07:08■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型农学双一流

■包 颖

西南大学期刊社,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400715

近年来,随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科技期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校期刊作为科技期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具有独特的身份和性质,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没有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淡化了“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也大大强化了“一流学科”的概念。高校期刊与学科建设具有先天的共在性[1]:高校是办刊的重要主体,而期刊是最新科技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地位,农学科技期刊荟萃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高校聚集了大量的农业学术资源,因此,对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目前,围绕“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期刊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培养[2-3]、期刊的功能转型[4-5]、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6-7]、期刊的机制改革[8-9]等方面。在有关期刊与学科建设关系的研究中:高虹等[10]以河海大学为例,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共生机制;钟志艳等[11]基于共生理论,以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为例,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的互惠共生发展关系;翟彬偲[7]以在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排名前1%的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类中文学报为例,探讨了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关系;张彤等[12]基于对来自全国191所高校的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秦明阳等[13]以中南大学主办的期刊为例,探索中国特色的一流高校学报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方式。

大多数现有研究以单刊为例,分析高校期刊与学科的融合关系,或是探索某学科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鲜有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为背景,从学科角度分析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现状的研究。本研究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为依据,筛选出涉及农学一级学科的高校,通过对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探索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的关系,并提出建议与启示。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显示,农学中有14个一级学科,涉及农学一级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有15所。另外,还有3个一级学科可授予农学学位——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以上3个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有5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分析这5所高校主办期刊的情况,未发现与农学相关的栏目,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科学技术史学科覆盖面较广,农学并不是以上高校该学科的龙头方向;二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以上高校中更偏工学。故本研究以涵盖农学一级学科的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15所高校主办的农学方向的期刊共有56种,本研究将这56种期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高校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15种);另一类是高校主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41种),其中中文期刊有27种,英文期刊有14种。

1.2 研究方法

统计15种高校学报近6年(2016—2021年)刊发的农学类文章的情况,如有关农学类文章的栏目设置或收稿方向情况、农学类文章的发文量、农学类文章的发文影响力、期刊收录情况、期刊内稿率等,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21年7月。对于41种农学类专业型期刊,统计它们的主办单位、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创刊年份、期刊收录情况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两类期刊刊载的农学类论文的特点,以期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进行思考。期刊信息来源于学校官网,被引频次、下载量、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 Citation Standardized Index,PCSI)、复合影响因子等数据来源于CNKI。

2 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现状与分析

2.1 高校学报

2.1.1 基本情况

在ESI中查询15所高校的学科排名情况,得到在ESI中排名前1%的学科目录,将学科目录与该校学报官网简介中的征稿方向、往期栏目、发文学科进行对比(表1)。结果显示,15所高校的农学学科均在ESI中排名前1%,其中60%的高校的农学学科在本校排名第一。从农学方向的栏目或征稿方向来看,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发文方向与农学一流学科相吻合,但仍存在高校学报发文不完全涵盖农学优势学科的情况,如中国农业大学的畜牧学和兽医学、兰州大学的草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畜牧学、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等优势学科在高校学报中的体现度均有待提高。

表1 15所高校的农学学科与学报收稿情况

2.1.2 农学类发文情况

统计15种高校学报近6 年的农学类文章发文比例、影响力水平、复合影响因子、PCSI等(表2)。从农学类文章发文比例来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的发文几乎都与农学相关,说明其大力支持农学一流学科建设。《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农学类发文数量较少,占比不足10%。其他高校学报的农学类发文比例基本在50%以上。在农学类文章的影响力水平方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的篇均下载量最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次之。结合复合影响因子和PSCI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和《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农学类文章学术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表2 15种高校学报2016—2021年的发文情况

2.1.3 数据库收录情况

从期刊收录情况(表3)来看,15种高校学报均未被SCI或EI收录。除《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外,其余高校学报均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CD收录,说明高校学报还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15所高校中,农业类高校主办的学报均被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分支目录《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目录》中,这一现象可能与农业类高校更能发挥出农学学科优势有关。刊文的内稿率(即录用的本校稿件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开放程度。统计2016—2021年高校学报发表的农业类文献可知,1/3的高校学报内稿率小于1,说明高校学报在校外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较高。《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的内稿率在5以上,说明其录用了较多本校师生撰写的稿件。内稿率较高的高校学报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校外优质稿源。

表3 高校学报的内稿率和收录情况

2.2 农学类专业型期刊

统计15所高校主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情况,按语种进行区分,所得结果见表4~5。在中文期刊方面,除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外,其他8所高校均创办了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农学类专业型期刊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数量最多,中国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次之。从2021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来看,排名前3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经济与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麦类作物学报》、中国农业大学的《农药学学报》,这说明这些期刊的发展与一流学科的发展具有同步性,优秀的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从期刊收录情况来看,52%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CD收录,整体收录情况仍有进步空间。影响因子与期刊收录情况基本呈正向关系。

表4 中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现状

表5 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现状

英文期刊与中文期刊的情况有所差异。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仅创办了1种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而没有创办中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文期刊方面成果丰硕,在英文期刊方面尚有欠缺。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以季刊、双月刊为主。从收录情况来看,57%的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被SCI、EI等数据库收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总体上,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的创刊年份晚于中文期刊,且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的发展较迅速,HorticultureResearch、FoodQualityandSafety、PhytopathologyResearch等均取得了骄人成绩。

2.3 高校期刊出版单位的机构设置与运营模式

高校对期刊出版单位的设置和定位直接影响期刊的管理及发展模式[7],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对期刊的重视程度。合理的期刊出版单位定位是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如图1所示,超过50%的高校期刊出版单位归属于科研院,其他高校期刊出版单位归属于直(附)属部门或教辅机构。从机构设置来看,高校期刊出版单位逐渐从直(附)属部门或教辅机构向科研院转移,这从侧面体现了高校对期刊出版单位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从运营模式来看,72%的高校期刊出版单位仍为编辑部,说明高校期刊的集约度有待提升,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编辑部的体制机制、学校对编辑部的激励政策等因素有关。改变“小而散”的运营模式是高校期刊出版单位今后努力的方向。

图1 15所高校的期刊出版单位机构设置及运营模式(a)机构设置;(b)运营模式

2.4 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2.4.1 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高校农学期刊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有学者指出,农业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较稳定,大幅进步或退步的期刊数量极少。总体上,农业高校学报的综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优于农学类专业型期刊[14]。从2021年的平均期刊影响因子来看,本研究结果与该结论相符。高校学报的水平差异较小,而农学类专业型期刊水平差异较大。相比而言,农学类专业型期刊更容易成为行业的顶级期刊。学科发展需要以体系化的学术期刊群为依托,而高校学报往往缺乏明确的学科侧重点。高校学报在为不同的高校优势学科提供展示平台时,可以有所侧重,从而找准办刊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此外,15所高校的期刊出版单位的机构设置与运营模式反映了其仍存在科研属性不明确、集约程度不高的问题。只有重视科研属性,解决“小、散、乱”的问题,高校农学期刊才能共同发展。

高校学报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性较强。高校学报最初的办刊目标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展示平台。随着出版形势的变化,开放办刊成为主流趋势,但是高校学报的主要功能依然是助力本校学科建设。本研究中,87%的高校学报的征稿方向包含了本校的农学优势学科,且农学类文献的影响力水平较高,这说明这些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是同步的。今后,高校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学报与农学学科的优势,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但同时,个别高校学报存在内稿率过高的问题。稿源结构虽然不是硬性的期刊评价指标,但合理的稿源结构可以促进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报可以通过调整内外稿源的比例,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

农学类专业型期刊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存在优质稿源外流、编辑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水平英文期刊较少、影响力水平较低等问题[15]。总体上,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取得了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成效。超过一半的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被SCI/EI数据库收录。在中文期刊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的4种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均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CD收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0种农学类专业型期刊中,有6种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CD收录。总体而言,近年来创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的发展态势优于早期创办的期刊,侧面反映了高校在办刊之路上取得的进步与成效。

2.4.2 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思考

独特的身份使高校期刊成为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枢纽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高校期刊既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展示平台,又是学术前沿的交流中心。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了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高校期刊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平台。(2)高校期刊服务特色学科,引导学术研究方向。高校期刊可以通过网络首发,设置专题、专栏、专刊等形式及时、准确地报道相关特色学科成果,逐渐形成并加强高校的学科特色。(3)高校期刊助力青年学术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对于处在科研上升期的青年学者而言,高校期刊是他们展示学术成果的优先选择。通过鼓励和调动青年学者的学术积极性,高校期刊可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农学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期刊发展的“助推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学科建设的推进为高校期刊提供优秀的作者和稿源,为期刊发展夯实基础。高校一流学科的带头人聚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资源。通过快速、高效地发表其科研成果,期刊可以使曝光度和关注度提升。(2)学科建设为高校期刊的组稿、约稿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学科建设往往离不开建立重点实验室、举办学术会议等过程。这些学术资源既可以直接转化为高校期刊的约稿方向,又可间接为今后的办刊方向和思路带来灵感。(3)学科建设为高校期刊的特色化办刊指引方向。高校学报可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据,形成包括专题、专栏、专刊、专辑等形式的刊物特色,塑造刊物的学术特色。其他高校期刊也可参照一流学科建设情况,打造优质的专业型期刊。

3 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协同发展建议与启示

3.1 互融共生,共同助力成果转化

高校期刊与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相辅相成。“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其他机构无可比拟的科研资源,与学科带头人、师生构成了紧密相连的学术共同体。高校农学期刊和“双一流”农学学科作为出版产业和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展示重大科学创新等方面贡献力量。一方面,要加强智库建设,智库的建立健全与高校学科建设密不可分。现阶段高校期刊与学科智库的共享意识还不强,高校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可以和智库取长补短,互动合作,以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的共同发展[16]。另一方面,要推动集群化和“融媒体+”发展。互联网使传播格局发生改变,进而催生传媒界新业态的形成。集群化可以使期刊形成集聚效应,呈现“1+1>2”的效果。目前农业方面的代表性集群平台有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17]、中国农业期刊网、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等[18],上述平台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求同存异,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期刊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在现实中,由于办刊实力、学术资源水平、营销水平等的差异,不同高校创办的期刊、同一所高校创办的不同期刊的影响力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水平较高的期刊要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强化期刊的优势栏目建设,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可以承载一流研究成果的优秀期刊。一般期刊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可能地扩展期刊的学术资源,依据期刊特色制定合适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稳健发展基础上追求差异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般期刊来说,如果不能做塔尖,就成为一座灯塔,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3.3 务实创新,期刊转型助力学科发展

在开放科学时代,专业化是一流期刊的重要特征之一。期刊可通过专业化转型吸引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稿件,形成良性发展模式,从而助力高校学科建设。对于高校学报而言,一方面要丰富出版内容与形式,要立足实际,用新颖的方式来多方位促进学科发展[19],比如利用“融媒体+”技术拓宽发行渠道、优化出版模式;另一方面,要落实专业化转型,适当弱化高校学报的综合性特征。可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据,逐渐将办刊方向往优势学科倾斜,以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比如实行分步走战略,从设置专栏到出版专刊,稳步提升高校学报的影响力[20]。对于农学类专业型期刊而言,其在专业化方面有先天优势,故可以适时创办特色英文期刊。一般来说,英文期刊在适应国际化需求、增加国际曝光度、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许多英文农学类专业型期刊被SCI/EI收录,成为了行业顶级期刊,充分发挥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作用。从长期看,我国高校期刊应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办刊初心,逐渐重塑科研评价体系,努力“造船出海”,创办出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期刊。

3.4 科学引导,促进期刊与学科高效发展

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我国期刊的发展也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背景下,期刊的竞争与退出机制必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受到高校体制保护的刊群,在今后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高校期刊如果不做出改变,不仅不能跻身世界一流期刊的行列,还可能无法保证“稳中求进”。对高校期刊进行科学引导、合理激励,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期刊出版单位属于高校科研机构。身份的明确可以使期刊编辑部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得到提升,期刊编辑部也要积极向学校争取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科研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21-22],从而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编辑考核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与期刊的发展息息相关。在高校体制下,大多数期刊的内生动力不足。高校期刊应该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适当增加对编辑工作成效的考核频率,增加激励措施,比如定期召开月度、季度、学期、年度工作考评会。同时,注重培养编辑人才,对编辑人才的成长给予有力支持,比如鼓励其“走出去”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对其评定职称等个人发展事宜进行鼓励和支持,以充分调动编辑积极性,进而破解内生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局。

4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作为高校体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农学类高校期刊广受关注。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动下,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当协同发展,共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本研究从助力成果转化、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适度转型、实施科学引导4个角度,为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然而,本研究缺乏个刊实践案例为相关建议与启示提供支持。今后可对期刊实践进行研究,以探索高校农业类期刊的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期待高校期刊能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早日迎来繁荣景象。

猜你喜欢
专业型农学双一流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