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华 刘 蔚 奥馨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中路8号 730000
科技期刊正在经历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变革。用户价值导向即以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价值导向,对出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重组,把海量的、缺乏针对性的信息转化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订制产品和服务。
在学术领域中,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在科研项目立项初期开展文献调研,通过不同的搜索平台,在海量的科研论文中发掘和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方向相近、利用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手段获得的研究成果,以便在寻找研究创新点的同时规避研究对象重叠,防止学术成果“撞车”。赵志冲[1]对典型领域作者群虚拟阅读关系网进行建模与分析发现:大多数作者会仔细研究并阅读同一期期刊发表的相同领域的2~3篇文章。虚拟专题正是为了满足学术研究者对二级甚至三级学科方向的特定研究成果的阅读需求而生的。虚拟专题是在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选取主题相近的代表性论文合成的数字专辑。虚拟专题基于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性进行集成化传播和专业化、权威性分圈层推广,使用户从海量的学术资源中快速搜集、获取需要精读的信息,可满足用户目的性、搜索式阅读的迫切需求[2-3]。
虚拟专题作为科技期刊专题出版的重要形式之一,具备多种优势:主题立足前沿热点,对期刊所在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具有研究前景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筛选、剖析与论证;可以动态更新,随时组稿,持续报道某一研究领域的连续性进展,确保刊载内容的时效性和知识链的完整性;出版频率不受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不会影响自由来稿的出版进度,是独立于正常出版流程的学术资源深度加工形式,是科技论文定向推送、精准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有效提升用户获取学术信息的便捷度,通过信息聚类帮助用户依据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进一步发掘关键学术信息的内部关联和隐藏特征;能够利用融媒体渠道、富媒体形式进行数字化出版、传播及推广,有利于开放获取,能够不断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并提升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综上所述,虚拟专题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具有精准分类、信息集成的特点,利于学术“小同行”进行多维度的学术交流。
虚拟专题是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科技期刊专题相关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4-5],但未将虚拟专题当作独立的研究对象开展系统性分析。相较于其他专题类型,虚拟专题具有独特的组织形式和鲜明的传播特点,是独立的学术资源深度加工形式,深入调研虚拟专题有助于广大科技期刊编辑通过新型知识服务增加“高精专”受众的黏性,推进科技期刊知识资源的重组“翻新”和价值增值。
从服务用户的角度出发,国际学术出版平台和期刊集群平台拥有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组织策划的虚拟专题涵盖专业范围更广,对于期刊用户更具实用性(可满足期刊用户全面调研的需求)。同时,大数据分析可用于多刊集成型虚拟专题组稿,可降低人工成本。本研究重点对国际学术出版商和期刊集群平台的虚拟专题出版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由于部分中国科技期刊加入了期刊集群或正与国际学术出版商开展出版合作,其所组织的单刊型虚拟专题已被纳入期刊集群或国际学术出版商的数字化产品,本研究未单独对单刊型虚拟专题的出版情况进行分析。
在Wiley Online Library平台(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以“Virtual Issue in Title”为搜索条件、以“Journals”为限定条件,共搜索到528期虚拟专题,其中有22期为开放获取内容(Open Access Content)。Wiley出版的期刊中,发表虚拟专题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期刊以信息科学类期刊为主(占60%)。
统计Wiley科学网博客(Wiley China Blog)信息发现:截至2021年5月11日,Wiley共出版了131期自然科学类虚拟专题,每期专题收录论文量为10~25篇;除资源环境科学类和物理学类虚拟专题外,大多数虚拟专题的收录周期为6~17个月,平均阅读量为1038.2次。虚拟专题覆盖医学、化学、生物学、资源环境科学、材料学、药学和物理学的前沿热点,其中医学类虚拟专题数量最多,有38期;化学类虚拟专题的平均收录论文数量最多,达到25.4篇。资源环境科学类虚拟专题收录周期相对较长,这可能与资源环境科学的学科特点有关:研究数据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测、积累得到。因收集到的物理学类虚拟专题样本数据较少,在此不作分析。化学、生物学及材料学虚拟专题涵盖了一些期刊的封面论文,而医学、药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类虚拟专题未收录封面论文。调研结果显示,Wiley在组织虚拟专题的过程中只对论文的主题相关性和内容全面性有较高要求,并未过多关注收录论文是否为封面论文。Wiley出版的虚拟专题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21年Wiley出版的自然科学类虚拟专题情况
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平台通过资源沉淀和数据驱动快速组织虚拟专题;同时根据政策需要、企业技术需求、科学研究交流趋势等导向,定制衍生知识服务,形成了精准化、专业化的学术服务产品。采用信息搜索法调研了部分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出版虚拟专题的情况。
1.2.1 环境科学类期刊集群平台出版虚拟专题情况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E方知库期刊群共刊发了76期虚拟专题(截至2022-08-18),单期专题平均收录论文量为18.5篇,平均收录周期为28.5个月,刊发论文学科方向包括天文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天体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基础科学、环境工程学等。13.2%的虚拟专题内容来自多刊集成,86.8%来自单刊集成,每期虚拟专题提供的论文信息及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摘要、HTML超链接、全文PDF、DOI超链接。
E方知库平台内收录的虚拟专题论文的篇均下载量为553.6次,篇均被引频次为21.2次;同期出版的非专题论文的篇均下载量为330.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5.8次。研究结果显示:专题论文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显著高于同期非专题论文。E方知库平台虚拟专题中共收录2017年之前出版的科技论文45篇,其中80%的论文被引用的时间跨度超过环境科学类论文平均被引半衰期(5.04年[6]);论文最近的引用均发生在2019年之后,最长的被引用的时间跨度达到13.25年(2007年9月—2021年3月),这证实虚拟专题出版能够有效减缓已出版论文的老化速度,提升相关主题论文的科学应用价值。
1.2.2 地学类期刊集群平台出版虚拟专题情况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的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EES)2015—2017年共刊发了22期虚拟专题,专题主题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科学和测绘学领域。单期专题平均收录论文量为12.5篇,平均收录周期为55.1个月(截至2021-03-23)。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下设的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Libra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LoRES)平台刊发了12期虚拟专题(截至2022-08-18),其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等专题均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虚拟专题提供的论文信息及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HTML超链接等。虚拟专题单期平均收录论文量为29.7篇,平均收录周期为92个月,篇均下载量为536.3次,篇均被引频次为21.1次;与虚拟专题论文同期出版的非专题论文篇均下载量为332.3次,篇均被引频次为20.3次。LoRES平台虚拟专题中共收录2016年之前出版的论文216篇,论文被引用的时间跨度均超过地理科学类论文的平均被引半衰期(5.78年[7]);论文最近的引用均发生在2019年之后,最长的被引用的时间跨度达到19.58年(2002年11月至2022年6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下设的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GEORES)刊发了9期虚拟专题(截至2022-08-18),单期专题平均收录论文量为22篇,平均收录周期为138.3个月,篇均阅读量为773.9次,篇均下载量为729.4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73次。其中,黑土粮仓研究相关的三大虚拟专题——“黑土资源及农业生产”“黑土演化及理化性质”“黑土侵蚀格局及机理”充分关注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核心议题之一——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项目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虚拟专题提供的论文信息及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摘要、HTML超链接、缩略图、可视化知识图谱、相关论文、多维度评价指标等。
1.2.3 材料科学类期刊集群平台出版虚拟专题情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下设的材料期刊网(http://www.jmonline.org/)共刊发了5期虚拟专题(截至2021-03-23),刊发论文学科包括兵器科学、材料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化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金属材料学、精细化学工程、物理学和冶金工程技术等。
1.2.4 综合类期刊集群平台出版虚拟专题情况
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网站(http://wuj.whu.edu.cn/homeNav/wuj/zh/)是涵盖理、工、医等领域的权威期刊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平台共刊发了28期虚拟专题(截至2022-03-10),单期专题平均收录论文量为11.9篇,平均收录周期为16.6个月。虚拟专题提供的论文信息及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缩略图、HTML超链接、网络PDF版论文。同时,该平台支持将相关信息一键分享到QQ、微信、邮箱、新浪微博、Facebook、Twitter等。
精准定位专题方向是开展虚拟专题策划的关键,对于保持虚拟专题的前沿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引领性具有重要作用。虚拟专题的策划方式包括:基于国家宏观政策,保障内容的权威性、稳定性及政治导向正确性;基于热点时事新闻,保障内容的时效性;基于重大项目,实施精品出版战略,力推精品文章;结合学术会议的议题,反映学科重点、难点、热点和发展趋势。虚拟专题的关注领域包括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研项目、学术活动和专家资源等,根据虚拟专题的主题内容可以将其选题方向划分为以下4类。
(1) 学术热点类:通过统计数据库或期刊集群平台论文的下载量、阅读量、被引频次,归纳热点发文方向与热点关键词,将与关键词相关度较高的主题论文结集出版;还可通过搜索引擎热词排序或文本挖掘等文献计量分析法精准筛选热点论文[8]。
全球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主题,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相关主题发现,已发表的相关中文论文数量高达9872篇(截至2022-03-08),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平稳上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和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在2019年组织了“极端天气与气候”虚拟专题,专题包含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城镇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方向的研究论文,以及龙卷和冰雹等强对流过程相关的研究论文,专题提供的信息内容包括论文题目和中文导读。《海洋学报》在2021年出版了“极端海洋”虚拟专题,专题主题为极端海洋环境,专题提供的信息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关键词、微信小程序超链接等。2021年,《气候与环境研究》发布了“气候变化研究”虚拟专题,专题主题包括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的气候效应、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系统响应、高温热浪对人类及粮食安全的影响、土地覆被对碳水循环的影响、极端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等,专题提供的信息内容包括题目、作者、DOI等。
学术热点类虚拟专题致力于捕捉、汇聚、挖掘舆情信息,根据时事热点、行业痛点,立足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为学者在学术文献研读、项目开题立项、科研论文投稿、学科维度拓宽、学术研究深化及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提供科学导向。
(2) 高影响力作者类:通过h指数、高水平学术期刊他引率等学术影响力指标筛选特定学科方向的核心作者,将这些作者的代表性论著或最新科研进展结集出版。
2020年,《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JACS)组织了“青年科学家杰出论文”虚拟专题,专题论文主题包括有机金属半导体材料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计算模拟辅助合成、纳米材料合成、纳米催化、多相稀土金属催化、光化学催化、超分子组装、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分子动力学等,专题提供的论文信息包括题目、作者、超链接、主编推荐语等。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相关论文信息发现,虚拟专题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7.7次,高于JACS 2020年所有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14.2次)。第一作者平均h指数为7.2,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324.9次;第一作者均为青年科学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University of Utah、University of California、Yale University、Brown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
高影响力作者类虚拟专题着力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学科引领作用,加强期刊对同领域相近主题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为期刊挖掘能够稳定提供优质稿源的核心作者群和能够严把学术质量关的审稿专家群。高影响力作者类虚拟专题可提升高影响力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推动核心作者与优质期刊共建学术生态圈,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9]。
(3) 高影响力科研机构类:从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高影响力科研人员数量等方面对各科研机构的科研表现进行评价,筛选高影响力科研机构,将机构的代表性成果结集出版。
中国科学院是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2019年,美国化学会精选70篇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代表性文章汇集成虚拟专题,以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该专题中包括JACS、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Langmuir、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Letters、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AnalyticalChemistry、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ACSInfectiousDiseases、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ACSSyntheticBiology、BioconjugateChemistry、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ChemistryofMaterials、ACSMacroLetters、Biomacromolecules等处于JCR Q1区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出版的科研论文。该专题包括高被引论文12篇,其全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00.8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频次达到514次;专题提供的信息包括题目、作者、缩略图、论文全文和PDF下载链接等。
高影响力科研机构类虚拟专题着力为科研机构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情报支撑,助力科研机构增强科研独创性、特色性及核心竞争力,在相关学科方向提前规划、布局,从而提升我国科研机构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4) 重大基金项目类:在重大基金项目结题时,将综述类项目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已有研究表明,由于重大基金项目参与者的科研基础深厚、研究经费相对充足,其产出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相对较高,往往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制高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度挖掘。
2021年,The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Letters与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共同发起主题为“Emerging Young Scientists in Physical Chemistry”的虚拟专题,该专题收录了青促会成员近期在The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Letters上发表的2篇展望(Perspective)类论文及39篇快报(Letters),专题内容涵盖催化、功能材料及理论计算等研究方向的前沿进展,专题论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基金项目的资助。专题提供的信息内容包括题目、作者、缩略图、论文全文和PDF下载链接等。专题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仅列出专题目次)阅读量达到3783次,其传播推广效果显著。
重大基金项目类虚拟专题着力服务国家战略、中央宏观决策和国家经济建设;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需求、重大战略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智库支持,力求解决“卡脖子”问题。
虚拟专题的选稿主要基于目标受众的需求,需要确保科研成果的连续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基于目标受众、科研团队国际合作关系网络等的基础数据,将分散、独立的用户转变为集成化的信息流用户,以实现分类推送。虚拟专题的出版不仅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科技发展导向的预测预判,还需要面向基础研究,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按照学科知识点对优质资源进行加工重组,从科技创新视角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政策改善、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建议,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支撑。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专题的选题流程正被重构和改造:基于期刊生产和出版经营中产生的信息数据(作者信息、读者信息、期刊信息、评价信息、用户行为等),结合期刊出版定位和学术特色,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语义计算等技术开展共词分析、构建学术热词网络,对海量的出版数据进行智能筛选,从而形成选题决策,并自主识别、自动抓取与主题高度相关的论文,从而构建虚拟专题[10]。这种专题构建方式将传统的由直觉和经验主导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以数据和逻辑为主导的,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决策过程,使专题能够准确把握知识领域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从而推动知识信息的快速集成,挖掘学术成果间的潜在关联。特别是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此方法能够实现前瞻性知识洞见及学术热点的快速响应,同时,系列虚拟专题内容的延展和深度重组能够实现对科研成果的导向性辅助及科学性评估。Web of Science利用Gibbs Sampling算法中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开展专题策划,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也推出了辅助专题决策的人工智能服务。据《纽约时报》统计,经人工智能技术筛选的文章的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11]。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专题出版效果进行智能化监测:基于虚拟专题关键词的浏览指数,分析浏览热度及趋势、热门资讯、人群画像、关联浏览等,助力智能化内容的组织和分发。可以预见,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参与虚拟专题的策划和组织,为科研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提供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的知识服务。
目前虚拟专题主要依赖网络渠道传播。虚拟专题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虚拟专题的目标受众,也影响着专题出版后的传播渠道和推广模式。
图文型虚拟专题主要通过网站主页漂浮窗、RSS订阅和E-mail Alerts等方式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同时通过二维码、超链接等导引方式在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同步推广。此类虚拟专题主要提供具有HTML结构化标引的在线论文及PDF全文下载链接、相关论文推荐、知识图谱等。出版机构能够即时统计官网和新媒体平台内图文型虚拟专题论文的阅读量和下载量,从而科学评价虚拟专题的出版效果。
通过关键词“虚拟专题”或“虚拟专刊”查询到,有22种中国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图文型虚拟专题(截至2022-03-10),专题主题涵盖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矿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表2)。对于夏秋季在中国境内出现的暴雨事件,多种学术期刊推送了极端天气事件、暴雨洪涝灾害、暴雨形成过程等主题的,契合社会热点、关注学术科普的虚拟专题,形成了可精准触达用户的学术产品。
表2 中国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图文型虚拟专题的情况
除资源环境类期刊虚拟专题微信公众号推文平均阅读量略低于同年出版的非虚拟专题外,其他学科期刊的虚拟专题均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获得了较优的阅读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虚拟专题后,该专题论文的总阅读量仍然较低,这主要可能与虚拟专题的专业性较强、受众体量较小有关;此外,这也说明一些“高精专”的学术期刊需要总结和学习同领域热度较高的虚拟专题的组织模式和供应形态,以吸引更多潜在用户的关注,最终使虚拟专题成为推进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富媒体型虚拟专题主要通过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直播平台、在线学术会议平台、学术教育平台等进行增强出版和融媒体出版;通过音视频导读、视频摘要等形式提升其媒介表达能力,推进知识资源的交互式传播。
相较于图文型虚拟专题,富媒体型虚拟专题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有效增加专题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满足用户知识碎片化、信息智能化、数据可视化的阅读需求,从而有效推进知识资源的创新传播。《寒旱区科学》(ResearchinColdandAridRegions, RCAR)在2020年推出虚拟专题,并借助“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对专题中珠峰科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流媒体可视化改造,制作了“探索珠峰”科普短视频(图1)。“探索珠峰”科普短视频报道了珠峰科考的历史,以及珠峰地区气候环境与人文动态等方面的变化,展望了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考察的全过程,从科学视角推进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珠峰”科普短视频通过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进行了同步推送,其抖音号浏览量为1.2万次;微信视频号浏览量为2921次,转发量为130次,点赞量为80次。该专题中的论文“Experimental study on grain size and soluble salt of saline soil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China”(2015年出版)在2022年获得国际著名期刊BulletinofEngineeringGeologyandtheEnvironment论文的引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图1 《寒旱区科学》富媒体型虚拟专题“探索珠峰”科普短视频部分截图
实践证明,专题的刊发和传播具有“长尾效应”:大多数期刊用户的阅读需求较为集中,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往往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但是,随着知识分享模式的变化,期刊用户的需求也将发生转变。在未来的阅读场景中,长尾需求可能会转化为头部需求,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帮助期刊编辑快速识别特定用户群体的长尾需求,促使期刊提供精准度更高的知识服务,使知识服务触达细分受众群体。通过组织策划虚拟专题,期刊可使“头部”需求更加紧密,并扩大“尾部”用户群体规模。
未来,随着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覆盖更多研究领域的虚拟专题将不断涌现。若专题中单篇文章在社交媒体的表现出色,该文章将会带动整期虚拟专题的热度。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成功专题的互动数据,关注不同传播渠道对专题阅读量的贡献,期刊编辑可以钻研专题初始传播阶段和长期传播过程中影响用户关注度的核心要素,从而不断积累经验,避免推送信息的快速老化,并通过多次重组、分发,实现学术内容的强力营销。
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使元宇宙、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成为可能。可以预见,AR/VR虚拟专题将助推知识的跨场景传播,普通用户能够通过阅览虚拟专题获得深度的沉浸式体验。未来,虚拟专题或将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供给刺激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如:通过大数据靶向式的“猜你喜欢”功能引导用户行为。此外,虚拟专题将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和传播媒介推动科研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率,为学科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建设贡献力量。
在科技期刊逐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媒体智库的进程中,虚拟专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已有的学术公信力与传播影响力,针对时事热点策划虚拟专题,并基于专题内容举办学术论坛与科普讲座;通过虚拟专题的组织、策划、传播和推广,开展舆论引导;同时,凝练虚拟专题的精华内容形成智库产品,以服务科学共同体、支撑国家战略决策。
虚拟专题是科技出版数字化的有益探索,通过学术资源重组和知识服务产品转型升级,有效实现了科技期刊出版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虚拟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系统性展示前沿研究和热点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虚拟专题的出现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科技期刊需要面向科学共同体和学术生态圈的核心需求,汇聚行业资源,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开发多元化服务产品,由“生产者”转向“经营者”;以“用户至上”的理念构建内容、渠道、服务三位一体的科技期刊出版传播新模式,通过科学组织和创新传播内容,使精准化知识服务成为科学传播的“流量担当”“内容担当”“资源担当”和“交互担当”,从而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学术交流、智库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