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稿人视角的调查研究与科技期刊论文送审策略

2023-02-21 07:08胡志勇王丽芳郭学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审稿人评议稿件

■胡志勇 王丽芳 郭学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2号 430062

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1],而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则是期刊的生命[2]。同行评议是目前科技期刊广泛采用的评估稿件内容质量的基本制度,在期刊内容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但在当前的实践中,同行评议流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评审周期过长、评审视角不全面、评审过程不透明、评审结果过分主观等[2-4]。因此,遴选审稿专家,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的同行评议专家队伍,是保证科技期刊同行评议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1]。

Publons于2018年发布的《全球同行评议现状报告》指出,尽管期刊编辑送审次数逐年上升,审稿人的完成率却在逐年降低,换言之,投稿量不断增长,拒审率也在同步增长。研究发现,包括编委在内的部分审稿人拒绝审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忙或审稿任务过重[1,5]。因此,期刊编辑要考虑关注另一些有能力、有精力、有热情的青年学者,对其进行培养和策略性引导,使其成为优秀的审稿人。

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期刊同行评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同行评议质量提升建议。张瑞麟[6]、陈嵩等[7]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重点完善评议机制。程志强[8]从初审和外审环节出发,探讨了审稿效率提升策略。占莉娟等[9]认为需要研究优化同行评议进度跟踪的策略。李新根[10]则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探讨。边钊等[11]以《遥感学报》为例,针对调动青年学者参与同行评议的积极性进行实践与思考。此外,盛怡瑾等[12]探讨了学科交叉融合对同行评议质量、过程及模式的影响。程冰等[13]梳理了送审方式、评议模式、监督机制、认证激励机制和技术平台5个方面的最新实践进展。

农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到科研和同行评议方面的时间、精力具有行业特殊性。因此,本研究以农业领域审稿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对同行评议重要性及作用的认知、投入精力情况、接受或拒绝审稿的原因、认可的激励措施和遴选审稿人的标准等,进而探讨提高专家审稿积极性、专业性以及遴选新审稿人的措施,为提升期刊影响力,乃至提升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质量和效率提供案例和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审稿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调研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英文两刊编辑部与审稿人交流的基础上,分别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及作用”“专家审稿投入情况”“接受或拒绝审稿的原因”“专家认可的激励措施”以及“遴选审稿人的标准”6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共设计45道题,其中有44道选择题(单选题有34道,多选题有10道),1道开放式问题(对同行评议的建议)。在问卷星平台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英文两刊编辑部编委微信群和邮件向2016—2022年参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审稿工作的 876位专家发送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2022年 4月 25日至 2022年5月18日,共回收了379 份有效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参与问卷调查的379位审稿人中,55.41%曾在《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表论文,他们的基本情况见表1。审稿人的年龄跨度较大,审稿人年龄集中在31~50岁。31~40岁人员和41~50岁人员分别占34.83%和36.94%,51~60岁人员占17.41%,30岁及以下和60岁以上人员分别仅占7.39%和3.43%。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n=379)

从学历来看,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审稿人占比高达79.68%,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审稿人分别占15.57%和4.75%。

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审稿人占比高达78.63%,其中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者分别占45.12%和33.51%,中级及以下职称者占21.37%。

64.38%的审稿人既审理过中文文章又审理过英文文章,35.62%的审稿人仅审理过中文文章。调查对象成为审稿人的年限主要集中在10年以内。37.99%的调查对象在近3年内成为审稿人,39.05%的调查对象有4~10年的审稿经历,而拥有11~20年以及20年以上审稿经历的调查对象分别仅占16.62%和6.33%。

目前,绝大多数审稿人更认可双盲评审模式(53.83%)和单盲评审模式(43.00%),仅有 3.17%的审稿人认可开放同行评议模式。这与爱思唯尔对中国学者的同行评议信任度的调查结果相近[14]。

2.2 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及作用调查

82.85%的审稿人认为同行评议非常重要。在对审稿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调查时发现,审稿人认为稿件的创新性(97.10%)和科学性(96.04%)最为重要,其对参考文献(31.93%)的关注度不高。这与笔者在审稿实践中了解到的情况基本吻合:稿件格式主要由责任编辑负责修改。

在同行评议对稿件质量提升的具体作用方面,97.89%的审稿人认为审稿意见能够提升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质量。超过半数的审稿人认为同行评议对论文图表数据(69.13%)、方法部分(65.44%)、语言表达(52.24%)以及摘要部分(50.92%)等有改进作用,而审稿人认为同行评议对论文前言部分(42.48%)和格式(21.37%)方面的改进作用偏弱(图1)。这说明审稿时,审稿人对论文前言部分和格式的重视程度偏低,他们更重视审阅图表数据、方法部分、语言表达和摘要部分。

图1 同行评议对稿件质量提升的具体作用

对于修改难度偏大的稿件,92.35%的审稿人愿意给作者修改机会,其中37.47%的审稿人愿意对修回稿件进行复审,而54.88%的审稿人选择让编辑部复审,以决定稿件取舍。在复审态度方面,约1/4(25.33%)的审稿人认为所有修回稿件都应该由审稿人进行复审,而更多的审稿人(64.38%)认为,只有审稿人明确指出需要复审时,才需要将修回稿件发给审稿人复审。

2.3 审稿投入情况调查

从图2可以看出,40.11%的审稿人承担≤3种刊物的审稿工作,26.91%的审稿人的审稿刊物数量为4~6种,审稿刊物数量>10种的审稿人占22.96%。相关性分析表明,审稿人职称越高,其审稿刊物数量越多,审稿人职称与审稿刊物数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图2 审稿人审稿投入情况(a)审稿刊物数量;(b)每月收到的审稿邀请数量;(c)单篇中文论文评审时长;(d)评审英文论文与中文论文的时长比

从每月收到的审稿邀请数量来看,68.60%的审稿人每月收到<3篇论文的审稿邀请,24.01%的审稿人每月收到3~5篇论文的审稿邀请,还有4.49%和2.90%的审稿人每月分别收到6~10篇和>10篇论文的审稿邀请。进一步分析发现,每月收到6篇及以上论文审稿邀请的审稿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这说明高级职称审稿人的审稿任务要远重于非高级职称者。有研究表明,20%的科学家承担了69%~94%的审稿任务[15]。

从单篇中文论文评审时长来看,92.34%的审稿人审稿时长≤3天,其中37.73%的审稿人的单篇中文论文的审稿时长为3~8小时,28.49%的审稿人仅需要≤2小时。但如果评审的是英文论文,近一半(49.34%)的审稿人需要花费2倍于评审中文论文的时间,35.88%的审稿人需要花费3~5倍的时间,4.75%的审稿人甚至需要花费超过5倍的时间,只有10.03%的审稿人评审英文论文花费的时间与评审中文论文的时间相当。

在审稿人期望的每月最大审稿量方面,选择比例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2篇(39.05%)、3篇(27.70%)和1篇(14.78%),也有少数审稿人愿意每月承担4篇(9.50%)甚至5篇及以上(6.60%)的审稿量(图3),这体现出审稿人的审稿意愿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图3 审稿人期望的审稿量及审稿时限(a)期望的每月最大审稿量;(b)期望的审稿时限

对于审稿期限,12.66%的审稿人认可7天以内,66.49%的审稿人认可7~14天,20.32%的审稿人认可15~30天,只有0.53%的审稿人认为需要超过30天。结合审稿时长的调查来看,92.34%的审稿人审一篇中文稿件花费的时间不到3天,近80%的审稿人在主观上愿意在14天内返回修改意见。而在实际审稿工作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审稿人需要14天以上的时间才能返回审稿意见。造成稿件审理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审稿人因出差、休假、生病等延误或因工作繁忙而遗忘。379位审稿人中,91.82%的审稿人需要编辑部在审稿期限到来前发送提醒/催审邮件,以保证及时地完成审稿工作。

2.4 审稿人接受或拒绝审稿的原因调查

调查审稿人接受审稿的原因发现,被普遍认可的审稿原因有以下几种:审稿是科研人员对行业的贡献和义务(85.75%)、获邀审稿是对学术成就的认可和肯定(81.27%)、了解同行研究动态(79.68%)、跟踪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74.67%)。这与储冀汝等[3]的调查结果相近。交叉分析发现,“有利于提升个人职业/事业声望”的选择比例与审稿人年龄负相关,即年轻审稿人(30岁以下)对这一点的认可度达42.86%,远高于60岁以上审稿人对这一点的认可度(7.69%)。

对拒绝审稿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包括研究方向不同(72.82%)、稿件质量太差(55.67%)、存在利益冲突(53.83%)、工作太忙(49.34%)以及文章内容有争议(40.37%)等。这些同行评议的痛点是全球性的,Mehmani[14]认为审稿期限紧、没有时间、研究方向不同以及缺乏审稿培训是审稿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交叉分析表明,具有高级职称的审稿人拒审的主要原因中,“工作太忙”的选择比例为54.03%,明显高于非高级职称者对这一选项的选择比例(32.10%)。按年龄段来分析,40岁以上审稿人选择“工作太忙”的比例为56.16%,也明显高于40岁及以下审稿人的选择比例(40.00%)。

2.5 审稿人认可的激励措施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审稿人对审稿回报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认可度在30%以上的审稿回报有进入期刊编委会(47.76%)、获得优秀审稿人等荣誉称号(45.12%)、被约稿或被邀请参与期刊举办的学术活动(44.85%)、可优先发表文章(33.51%)和获得审稿费(30.34%)。按年龄段进行细分,31~40岁和41~50岁的审稿人对审稿回报的需求明显聚焦于“进入编委会”(54.55%、51.43%)和“获得优秀审稿人等荣誉称号”(53.03%、50.71%),而其他年龄段的审稿人对审稿回报的需求较为多元和分散,每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均不超过50%。

对于审稿费,超过半数的审稿人(59.63%)认为“需要发放”,不到一半的审稿人(40.37%)认为“无所谓”或“不需要发放”。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和职称与对发放审稿费的态度均没有相关性。

在审稿过程中,约80%的审稿人认为有必要(49.60%)或非常有必要(29.29%)与编辑部建立在线联系,以便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此外,约80%的审稿人认为编辑部需要将稿件最终处理结果反馈给审稿人。

2.6 审稿人认可的审稿人遴选标准调查

由图4可知,审稿人最认可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被遴选为审稿人,其中认为审稿人需要具有正高级职称和具有副高级职称的调查对象占比分别高达87.07%和79.16%。77.57%的审稿人认可编委推荐的审稿人。

图4 审稿人对审稿人遴选标准的认可度

从学位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群体获得74.67%的认可度,其认可度远远高于仅有硕士学位(10.82%)或学士学位(3.17%)的群体。对于尚未取得相应学位的在读研究生,审稿人普遍不认可其成为审稿人(在读博士生和在读硕士生的认可度分别为6.07%和1.06%)。对于这些认可度低的群体中的优秀人员,他们被其他审稿人认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被编委等权威专家推荐。

3 讨论

3.1 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是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的重要方式

调查显示,审阅一篇稿件需要的实际时间为2~4小时[16],而审阅一篇研究性论文或综述论文需要时间的中位数为3天[2]。本次调查也发现,绝大部分的审稿人(92.34%)的单篇中文论文审稿时长在3天以内。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期刊给予审稿人的审稿时限一般在2周左右,这对于大部分审稿人而言应该是足够的。但许多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审稿人的平均审稿周期大于2周[2],国内外大部分期刊的审稿周期在1个月左右[17-18]。考虑到农艺学的行业特点,研究不同作物的专家会在不同季节、时段因深入田间调查或其他工作原因而无法按时审稿,所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通常会给予审稿人数倍于实际审稿时间的期限,并与审稿人保持联系,以便审稿人灵活安排审稿时间。

尚淑贤等[2]调查《中华皮肤科杂志》的审稿情况,发现24.9%的审稿人的平均审稿周期>2周,11.7%的审稿人的平均审稿周期>30天。罗伟清[19]对171篇稿件同行评议时间进行调查,发现约 30%的稿件的审理时间在两个月以上,最长的达到近4个月。钟琳等[20]认为专业匹配度和稿件质量是专家审稿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凤祥[21]认为除专家研究方向与稿件的研究方向不匹配之外,沟通不畅以及审稿人本身的因素也是导致审稿超期的重要原因。

对于专业匹配问题,编辑部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可以有效提高送审稿件与审稿人研究方向的专业匹配度。一般来说,大部分传统学科领域稿件的送审通常不存在此类问题,但编辑在送审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领域的稿件时,通常难以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对于这类送审有疑问或难以把握主题的稿件,编辑在送审前应与潜在审稿人联系、沟通,在得到审稿人认可后再发送审稿邀请,此举可有效避免专业不匹配的问题。

对于沟通不畅以及审稿人本身的问题,编辑更需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来解决。导致沟通不畅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1)审稿邀请没有实际送达。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通过网络、会议等途径收集到的专家联系方式有误或停用,或者邮件被拦截等等。当审稿人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回应审稿邀请时,编辑可通过电话等其他方式进行联系、沟通,从而解决这类问题。(2)意思表达不清楚,比如审稿邀请邮件意思表达不全,或者审稿要求不合理,这也将影响专家的审稿速度。(3)专家对期刊不了解。专家没有在该刊发表过文章甚至没有阅读过该刊论文,不了解期刊的定位和审稿要求等。此外,由于工作量大或者遗忘等自身原因,审稿人的审稿周期也会延长。对于后两类问题以及专家个人因素,编辑通过与审稿人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了解具体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另一方面,可跟进未完成的审稿工作。

加强沟通不仅是期刊编辑部的需求,也是审稿人的需求。本次调查显示,约80%的专家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与编辑部建立在线联系,以便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此外,绝大部分专家(91.82%)希望在审稿期限临近时能够收到邮件提醒,以保证按时完成审稿工作。

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往往是许多期刊编辑部乐意做,但是无法落实的一项工作。期刊编辑部日常的稿件处理及运营工作繁多,越来越多的期刊还开展了新媒体运营工作来扩大宣传范围,这导致其与审稿人的沟通时间被进一步挤压。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期刊可通过以下几个策略提升沟通效率:(1)做好审稿人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记录工作,避免多次反馈和无效反馈,比如及时更新专家信息(联系方式、研究方向、工作单位等),记录审稿人的审稿意愿、审稿频次等;(2)充分利用社群管理专家群体,加强在线联系,比如将交叉学科稿件的题目发到专家社群,请专家自荐或推荐合适的审稿人;(3)加强分类管理,并定期群发邮件,以保持沟通。不同专家的研究方向、审稿意愿、活跃度等各不相同,对其进行分类或分组可以实现精细管理,提升送审效率,同时可通过分类群发邮件定期维护与专家的关系。

3.2 适时增加青年审稿人是补充、活跃审稿人队伍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然审稿人数据库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稿件评审需求[22-23],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寻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越来越难,特别是难以找到既有主观意愿又能及时给出恰当审稿意见的审稿人,拒绝评审的现象十分普遍[24-25]。据《生物保护》(BiologicalConservation)的统计数据,编辑常常需要邀请 6~7位审稿人才能收到2~3份审稿意见;有时甚至需要邀请超过10位审稿人,才能收到足够数量的审稿意见[26]。有调查发现,编辑部为完成论文评审,为每篇文章发出10~15封审稿邀请函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27]。

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审稿意愿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专家希望编辑少分配审稿任务,而有些专家则希望尽可能多审稿。从调查对象中选取部分审稿意愿差异大的专家进行抽样访谈,在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的专家中,一部分专家希望减少审稿任务,甚至决定不再审稿,以便更好地休息;另一部分专家希望能更多参与审稿,因为退休后他们的空闲时间更多,他们也非常乐意支持期刊发展;还有部分专家表示退休后被返聘从事顾问、咨询类工作,需要继续了解行业动态,从而选择继续审稿。而对青年专家进行抽样访谈,发现其不愿意审稿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或教学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审稿;其积极参与审稿的原因则比较多样化,基本覆盖了被普遍认可的审稿原因。基于抽样访谈结果,认为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年长的审稿人的意愿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审稿人信息;另一方面,增加青年审稿人,以补充专家库。

补充青年审稿人非常重要,特别是有主观意愿的审稿人。王丽兰等[28]研究发现,相比部分事务繁忙的学者,青年审稿人具有鲜明的特点:大多数青年审稿人专门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任务单一,审稿周期明显较短,审稿意见通常更准确、到位,审稿效率高。在问卷的开放式问题(对同行评议的建议)中,许多青年专家表达了加入审稿人队伍的意愿。此外,随着《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英文两刊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也时常收到国内外年轻学者对成为审稿人的申请。

遴选青年审稿人的方式以编委等专家推荐、编辑部邀请和专家自荐3种方式为主。编辑部可根据青年专家的简历进行必要的评估以及背景调研,在审核之后将其加入专家库,以补充期刊的审稿人队伍。

3.3 建立多元化审稿回馈机制是稳定审稿人队伍的法宝

审稿人需要在工作中投入很大精力,但这些工作通常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比如基于审稿数量和质量的认证和认定机制。审稿工作通常也无法在审稿人的工作业绩和科学共同体贡献认定中得到体现。目前,我国尚无有关审稿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因此审稿工作没有受到部分专家的重视[6]。

国内期刊普遍采用发放审稿费的方式对审稿人进行适度补偿,但审稿费普遍较低,此情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稿人的积极性[29]。虽然调查显示,约40%的专家对审稿费发放持“无所谓”的态度,但从人性化的角度看,给予审稿费体现了对审稿劳动的尊重和认可。适当提高科技期刊的审稿费支出,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在调查中还发现,除发放审稿费外,还有一些激励措施比较受认可,包括遴选审稿人进入期刊编委会、授予“优秀审稿人”等荣誉称号、被约稿或被邀请参与期刊举办的学术活动,以及优先发表文章等,这体现了审稿人的多元化需求。采取这些方式激励审稿人,符合编辑部与专家合作办刊的发展目标。

从调查结果看,反馈审稿意见是绝大部分专家的需求。储冀汝等[3]认为,反馈审稿意见能提升审稿人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成就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校正可能的误审或误评。占莉娟[30]也认为,通过将学术实力强的审稿人的意见反馈给学术实力相对一般的审稿人,可有效提高后者的审稿水平,此举对于新晋审稿人也同样重要。加强审稿意见反馈有助于审稿人更好地了解期刊定位、审稿要求,从而提升稿件质量和审稿效率。

4 结语

科技期刊稿件的专家评审工作需要多人合作,影响因素颇多。编辑部要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以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减少发表时滞;适时遴选青年审稿人,补充并活跃审稿人队伍,并积极建立多元化回馈机制,以维护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审稿人队伍。

本次调研收回379份问卷,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业学科相关领域期刊的审稿现状,希望能为农艺学类期刊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基于审稿人视角,未来可能还需要从作者(甚至读者)的视角对同行评议进行调研,对这项由读者、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共同完成的工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审稿人评议稿件
《军事护理》2021年度优秀编委、审稿人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本刊评出2018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审稿人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