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式学习探索

2023-02-21 05:24张年丰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议题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年丰

高中思政课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认识水平。但由于课时等局限,思政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高度凝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甚至教条。由此,有必要立足思政课教学拓展经典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作品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既包括经典文献作品,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各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文献作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典文献,其内容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并在不断发展丰富中。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开发具体的经典阅读学习方式,从阅读篇目的选择、阅读问题与任务设计和阅读成果评价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引。实践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流程(图1),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撰写感悟、交流分享,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图1 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流程

一、指向政治认同素养提升,精选阅读经典篇目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标识,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论信念的确立,其具有独特的价值,指向“有信仰”的时代新人培育。所谓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思政课经典文献阅读自当以“政治认同”素养为核心目标,旨在夯实学生“有信仰”的理论支撑。对个人成长来说,政治认同是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国家发展需要来看,政治认同是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基础。[1]因此,思政课经典文献阅读强调以“政治认同”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政治认同素养,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夯实学生“有信仰”的理论支撑。

高中生由于时间、精力、知识、阅历的限制,难以全面、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思政课教师要在精选经典篇目上下功夫,结合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兴趣及思维发展水平,让阅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一是基于教材选择原著经典。高中思政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可立足教材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经典原著(见表1),以原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二是联系实践拓展阅读。高中思政课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教师可结合时政热点阅读相关经典文献。例如,结合“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热点,我们向学生推荐阅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经典篇目;结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等经典篇目。以此帮助学生感悟经典穿越时空的真理价值,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当代现实问题。

表1 教材配套经典篇目例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2]这些经典篇目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过程,蕴含了大量丰富翔实的论据,并具有严谨、完整的逻辑论证过程,力求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如此,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既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更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这将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经典作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过程,感受其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思想品格,领悟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伟大意义。从而深刻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让理论更具说服力。

二、议题统领阅读过程,深化理论理解与意义建构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内涵丰富、深厚,高中生理论素养欠缺、思维抽象性等还有待发展,盲目的阅读容易导致学生陷入细枝末节,无法领悟理论的精髓。因此,经典阅读需要教师的切实引领。为此,笔者将议题引入阅读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以议题统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3]实践中,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引领着课堂价值探究的方向,阅读亦是如此。

在阅读学习中,教师要立足课程与教材内容,剖析相关经典文献篇目的精神实质,从而提炼议题,引领学生的深度阅读。例如,在必修课程学习中,笔者针对不同的阅读篇目设置了如下阅读议题(见表2)。

议题提示了经典文献篇目的精神实质,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价值方向,围绕议题,教师还需设计具体的阅读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深入的阅读思考。如此,让学生经历以“议”作为问题解决,意义建构主要方式的一系列有逻辑的认知思辨和可选择的活动探究过程[4],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意义建构。

例如,立足《共产党宣言》阅读设计的议题“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将“将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内容隐含其中,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即揭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探究、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正确回答时代的命题。学生在这一议题的指导下阅读文献,需要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写作缘由,这将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情绪,真切感受经典作家心怀天下的理论智慧和实践追求。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献的精神实质,在议题的统领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通过驱动性问题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议题统领下,笔者布置了一系列阅读问题:如何理解“自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今天高福利的西方国家还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请列举一例,并尝试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这些思想的理论渊源。

这些问题成为学生阅读的具体学习任务,一方面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原著,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更深刻、更广泛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学生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无产阶级乃至中国共产党都没有个人特殊的利益?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立刻激发了同学们兴趣。学生再次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联系现实展开了充分讨论,既能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角度进行分析,又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学生主动将经典阅读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思考解决现实问题,这正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理解的过程,更是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

三、拓展阅读表现评价,激发观点表达与价值认同

为推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恰当运用评价工具就尤为重要。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5]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体现这一要求。思政课表现性评价注重“基于课程标准,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量规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获取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促使教学系统中情境、任务、评价等要素高度协调与配合,以促进教与学的开展”。[6]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不以追求评价结果为目标,而是以促进学生改进学习为宗旨。

在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表现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观点表达能力等综合品质与素养。我们立足经典阅读学习的基本环节设计了不同的评价量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及收获,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以自主阅读环节为例,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量表(见表4)。这一评价表聚焦学生的阅读表现,希望通过简明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学会读书和思考。

表4 自主阅读环节评价表

在评价表的指引下,学生围绕阅读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完成阅读任务,每个小组都力求达成评价量表的较高层级要求。学生基本做到了使用PPT辅助汇报,力求多样性地展示学习与思考成果,汇报中还穿插了对《共产党宣言》片段内容的朗读,既丰富了汇报形式,也提升了阅读学习热情。在思政课学习中,评价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阅读学习评价通常注重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如小组汇报等。评价过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观点表达与价值认同,助推核心素养落地。例如,小组汇报环节设计了如下评价表:

汇报环节评价着重观察学生两方面的表现,一是阅读学习后的观点表达,二是在汇报中表现出的认知和价值倾向。例如,在《共产党宣言》阅读学习之汇报中,有小组围绕经典文本内容阐释对《共产党宣言》本身的理解;而有的小组则从内容延伸到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以及在中国的实践等,表现出对《共产党宣言》理解的深入,展现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小组选择了《共产党宣言》附录中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比较分析,尝试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展现了较高的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不同阅读思考的表达形成了新的思维碰撞,同伴的精彩观点引发了学生的共鸣,评价现场掌声不断。这既表达了学生对同伴阅读思考的认可,更表达了对理论魅力的认同。

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相关文献,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远的视野,能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正确解读相关文献。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不仅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也要通过各种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理解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理论阅读,助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猜你喜欢
议题马克思主义思政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