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共情·沟通
——亲子沟通技巧议析

2023-02-21 05:24余文娟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同理亲子情绪

余文娟

亲子关系的优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陈鹤琴先生说:“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从这个意义上说,沟通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关键。

一、对当前亲子沟通现象的思考

亲子矛盾的爆发,究其根源,大都是父母与孩子存在认知偏差、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和缺乏有效沟通。

(一)存在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评价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自己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的对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看法和印象。众所周知,事物呈现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是真相,对其认识的深浅取决于个体认知和阅历等,因此父母与孩子在看待同一事物时,必定有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理智的做法是求同存异。因为认知偏差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了解这种认知偏差,将其变成将亲子关系敌对的助推器,最终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

(二)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亲子矛盾的产生,很多时候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以及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情绪管理能力的缺陷。父母在谈及孩子的问题时,往往指责多过鼓励,抱怨多过宽容。事实上,孩子更希望自己的优点被看见,自己的努力被鼓励。因此在面对父母喋喋不休的指责时,他们很容易生发逆反情绪,导致亲子沟通无效,乃至适得其反,让亲子之间的愤怒情绪扩散,引发争吵。可见,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无法沟通,而是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夹杂了太多情绪,把问题扩大化了。

(三)缺乏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出现问题,关键是亲子双方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多父母习惯于用“问题思维”思考问题,一出问题就把原因锁死在孩子身上,而从不反思自身是否出了问题。如此,父母不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的行为,理解他的感受,而是急于评判孩子对错,不给孩子说“不”的权利;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并要求服从遵守,让孩子难过、产生隔阂,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无法实现。

二、改善亲子沟通路径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尝试总结了改善亲子沟通技巧的路径,即培养接纳力、提升共情力和优化沟通力。

(一)培养接纳力

培养接纳力旨在学习面对现实的平静态度,通过观念的转变,实现消弭挣扎,化解对立并能够坦然接纳生活原本的样子。具体而言,培养接纳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自我关怀,实践ACT疗法

自我关怀是给予自我无私、温柔且有意的援助,接纳自身的痛苦,接纳自身的不足,接纳真实的自我。[1]家长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影响了沟通的有效性。这时候,可以运用艾希莉·戴维斯·布什创设的ACT疗法,进行自我接纳。

A(Acknowledgement),即承认,指的是这么去说或者这么去想:“你那么地难过和恐惧。”承认一种感觉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这样的力量源于身心放松。C(Connection),即关联,指的是产生类似“你并不孤单,即便是在此刻,同样有很多人与你感同身受,他们也同样地难过和恐惧”的想法或做出类似的陈述。当你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共同的人生经历,然后关联到自己并不孤单的事实,你将自然而然地被安抚。T(Talking kindly),即友善的自我对话,指的是产生类似“你会没事的,你一定能够度过难关”的想法或作出类似的陈述。研究表明,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与自己对话,比第一人称更有效且更具安抚的效果。比起自称“我”,运用“你”(或者名字)称呼自己,能够更有效地唤醒大脑的关怀回路,产生更为强烈的自我支持。

比如,当我们在焦头烂额的工作和杂乱无序的家务事之余,还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焦虑感和无助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我们可以尝试进行ACT疗法练习,承认当下:“你很焦虑,这确实很难受。”然后与其他人的情况建立关联,并安慰和提醒自己:“很多人都这样焦头烂额,你不是孤军奋战。”放弃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的想法,转而和自己友善对话:“你会没事的,你很坚强,你会度过难关的。”在接纳自我的情况下,再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

2.顺应现实,赋能核心技巧

顺应“现实”意味着对现实说“好”——这就意味着,接纳自己当前痛苦的感觉,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最重要的是接纳当下的处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喜欢或赞同发生的事,你只是接受了你当下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我们的成长推波助澜,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些现实虽然看似难以接纳,最后却最有利于你,学会放下对未来困惑的纠结,才能消除环境的影响,最终原原本本接纳身边发生的一切。

赋能技巧1:半满之杯

当我们很爱孩子,但又不喜欢他的某些方面,或他们所做的某件事时,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考验,并且事实上,会让我们非常失望。解决方法,是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试着用杯子依然半满的乐观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仅仅关注其某个特征。当我们看向孩子好的一面时,我们会找到一种方法来调整自己,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赋能技巧2:顺其自然

在洗手的时候,认真感受从水龙头流下来的水流,感受水的触感、温度和压力,感受水流滑过你的手指,然后刻意停一下,深呼吸,感受这奇妙的时刻。之后,对自己说:“现在,这就是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在这里,此时此刻的我,顺其自然。我选择顺从生活,不再挣扎。我接纳此时此刻,让一切顺其自然。”

3.转换思维,拥抱无限可能

抗拒是一种正常心理。当我们理解自己的抗拒,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痛苦,然后“停顿、呼吸、微笑”时,我们就创造了一个空间,一个转抗拒为顺应、拓展自我、实现创造、获得平静的空间,拥抱生活的无限可能。这意味着对未来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并对自己说:“这是我已经拥有的现实——接下来是什么?”我们可能控制不了生活的具体事件,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接纳态度。

研究表明,感激能够将接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因此,可以花点时间停下来,玩“快乐的游戏”,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值得感激的事情上。或者也可以反过来,专注于在这个特殊时刻无须去做的一些事情。例如,现在,“我很高兴我不用去医院”“我很高兴我的车没有爆胎”。当我们从接纳的角度(正向或反向)专注于快乐时,我们就会放大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就能够拥有更多清晰的可能性。

(二)提升共情力

提升共情力旨在学习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是一种习惯性的自动反应,而是牢固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有意识的回应[2]。

1.仔细观察,不加评论

当我们想要清晰且诚恳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状态时,“观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如果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评论,孩子可能忽视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注意你的批评内容,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如下表,可以看看如何从混杂着评论的句子中区分出观察。

这里应注意的是,“总是、永远、从来、每次”之类词语,都暗含着评论。这样的表达经常会引发他人的逆反心理。

2.用心聆听,练习同理

积极聆听能让你复述你认为自己听到的对方所说的话。这样有助于通过询问这是不是对方的真实意思表达,来检验你的假设。认真聆听也意味着,要注意说话人的肢体语言、声音、语调,以及其话语中所隐含的内心感受。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批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如果孩子需要同理,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建议来“搞定”对方的问题,孩子往往会感到沮丧。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同理心”不同于头脑的理解,也并非“同情”。不论他人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只是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接着,我们可以选择反馈他们的意思、复述我们的理解。此外,持续地同理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当他人感到被充分理解后,我们再来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

(三)优化沟通力

优化沟通力旨在学习诚实地、直接地、清晰地、尊重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和喜好,并不设防地聆听对方的意愿、需求和喜好,使亲子关系更快乐、更亲密、更有效[3]。

1.撤出情绪,调整声音

在回应孩子的情绪之前,我们必须能先识别并释放自己的坏情绪。当我们感到生气的时候,我们的逻辑思维会被情绪和防御的感觉击溃。这时,我们必须努力调整情绪,因为我们需要掌控事态的发展。比如,当情绪失控的时候提醒自己:你现在拥有你小时候所不具有的选择。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试图用错误的方式来控制自己——发脾气或压抑你的不良情绪。但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以简单明了说出感受来表达不满,而不是争论、喊叫或为自己辩护,你可以从自尊的角度作出反应,而不是从发泄情绪和防御的角度消极应对。我们可以试着把孩子与孩子的行为分离开,思考孩子的这种挑衅行为是针对你个人,还是源于其内心的恐惧、愤怒或者痛苦。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理解声音的重要性。声音传达的情感会比我们实际所说的话更有影响力,也更容易被人记住。当你大喊大叫时,你可能认为孩子会注意倾听,但事实上孩子更可能是在等着你停顿下来,针对你的语言攻击进行防卫辩护。提高嗓门会产生一种压力和紧张感,声音越大,愤怒就越强烈,发生肢体冲突的风险就越大。因此,一定要调整我们的声音,确保音量和语调没有传递出攻击或统治的信息。

2.体会需求,表达自己

如果我们真的想支持孩子,那么无论孩子怎么表达,都要听见其背后的需要。我们要努力将所接收到的信息“翻译”为需要。沉默、否定、评判、肢体语言或请求等都是“信息”的不同呈现形式。在与孩子的艰难谈话中,关键线索往往是非语言暗示。比如,恼怒地翻白眼,轻轻拍脚,或不耐烦地看向别处。但这些表达并不都是消极的,有时候,孩子在表示理解时会点头,或用羞怯表情来表示尴尬。这些表达都表露出了谈话对他的影响。这些暗示实际上是孩子坏情绪背后的真实情绪,比如悲伤、焦虑、孤独、内疚、羞愧等。此时,温和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降低防御性。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比如,孩子比我们更在意细节,我们就会说他“挑剔、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们比孩子更在意细节,我们就会说他“做事懒散、不严谨”。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我们在批评他,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就算孩子遵从了我们,很可能也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及相关联的需要,孩子就越可能对我们作出善意的回应。为此,我们表达的应是“感受”而非“想法”,提出的应是“请求”而非“要求”。

3.善用非言语行为

一是注意面部表情。在沟通中,要用恰当的面部表情给对方或他人传达尊重的态度。在积极聆听和不设防说话的过程中,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在你说话或聆听时,嘲笑、愁眉苦脸、傻笑或翻白眼,都会让对方防御升级并降低对方的参与意愿。当你与孩子的对话比较艰难时,请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尽量保持目光“中立”,避免绷紧下巴,尽量不要皱眉。

二是关注肢体语言。保持中性姿势,面向交谈对象,自然地坐直或站直,姿势不要僵硬,这有助于在对话中传达尊重感和参与感。适当保持目光接触,注意彼此间的距离,太近可能给对方造成威胁感,太远会显得不感兴趣或不愿参与。应传达开放的不设防态度,不要交叉双臂,手臂要放松。当意识到自己的肩膀以防御姿势抬起,试着放下来。

培养接纳力、提升共情力和优化沟通力,是家庭教育中培养亲子沟通技巧的重要方法。开始时,让沟通中的双方建立连结;然后确保双方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并能仔细聆听对方需要;一旦听见彼此的需要,就让双方清楚地提出可行的方案来满足这些需要。应该说,这些技巧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提升的。我们相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切实提高家庭沟通能力,良好亲子关系就一定能建立。

猜你喜欢
同理亲子情绪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DELAY-TIME MODEL BASED ON IMPERFECT INSPECTION OF AIRCRAFT STRUCTURE WITHIN FINITE TIME SPAN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