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培育的高中劳动课程实施方式探新①
——以T中学为例

2023-02-21 05:24刘育蓓王康茜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

刘育蓓 曹 卢 王康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劳动者,礼赞劳动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人攻坚克难、勇立潮头,不断自我超越,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时代华章。实干兴邦,匠心筑梦。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征程中,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学难题的破解,背后都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的实干和精益求精的创新。对于高中教育而言,通过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大学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与锻炼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素养,最终成长为有本领、能创造、求卓越的新时代人才,更有着重要作用。[1]

T中学建校六十余年来一直秉承“劳动立校”传统,以劳动主题教育课程引领劳动价值观的树立,通过“校园值周”活动、“导医”等志愿服务,以及“金属加工”“低碳校园”等创新实验室课程,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公益劳动能力的提升,学会创造性劳动;并创设了“科学创意节”等展示交流创新劳动成果的平台,形成了浓厚的“劳动光荣”氛围。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指向“三创”(劳动创新、劳动创智、劳动创造)与“四慧”(慧生活、慧实践、慧学习、慧创新)素养培育,统整已有劳动课程资源与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资源,将劳动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作为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培养具备核心素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潜质的新时代人才,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新发展。

一、适应学生个性需求,开发“创造+”学习方式

统整已有资源而建构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包含通用技术类、志愿服务类和校本实践类三大类别,通用技术类着重让学生学会金属加工之创意平面设计,是高一必修劳动课程(2学分);志愿服务类着重开展项目化服务实践与职业体验(必修2学分),校本实践类课程则包含智慧生活家(必修1学分)、智慧学习师和智能微缩车(选修)三门课程。立足丰富的课程内容,学校积极构建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性化劳动需求,集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实验操作等不同方式于一体的“创造+”劳动课程学习方式,着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劳动学习热情和“三创”精神。

“工匠创造+”互动式实践。通用技术课程之金属加工技能属创新实验课程内容,包含较多的重复性实操劳动实践。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工匠创造+”互动式实践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展开实操技能的“经历式”学习,更要在劳动中增强技术意识和提升技术素养,经历“工匠创造”的过程,形成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例如,在锉削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从粗到精的两次迭代锉削活动。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视频、同伴和自己的操作视频,进行多次对比揣摩;尝试锉削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锉削操作中的劳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总结、归纳和交流,让经历转化为经验,使学生从无意识的重复性劳动,到有意识地自查和纠正自己的姿势和动作。同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标准要求自己,形成标准规范的步骤、姿势和动作,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

“发明创造+”翻转式实验。劳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翻转式的劳动课堂中,运用学科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具有发明家潜质的未来工程师。以“智慧学习师”校本选修课为例,在“随心改造单车”STEM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探究:认识自行车与电单车、自行车或电单车体现的科学原理、人们对于自行车和电单车的态度,以及安全使用自行车或电单车。学生通过探究,首先从动力、速度、重量、外观等不同角度辨析两者的区别,为实验奠定基础。在“自行车的机械传动”板块中通过实物探究+原理呈现+动手制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中建构起知识,深刻理解核心概念“传动比”;在“自行车变速器”板块中通过实验增强对圆周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继而通过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的形式,发现自行车和电单车使用的场景,梳理现存问题与改进的初步思路,最后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实践体验+”志愿服务。为激励学生自主劳动,学校梳理校内外劳动实践项目,制定校园劳动实践岗位清单,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劳动教育。校内创设了“梦想农场”等原创劳动课程,在校园食堂边、操场边等各个地点为学生创造可供自主选择的开放性劳动空间。通过“梦想农场”,学生可以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种植与收获的艰辛与快乐,更可以在开放的农场中展示个性化的劳动成果。通过在各个行政部门与图书馆、文印室等场地的“岗位实训”,学生丰富了劳动体验,找到服务他人的快乐,寻找个人兴趣点,提升核心素养,锻炼劳动技能,为今后的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

二、指向个性化劳动发展,创设多场景劳动空间

学生个性化劳动需求的满足,需要多场景、开放性的劳动空间。学校不断创新开发劳动教育学习空间,充分开发校园内外场地和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体验、交流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爱上劳动、学会劳动,增强核心素养,助力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现。尤其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在丰富校外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基地资源的同时,学校充分开发校内外劳动实践岗位与创新实验室资源,激励学生实现个性化劳动发展。

教育环境是劳动的“情境场”。[2]立足三类课程,学校充分开发社区资源,合力为学生创设多场景的劳动空间。例如,志愿服务类课程“项目化服务实践与职业体验”着重延伸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与职业体验学习空间,开发周边的高校、医院、展览馆、敬老院等,使其成为开放性劳动场所。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可以与同济大学的师生一起探索“劳动农场”,积累种植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走进新华医院、长海医院、市东医院等担任“导医”,体验“白衣天使”的工作,学会服务他人、健康生活;走进区团史陈列馆担任“讲解员”,锻炼交际沟通能力,丰厚人文底蕴,学会责任担当;走进敬老院以力所能及的方式陪伴老人,感受公益劳动的充实与快乐,培养责任担当。学校书香广场设立“劳动展示区”,每年开展“同济院士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结合各类主题日开展课程学习成果展示,举办劳动技能竞赛、能手评比、发明比赛、微作品创作、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能设计、会动手、爱劳动。

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加入新要素,从简单的体力训练提升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劳动需求的实操技能。[3]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校外“导医”等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受到一些限制,为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学校充分开发校内场地和实践资源,在各个行政部门设置劳动实践岗位。多元岗位指向“慧生活”“慧实践”“慧学习”与“慧创新”劳动素养培育目标,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训”机会。学生可通过校内不同部门的轮岗体验,寻找个人兴趣点,提升核心素养,锻炼劳动技能,为今后的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

例如,“慧生活”设置飞行检查员、垃圾分类指导员、爱心助理员等岗位,旨在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生活习惯,引导学生爱生活,会生活;“慧实践”设置设备控制干事、会务礼仪、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干事、团委学生会办公室干事、学生发展中心干事、党政办公室干事、图书馆管理员等岗位,旨在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基本技能实训,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其学会运用合适的技巧开展实践,提高劳动能力和素养;“慧学习”设置课程与信息中心干事、学习辅导员岗位,旨在为学生提供更“换位”思考的实践机会,培养研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能力;“慧创新”之“实验室助理”等岗位则立足钢琴实验室、慧创AI实验室、物理实验室、ROTS创意实验室、音视频创新实验室等创新课题研究、作品创造设计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志品质。通过丰富的岗位实践,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劳动创新、劳动创智、劳动创造”素养新时代劳动者。

三、技术赋能多元综合性评价,持续激励劳动自觉成长

发挥劳动评价对劳动教育的指导作用,以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劳动评价,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发展的内生动能,持续激励学生自觉劳动、高效劳动、创造劳动。[4]学校发挥信息化办学优势,基于自主开发的晓德助手软件建立“学生劳动档案”,将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学生劳动表现。同时,设计学生劳动评价综合量表,开展结果性评价。以技术赋能综合性劳动评价,持续激励学生实现自觉的劳动成长。

基于线上平台开展过程性评价。学校运用晓德助手软件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劳动档案,由“劳动学习记录表”和“劳动课程评价表”组成。每位学生在劳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学习记录表”记录劳动时间、地点与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表中动态记录劳动过程与感悟,分阶段自评劳动表现,上传劳动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享。

导师根据档案学生过程性劳动记录,通过“劳动课程评价表”(见表1)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综合表现赋分。例如,在获得基础劳动积分后,获评校级“劳动标兵”称号的学生可另赋分1分、获评区级“优秀志愿者”称号的学生可另赋分2分等,以此类推,分为每周评价和每月评价。劳动课程评价表体现了“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本体价值,积分则体现增值性评价要求,着重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劳动成果的奖励。个性化的劳动档案生成了每位学生的劳动课程学习轨迹,也持续发挥着激励学生自觉劳动、创造劳动的积极性。

表1 劳动课程评价表(示例)

学校立足综合量表开展结果性评价,每学年末,综合学生整个学期的劳动表现,统筹考虑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及其他劳动活动、竞赛中的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量表主要依据“三创”“四慧”劳动素养指标(见表2),进行细化考核,对学生一学年来的劳动成效与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表2 学生劳动综合评价量表

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采用极差式考核。考核结果也将作为下一学年学校“劳动标兵”等荣誉称号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校将不断探索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未来将在“五育融合”视野下,进一步推进学科及跨学科课程的劳动育人价值与路径的研究,进一步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具备鲜明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